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艺范儿:青岛各类型咖啡馆大盘点

八号码头休闲吧

咖啡“买卖”

岛城咖啡馆密集出现但想要赢得市场还需利用“咖啡+”寻突破

“如果你有幸年轻的时候在巴黎住过,那么此后你的一生无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这是海明威说的,那是因为巴黎的咖啡馆。青岛也是一个被贴上了“悠闲”标签的城市,漫步在岛城,除了斑驳树影、钢筋水泥和蓝天碧海,还能随处看到的是林立的咖啡馆。

花开花谢四月天,此时青岛的春天已经开始进入它的后半程。咖啡馆“昨日乡村原木工坊”的老板肖姐说,青岛咖啡馆的春天现在也开始进入后半段了。作为青岛咖啡圈的老前辈,“咖啡空间”的老高曾在自己豆瓣主页上的签名“我在北方开了一个咖啡馆,我在这里等待春天。”那么现在,青岛咖啡馆的春天来了吗?经营者、消费者或旁观者,心中大概都有自己的答案。如同诗中说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咖啡馆在青岛已经漫山遍野地疯长起来,并且走向了加入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第三波咖啡”。

一杯沧海

咖啡馆密集现身

从舌尖到感受自带艺术Feel

“以前是走几步就能碰到一间茶社,现在则能轻松找到一间装修风格有品位的咖啡馆。”金融机构80后职员刘宇表示,以前和客户谈话都去茶社,现在基本都去单位旁的咖啡馆了。近几年来,青岛咖啡馆密集出现,全国大牌连锁咖啡馆不断“即将开业”、本地小型独立咖啡馆“气质登场”,一股由书店、茶社、面包坊、酒吧等“咖啡屋+”的风潮,也令咖啡文化加速蔓延开来。“抢占市中心、包围商业区、巩固老街巷、依傍海岸线,这充分显示出咖啡文化在岛城的疯长速度正超出很多人的预期。”中国海洋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教授张伟表示。

去年11月份青岛首届国际咖啡展中,青岛市饮料协会咖啡专业委员会提到,青岛咖啡业深受海派文化引领,发展迅速,尤其是精品咖啡已走在全国前列,据不完全统计,青岛正式注册的咖啡馆已经超过1500家。从速溶咖啡开始,1995年名典咖啡首次进驻青岛,咖啡行业兴起,发展到上岛、两岸迪欧、星巴克等商业咖啡为主,再到2006年以后个性化的咖啡厅相继出现,咖啡正走向它的 “第三波”。张伟认为,虽然以崇尚咖啡器具为特征的“第四波咖啡”崭露头角,但走进文化、自由与生活方式的“第三波咖啡”,才是最契合咖啡文化的特点,真正迎接时代和走向未来。记者采访发现,咖啡作为一种快消品,更多地被80后、90后所痴迷。对他们而言,泡咖啡馆有N种泡法,可以自己泡,透着一种忧郁的调子;跟朋友泡,那属于出来找乐子;跟恋人泡,那是最佳搭档。泡的方式可以沉默,可以观望,还可以为了泡而泡。舌尖上的感觉有了,文化和思想上的交流就在那些轻松的环境、你一言我一语的头脑风暴中,迸发火花。

咖啡空间

消费需求升级

顾客体验看重景观与服务

有些人认为顾客的体验是一种很难衡量的主观感受,很难像销售额和利润额那样去量化。但经营者们却十分清楚,拥有优质客户服务品质的咖啡馆会更加成功,而且这种成功将是持久的。

上午十点半,银海大世界的海边,坐落在这里的Marina咖啡,已经完全沐浴在阳光之下。在伸向大海的露台上,老板老周半躺着观察不远处合作的烘焙品牌,正给咖啡店的顾客举行试吃会。这就是青岛眼下最火的咖啡馆上午的时光。这里有被青岛独立咖啡馆老板们羡慕的客流、可观的流水和利润。“开始想做个摩托艇俱乐部,可讨论装修的时候,因为这里直接建在海边,而且还有一边伸向海里,不做咖啡馆就太可惜了。”说起开店的历程,老周告诉记者,得益于无与伦比的海景,以及宽敞的停车位,Marina几乎是刚建成就在青岛的咖啡圈内拥有了非常高的知名度。

“咖啡馆其实就是一个对景观的消费,所以对我来说,颜值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自己店的成功盈利,老周总结为 “天时地利人和”,“海边是天时,帆船港湾是地利,人和则是门口几十个停车位,这决定了到店顾客的消费能力。”按照老周的说法,在目前的青岛,甚至是整个中国,单凭咖啡的口味来吸引顾客,并不现实。据说,在咖啡业内曾经流行一个半开玩笑的文章《论咖啡馆的十种死法》,这其中第一个死法就是过分依赖咖啡的品质。店里的一位老顾客马先生特别赞同老周说的话,他说,坐在这里的露台喝咖啡,这杯咖啡里不仅仅有咖啡豆的醇香,往外看,有阳光的味道、大海的清新、帆船的倒影;往里看,有令人放松的室内环境、周到的服务……这才是大家喜欢的咖啡口味。

投资隐忧初现 赚钱不易高投入有风险

Marina是青岛咖啡馆成功的一个非典型案例,说它非典型是因为承载起成功的风景是难以复制的,和Marina比起来,青岛其他咖啡馆的境遇却并不如意,特别是在西部老城区,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西部城区却又是青岛的咖啡馆聚集地。正像“昨日乡村原木工坊”的老板肖姐说的那样,这里标志着青岛咖啡春天的到来,也标志着青岛咖啡“疯长”的开始。

大学路老舍故居对面,长颈鹿咖啡,20平米不到的小屋子,被设计成了错层,窗户很大,在整个下午都能投进温暖的阳光。这正是这一带咖啡馆的代表——充满设计感,用艺术的气息来吸引那些 “文艺青年”们。老板姓马,典型的80后,之前做过设计,“别人的咖啡馆喜欢暗色调,格外偏爱咖啡色和黑色,我觉得咖啡馆应该有阳光的味道,就用了白色和黄色这样明快和温暖的色调。”小马所说的“别人的咖啡店”正是大学路附近散布的四五十家咖啡馆,他们几乎都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我们是2013年7月22日开业的,当时在这条小路上我们是第一家开业的咖啡馆,可现在你再去看看,已经有七八家店了,都是这几年开业的。”小马告诉记者。可他们的发展境遇如何?小马坦言,真正能实现收入持平甚至盈利的可能只有不到五分之一。

“装修设计、选址选材、人力等都需要花费心思,并且需要巨大的投入。”小马说,有人是冲着消费环境而来,也有人是冲着真正的好咖啡而来,所以他一直坚持自己烘烤咖啡豆,也由此让咖啡店在业内有了不错的名气。然而即使如此,每个月的收入和普通上班族差不多。据肖姐介绍,一间100平方米的咖啡厅,房租一年就要十几万,不少经营者仅依靠着自己美好的想象、有限的资本和精力就参与进来,但由于准备不足、缺乏经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竞争压力的增大,又一家家“快闪”了。

“咖啡+”寻求突破

“咖啡作为一种饮料,咖啡馆作为一种形态,与茶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密码和体验。”本身也是咖啡发烧友的张伟说,与喝茶需要老朋友、较为封闭私密的环境相比,咖啡馆提供了一个更适合独立放空,以及年轻化、陌生化的交流媒介,在这里,即使周边全是陌生人,也不影响你思考,这是更开放、自由的城市化体现。那么怎样推动咖啡的自身发展与满足不断提高的咖啡需求呢?张伟认为,工匠精神与多元思维是改变和突破方式。

“青岛人喝咖啡的不少,懂得什么是好咖啡的并不多。”百丽广场“领地咖夫”内,大大小小的几台手工研磨烘焙设备吸引眼球,手冲咖啡师傅边操作边告诉记者,这里的咖啡能一定程度上代表青岛咖啡的水准、标杆和高度。正如张伟所说,自烘焙豆和精品咖啡越来越有市场,而不是加糖加奶的咖啡饮品。除了北京、上海,他认为厦门和青岛都是在全国咖啡业排名很靠前的城市。除了在咖啡口味上不急不躁的工匠精神,复合性的“咖啡+”,从各种元素中提供了更美好的服务。

举行咖啡分享课传播咖啡文化;大屏幕和高清投影播放经典电影;周末会有同样热爱音乐的吉他歌手现场弹唱;与热爱生活的花店合作,进行花艺分享课;咖啡与书、绘画、皮具结合……异质化竞争,成为吸引客源的一种手段。“松果甜品”,在咖啡店林立的大学路,他们的做法是靠甜品来走差异化的路线。“昨日乡村原木工坊”模仿日剧《海鸥食堂》里的食堂,并把网上自营品牌的家具进行展示和线下体验,周末还有木工手作课程。肖姐补充,青岛的咖啡馆喜欢扎堆,例如从最早的香港路,到后来的闽江路咖啡一条街,直到现在的大学路周边。那下一步青岛咖啡馆的聚集地又会是哪儿呢?她用行动给了答案,她刚选好了北九水的一座两层建筑,“田园咖啡在日本和韩国其实已经非常流行了,下一步在青岛也将会成为流行。”现在崂山那边已经有些陶艺咖啡馆,她计划将自己的田园咖啡馆融合木工手作和咖啡。远离市区,高山流水,田园咖啡馆可以让做咖啡和喝咖啡的人心更静下来,也可以让经营空间更大,更能将其承载的“第三波”咖啡文化与生活方式实现,这不禁令人充满期待……

泡咖啡馆

泡美食与人气: 波澜咖啡馆:市南区海泊路82号(近中山路)

泡吉他与音乐: 八号码头休闲吧:丰盛路44号(近台东一路)

泡花草与童梦: 花屿咖啡:崂山区松岭路枯桃花卉中心斜对面文张社区内。

泡海浪与甜点: 一杯沧海:市南区太平角一路海滨木栈道 (近湛山二路)

泡老街与怀旧: 咖啡空间:市南区大学路14号(青岛美术馆对面)

泡隐秘与古老: 吉腾咖啡:市南区湖南路21号,近老舍公园

泡颜值与静谧: 蜗牛咖啡:市南区大沽路22号甲 (大沽路与河南路交叉口)

泡温馨与舒适: 简明咖啡:市北区浮山后四小区,同兴路与劲松三路十字路口向东100米路南

泡风情与实惠: 罗纳咖啡:金沙滩路399号

泡主题与个性:Hor-crux,哈利波特主题咖啡,市南区南京路创意100产业园礼品街11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