迈入“GDP万亿俱乐部”的青岛靠什么支撑?靠实体经济!新一年的实体经济如何再发力?2月17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来到城阳区和红岛高新区,走进生产车间、实验室、研发中心,看生产、问经营,给企业加油鼓劲。
从李群书记的脚步中,也透露出今年青岛的努力方向。
李群在青特集团调研
青特集团位于城阳区,是一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跨地区、专业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特种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和供应商。在信息化的大潮中,青特集团也开始大步向“智能制造”迈进。2010年以来,先后投入20多亿,升级制造设备。
17日,李群来到青特集团的生产车间,实地察看车桥生产线,详细询问设备情况。
偌大的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在提醒着,这是一个正在全力生产的车间。
“我们的桥壳生产线国际领先,70多道工序,全部为机器控制,中间没有人看机器,质量以及技术数据均可追溯,如果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那么哪个班次哪天生产的,都能查出来。”青特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当听说青特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成为世界顶级卡车制造商奔驰戴姆勒公司的供应商时,李群很高兴。他说,青特的成功经验就是心无旁骛,集中精力做桥壳,直到做到世界一流。他希望青特继续坚守实业,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不断提升生产、服务、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在发展智能制造上创造好经验、好做法。
“要引导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密切对接市场需求,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占领市场、赢得竞争。”李群说。
数据说话:
“互联网+工业”正在引领制造业的风潮。可以说,在这一方面青岛已经成为领军城市。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已连续两届在青岛举办,未来青岛将成为这项大会的永久举办地。
近年来,青岛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目前青岛“两化融合”指数已达到74%,比全省平均指数高出17个百分点,海尔、双星等5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以“青岛制造”为代表的青岛实体经济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2016年石墨烯创新大会举办青岛专场
2月1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文章,为青岛的实体经济点赞,总结了青岛经济逆势飞扬的经验,文中提到:青岛一手抓规模与转型,一手抓创新与技改,推动实体经济加快向新兴、蓝色、高端和智能方向发展。
石墨烯产业,正是青岛践行这一思路的典型代表,也是李群最早提议并一直关注、给予厚望的产业。
石墨烯被誉为后硅时代的“神奇材料”,一块一厘米厚的石墨烯板,能够让一头5吨重的成年大象稳稳站在上面;用石墨烯做的手机电池,一秒内就能把电充满;以石墨烯为材料的平板电脑,可以随意折叠成手机大小放在口袋里……石墨烯是当下最前沿的科技材料,被各国争相研究和开发。
青岛蕴藏丰富的石墨资源,发展优势得天独厚,青岛石墨烯产业发展处在全国前列。青岛红岛高新区作为中国北方唯一的国家级石墨烯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已经吸引了一批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石墨烯研发和产业项目迅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以石墨烯为引领的先进碳材料特色产业。
在华高墨烯,李群详细了解石墨烯相关产品。
17日,李群来到高新区的华高墨烯科技公司。正是这家企业,与森麒麟轮胎合作,采用石墨烯与胶质复合改性制备技术,生产出了世界上首条石墨烯导静电轮胎。
石墨烯防弹材料、石墨烯动力电池、石墨烯电加热膜……一系列新产品引起了李群的关注,他一一询问产品的性能、优点,并鼓励企业继续科研攻关,抢占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石墨烯行业才刚刚起步,很多标准都是空白,我们正在努力树立标准。”华高墨烯质检部副部长张丽东说,比如测石墨烯的比表面积,华高墨烯已经提出了测试标准,争取成为中国的标准。
李群说:“我们要努力制定青岛石墨烯产品标准,以此引领行业发展。青岛是中国的制造业名城,拥有海尔、海信、中车四方高速列车等一批知名企业,这些知名企业的成功,也得益于标准化。”
涂料会呼吸?这是真的。在高新区的瑞利特新材料公司,公司负责人向李群介绍了一款用石墨烯材料生产的涂料。
“这款涂料能够分解甲醛,呼进去的是甲醛,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尤其适合新装修的空间。目前,已经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公司负责人说,产品去年推向市场后反响很好,当年产值达800万。
“绿色健康产品,市场空间巨大!”李群鼓励说,既要做好研发,也要做好营销,将来一定大有可为。
数据说话:
今年初,科技部下达2016年青岛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备案复函,青岛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65家,总数由2015年的966家增加到1348家。其中首次认定通过企业(净增)382家,同比增长75.23%。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四。
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李群有一个问题几乎每次都问——“研发投入情况如何?”研发投入的强弱,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力,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青岛宝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内码垛机器人集成系统设备的领军企业,年可生产机器人300套。17日下午,李群来到这里,先后参观了机器人应用技术展示中心、机器人装备生产车间及系统集成总装备车间。
当李群问到研发情况时,青岛宝佳相关负责人说:“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的三分之一,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型产品,在机器人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已经获得了数十个专利。”
在中车四方车辆研究所,李群听取产品介绍。
在青岛的新型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中,轨道交通是重要的一条。轨道交通产业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创新是重要支撑。
在中车四方车辆研究所,李群走进车间详细询问生产、研发等情况。在产品展示大厅,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向李群介绍了未来的发展规划。
“这是动车车窗触摸屏,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说,去年这款产品亮相德国柏林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受到各方关注。
李群说,我们已进入了以创新为引领的“创”时代。在这个时代,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有创新,才有未来。
数据说话:
2016年,青岛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263.7亿元,占GDP比重2.84%,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全市发明专利申请34953件、授权6561件,授权量同比增长26.9%;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290件,同比增长40.2%;PCT国际专利申请906件,同比增长167.3%,总量占全省64.8%,居副省级城市第三;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104.12亿元,同比增长16.28%,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看青岛智能制造的“蝶变”,看新兴产业的潮流,看科技创新的引领……从李群的这次调研中,你是不是读出了些内容?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