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搬新家 企业焕青春
海晶化工厂搬至董家口后焕发新生机 一线员工的收入翻了一倍
过去厂房布局零散、工作环境差,现在厂区宽敞整洁、装备现代化;过去月收入不足3000元,现在月收入7000多元;过去“蜗居”不敢考虑换新房,现在想着买套学区房……自从厂区从四流南路66号迁至董家口经济区,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氯碱厂安全员于昕嘉的日子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前只存在于他想象中的生活,如今距离他越来越近。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完善市区老企业搬迁后续工作。老企业搬迁后,一些随迁员工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近日,记者走进迁至董家口经济区的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做了探访。
讲述
环境:喜鹊进厂来搭窝
记者在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氯碱厂氯乙烯生产车间见到了正在进行常规巡检的于昕嘉,谈到新厂区的变化,于昕嘉感慨不已。 “老厂区由于位于城区,受空间局限比较大,厂房布局很零乱。 ”于昕嘉告诉记者,之前老厂区因生产工艺等原因,经常会有一些难闻的异味附着在衣服上,自己虽然已经习惯,但回家后媳妇却一定会催着自己 “沐浴更衣”。
“新厂区环境就好多啦,甚至一些喜鹊、燕子都在厂房上搭窝,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化工厂。 ”于昕嘉说,搬到董家口工作后,由于采用了国际领先的设备和工艺,企业焕发了青春活力,新厂区完全实现了现代化、自动化,如今厂房内的空气环境很清新,再也不会像从前老厂区那样了。
收入:想着换套学区房
工作条件改善了,收入情况是否也有所改观呢?于昕嘉告诉记者,到新厂区后,得益于公司效益的提升和政府政策的扶持,自己的收入足足翻了一倍多。 “在老厂时,一个月拿到手不过3000元左右,有时甚至还要更低,现在一个月能拿7000多元。”于昕嘉笑着说,收入提高,大家工作起来也更有积极性了。
记者了解到,刚到不惑之年的于昕嘉家住洛阳路附近,与妻子自结婚以来就“蜗居”在一套不足60平方米的房子里,8年前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 “再过几年孩子就读初中了,琢磨着提前给孩子买套学区房。 ”于昕嘉笑道,以前赚得少,没能力考虑换房的问题,现在自己收入提高了,为了以后孩子能在更好的学校读书,他打算再置办一套学区房。 “好好干,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于昕嘉笑着说。
期盼:公司建员工宿舍
工作环境好了,收入提高了,对众多随迁到新厂区的员工而言,如果说还有那么一丝缺憾,大概就是董家口与市区之间的距离了。由于空间距离的拉大,这些员工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也少了许多。 “新厂区距离市区有些远,家人老小都在市区生活,正常情况下一个星期能团聚两次。 ”于昕嘉告诉记者,公司有班车,但通常从厂区到市区需要一个半小时,时间成本较高,他也曾想让家人到自己新的工作场所看看,但考虑到新厂区基础设施仍处于完善阶段,因此只能将这一计划推迟。
“现在咱们青岛到处在修地铁,交通未来会越来越便利。 ”于昕嘉介绍,除了未来几年可预见的便利交通外,目前公司还开始规划建设员工宿舍,未来随迁到董家口新厂区的员工,不但在市区拥有自己的家,在新厂区周围也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窝”。 “等员工宿舍修建好,媳妇、孩子休息时就可以到董家口与我团聚了。 ”于昕嘉期盼着。
远景
打造先进临港产业集群
海晶化工新厂区去年5月实现投产,从旧厂到新厂,摒弃了传统的电石法生产PVC工艺,采用当今世界先进的乙烯平衡氧氯化法生产工艺,产品能耗和污染大大降低,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满足很多特殊用品的高性能需求,为企业打开了新的产品市场。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王治华告诉记者,高水平的装备技术让海晶化工的生产领域从建材行业拓展到医药行业,通过转型攀到了行业金字塔顶端。到董家口后,公司装备的技术含量高了,产品质量、竞争力有很大提高,产品也开始走差异化路线。“二期工程预计明年建成,建成后产能将实现翻倍。”王治华说。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清亮介绍,未来还将继续打造智能工厂,紧跟“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
青钢、双星等我市大企业均已落户董家口经济区。董家口经济区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董家口经济区远期规划面积达616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为284平方公里,规划为港区、产业区和新港城三大板块,目前董家口经济区正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船舶海工、钢铁深加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未来几年内,将充分发挥董家口港区优势,培育壮大新材料、现代物流、特钢及装备制造、大宗货物加工等主导产业,做强做优海水淡化、再制造等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内领先的临港产业集群。(记者 衣涛)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