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首页 通行证 新闻 社区 文娱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家居 健康 教育 美食 会计 打折 营销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即墨有个女儿村 全村400户家家种姜(图)

来源:中国山东网 作者: | 责任编辑:龙喵 2017-08-15 21:28:34

青岛即墨有个女儿村 全村400户家家种姜

“女儿村”牌姜粉

    地窖藏大姜,不怕偷?我的问题惹李成秋大笑,他比划着说,姜窖“口小肚大”,只有瘦人才能进出,稍微胖点就能卡在窖口;挖姜时,一人钻窖,地面接应,一篓一篓往上拔,费时费力。30多年了,村里没发生过偷姜的事。

    姜,是个宝贝。《本草纲目》记载,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毒、去冷气、益脾胃、散风寒。大姜专业村,不能总是卖鲜姜,得琢磨点深加工的事。

    镇党委政府领导多次调研摸底,扶持姜农成立了青岛春华秋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出姜糖、姜粉两种产品,注册了“女儿村牌”商标,延伸产业链,提高姜农收益。

    姜糖、姜粉早就不是新产品了,再去开发有啥意义?李成秋回答,不在新,而在品。品质好,就有人爱。

    “就说姜粉制作吧。首先挑选好姜块儿,送到洗姜厂高压细水柱翻滚冲洗,去皮,切片,自然晒干,委托专门食品厂打粉,包装……”因为一块姜,竟然诞生了专门的洗姜厂,洗一斤姜费用一毛钱,产业链条区分越发细致,这让我小有惊讶。

    李成秋说,从选择最好的食材入手,道道工序严格把关,26斤鲜姜出产一斤姜粉,别人用烘干机,他们坚持自然晒干……类似的笨功夫,成就了“女儿村牌”姜糖、姜粉的品质,一出厂就被熟悉人抢购,送亲戚朋友享用了。

    笨功夫成就好品质,这道理,和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如出一辙啊。李成秋对此很得意,他告诉我们,“好产品赢得回头客,吃过的都回头再来买,这个做法一定要坚持下去。但现在就是有一个问题,刚起步,都是熟悉人购买,成本大、产量少,价钱也不好意思多要。我们创建了网站,准备走电商路子,不仅仅依靠‘熟人圈儿’,而是要面向国内外销售。”

    一块姜,全村人“吃”了30多年,现在增加了新的“吃法”,相信女儿村大姜生产的路子,以后会愈加宽广。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免责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