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村民张凡英和两个孩子坐索道“铁篮子”回家。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是鹤峰县东南偏远的山村,距县城150公里,山高人稀,而该村六、七组是至今唯一未通公路的小组。小山村被绝壁和深谷三面包围,村民走路进出山要一整天。为方便六、七组百姓出行,1997年,当地在离谷底480米高的地方修建了一条长近1000米的钢缆索道,配备一个载人载物的“铁篮子”。从此,村里六、七组196名村民过往峡谷两边,全靠钢缆索道上的“铁篮子”,至今已有16年。新华社发(杨顺丕摄)
7月23日,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张新军夫妇坐索道“铁篮子”上街。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是鹤峰县东南偏远的山村,距县城150公里,山高人稀,而该村六、七组是至今唯一未通公路的小组。小山村被绝壁和深谷三面包围,村民走路进出山要一整天。为方便六、七组百姓出行,1997年,当地在离谷底480米高的地方修建了一条长近1000米的钢缆索道,配备一个载人载物的“铁篮子”。从此,村里六、七组196名村民过往峡谷两边,全靠钢缆索道上的“铁篮子”,至今已有16年。新华社发(杨顺丕摄)
7月23日,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村民张凡英和两个孩子坐索道“铁篮子”回家。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是鹤峰县东南偏远的山村,距县城150公里,山高人稀,而该村六、七组是至今唯一未通公路的小组。小山村被绝壁和深谷三面包围,村民走路进出山要一整天。为方便六、七组百姓出行,1997年,当地在离谷底480米高的地方修建了一条长近1000米的钢缆索道,配备一个载人载物的“铁篮子”。从此,村里六、七组196名村民过往峡谷两边,全靠钢缆索道上的“铁篮子”,至今已有16年。新华社发(杨顺丕摄)
7月23日,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一名老人坐索道“铁篮子”通过天险。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是鹤峰县东南偏远的山村,距县城150公里,山高人稀,而该村六、七组是至今唯一未通公路的小组。小山村被绝壁和深谷三面包围,村民走路进出山要一整天。为方便六、七组百姓出行,1997年,当地在离谷底480米高的地方修建了一条长近1000米的钢缆索道,配备一个载人载物的“铁篮子”。从此,村里六、七组196名村民过往峡谷两边,全靠钢缆索道上的“铁篮子”,至今已有16年。新华社发(杨顺丕摄)
7月23日,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陈材柏老人坐索道“铁篮子”回家。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是鹤峰县东南偏远的山村,距县城150公里,山高人稀,而该村六、七组是至今唯一未通公路的小组。小山村被绝壁和深谷三面包围,村民走路进出山要一整天。为方便六、七组百姓出行,1997年,当地在离谷底480米高的地方修建了一条长近1000米的钢缆索道,配备一个载人载物的“铁篮子”。从此,村里六、七组196名村民过往峡谷两边,全靠钢缆索道上的“铁篮子”,至今已有16年。新华社发(杨顺丕摄)
7月23日,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村民谷义清(左)准备通过索道“铁篮子”运东西出山。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是鹤峰县东南偏远的山村,距县城150公里,山高人稀,而该村六、七组是至今唯一未通公路的小组。小山村被绝壁和深谷三面包围,村民走路进出山要一整天。为方便六、七组百姓出行,1997年,当地在离谷底480米高的地方修建了一条长近1000米的钢缆索道,配备一个载人载物的“铁篮子”。从此,村里六、七组196名村民过往峡谷两边,全靠钢缆索道上的“铁篮子”,至今已有16年。新华社发(杨顺丕摄)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