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故事】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于泓 孙志文 | 责任编辑:郑言 2017-02-20 22:07:08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往期回顾】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于泓 摄影/孙志文)

    文字有多重?在李宗光的世界里,一个一厘米见方的文字它的重量是16.67克,60个字是一公斤,李师傅之所以能说得这么精确,是因为他这半辈子都在跟铅字打交道。

    今年64岁的李宗光是一名铸字师,18岁的时候在印刷厂里学的这门手艺,随着激光照排的兴起,李师傅一度跟着铸字机一起下了岗,可没想到自己退休之后,居然还会有人花钱请他出山,来复原这套老工艺。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没想到还有人记着这门手艺”

    驱车从市区出发,一个小时之后,记者来到了李师傅工作的车间,一头黑发,脸上斜挂着一副花镜,一身黑色的西服领口被一个别针固定在一起,李师傅说,这身衣服虽然旧,但好在是纯棉线的,铸字的时候,一旦高温铅液溅出来,不至于把衣服烧个窟窿。

    李师傅一边说着一边调试着机器,阮同民站在旁边见习,顺便打打下手,他的身份有些特殊,既是李师傅的学徒也是他的老板。2013年,阮同民把李师傅请出了山,让他担任自己车间里的铸字师。

    “你看看咱铸的字,没有一丝的误差。”李师傅说着,拿起了一个刚刚铸好的“传”字给记者看。李师傅说的“一丝”并不是虚指,而是铸字师间的行话,一丝就是一微米,要学成这门手艺,没个三四年的功夫下不来。

    铅铸字其实是过去铅字印刷里的一环,铅块融化后,用铜模铸型形成一个个活字,经过排版之后就可以印刷。李师傅记得,自己年轻那会儿,铸字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干的,要先跟着师傅打两三年的下手,这期间师傅也不教你,全凭个人悟性,运气好的能钻研出来,一直学不会的就被淘汰了,那时候铸字算是三级工,虽说每个月的工资就十几块,但说出去也是半个文化人。

    李师傅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还印过报纸,那时候厂里效益好,印报纸的铅字用完之后,马上化掉再重新铸,为的就是提高效率,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印刷厂最辉煌的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后,铅字印刷逐渐被激光照排技术淘汰,作为产业链的一环,李师傅跟着铸字机一起下了岗,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再也没碰过铸字机。

    “没想到自己退休了,还有人能记着这门手艺。”李师傅说,阮同民是他老领导的侄子,他们阮家三代都是干印刷的,到了小阮这一代,虽然铅字印刷厂干不下去了,但是小阮在青岛开了一家活字印刷的体验馆。过去的工业机器,成了一种摸得到的记忆,继续反哺着文化。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每天机器不停,3年用了30吨铅!

    铸字难不难?阮同民跟着李师傅学铸字已经3年多了,手艺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但这些老机器的调试,还到不了李师傅那种驾轻就熟的境界。

    “你看这台机器,这是咸阳铸字机厂出的,早停产了,连原来的厂子都改组了,费了好大劲才淘换到这机器的图纸,现在它的零件都是我找人定制的。”阮同民告诉记者,这些老机器大多是他在全国收来的,很多机器收回来的时候已经坏了,全靠他和李师傅两个人一起慢慢调试、慢慢修。

    “这是个辛苦活儿。”李师傅目前是铸字车间里的主力,每天8个小时一直坐在机器前,不停地铸字,一天能用掉200多公斤的铅块儿,过去的3年多,李师傅他们一共用掉了30多吨的铅。

    要铸字,能坐得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手巧、眼睛准,虽说铸字靠的是机器,但是操作机器的师傅要拿捏好铅块和字模间的距离,掌握好压力,这样铸出来的字才能没有毛边。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李师傅和阮同民一起调试机器

    “传承比什么都重要。”

    李师傅今年64岁了,每天住在车间里,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就是铸字,偶尔听听收音机或是出去遛个弯就算是休息。李师傅的老家不在青岛,如今岁数大了,家里人放心不下他一个人在青岛,总是劝他回家,但李师傅觉得自己学得这么手艺还有用,总还想着尽点力。

    “传承比什么都重要。”作为这一项目的发起人,阮同民告诉记者,他把自己的活字印刷体验馆取名叫做“时光印记”,他希望虽然日子每天都在过,但有些东西能够被人记住。

    “我是闻着油墨味儿长大的,你见过铅字印刷的文字么?跟我们现在看的书不一样,铅字印刷的制品摸上去会有凹凸感,那就是文字的痕迹。”阮同民说,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来他的体验馆,同样是一首孩子会背的唐诗,当用铅字印刷的方式印下来,让孩子拿到手里,这种心灵上的震撼,是其他形式给不了的。

    泱泱华夏,从甲骨到竹简再到今天的纸张,文字的载体变了,但国人对于文字的感情并没有消退,人们已经不用毛笔字来交流了,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去欣赏书法,阮同民觉得,或许有一天,铅字印刷也会被当做一种文化、一种艺术被更多的人接受,尽管可能性并不大,但只要还有这个希望,他和李师傅的坚持就是值得的。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铸字之前,李师傅从6000多个字模中挑选出所要制造的字。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字模是按偏旁排的,对铸字师来说每一个字的构成要熟悉。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铸字的第一个步骤——将字模放进铸字机的卡槽里。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启动铸字机器,一边观看一边给机器上油。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铅字就一个接一个地铸造出来了,李师傅说这台机器每分钟可以铸13个字。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铸完一个字后,李师傅去找下一个,这套模具也是个老物件,旁边的标注已经看不清了,要时不时地用刷子清理下。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不同字号的字模存放在箱子里,一箱字模有6000多个字。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铅字铸造完成后,李师傅观察字模是否有毛刺儿。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李师傅平时就住在车间,休息的时候他喜欢听听收音机解闷儿。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虽然是老板,但是一有时间阮同民就会来车间,帮助李师傅分担下工作。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李师傅铸字这台机器也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没想到退休之后,还能继续为人民服务。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休息时,李师傅特意找出了“青岛新闻网”的字模。

铅字印刷铸字师 3年耗掉30吨铅块

采访结束后,记者为车间里的工人拍了一张合照,记录下这些记忆的记录者。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