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数张“飞豹”战斗机挂载作战武器的画面曝光。其中一张照片里,1架“飞豹”战斗机在两侧机翼下挂载了两具电子干扰吊舱。
有分析称,我国目前已经在“飞豹”战斗轰炸机为平台开发出了与美国EA-6B、EA-18G类似的电子作战飞机。这种挂载了电子作战吊舱的“飞豹”战斗轰炸机,被网友形象比喻为“电子豹”。
有国外军事评论称,中国空军已经获得了俄罗斯的Kh-31系列反辐射导弹,并且完成国产化。中国已经在国产轰六和“飞豹”等平台上挂载国产化的Kh-31反辐射型导弹,并已经形成战斗力。姑且不论这个消息是否精确,仅从体系上来分析,“飞豹”的挂载能力和作战半径均与F/A-18系列相近,如果飞豹能够挂载一些类似AN/ASQ-213的吊舱,并结合一些合适的电子干扰吊舱,显然会获得比较强的防空压制能力。
“飞豹”又称歼轰-7(JH-7、FBC-1,北约代号:比目鱼),是由西安飞机制造集团与603研究所合作设计制造战斗轰炸机,其主要设计用以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该战机于1973年开始研发,至1988年首次试飞,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其改良型歼轰7A则在2004年公布。
飞豹战机机翼各挂载电子吊舱
飞豹战机机翼各挂载电子吊舱
早年曝光的飞豹战机挂载电子吊舱训练的照片
早年曝光的飞豹战机挂载电子吊舱训练的照片
早年曝光的飞豹战机挂载电子吊舱训练的照片
早年曝光的飞豹战机挂载电子吊舱训练的照片
早年曝光的飞豹战机挂载电子吊舱训练的照片
2012年12月28日,三泽空军基地内,美国海军VAQ132电子攻击中队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降落在日本三泽空军基地跑道上,开始为期6个月的战斗部署。EA-18G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战飞机,可以有效压制S-300等俄制防空系统,扰乱敌指挥和通讯系统。相比美国的空中电子战能力,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将最强的电子攻击机部署到东北亚前线,意图在这一区域的空中电子战中独占鳌头。
EA-18G是在双座型“超级大黄蜂”(Super Hornet)--F/A-18F的基础上研制的,其高度挠性设计使座战飞机不论是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还是在陆地上都能很好的执行机载电子攻击(AEA)任务。
EA-18G将代替美海军目前的服役于1971年a的EA-6B“徘徊者”(Prowler)。这也将使美电子战实力大增。ea-18g“咆哮者”立项之初就为取代现役ea-6b“徘徊者”而来,这一点甚至从名字上都可以看出来:“咆哮者”(growler)与“徘徊者”(prowler)只差一个字母。
一架美军EA-18G战机在座舱下方的战果区涂有一架F-22的标志,2009年2月底,在美军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开放日上,人们惊奇的发现一架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在座舱下方的战果区涂上了一架F-22的标志。在被问及此事时,飞行员承认那的确是一架货真价实的F-22,是在对抗演习中被EA-18G的AIM-120“击落”的,但EA-18G是如何发射导弹,以及其自带的干扰系统有无发挥作用飞行员并未透露。
歼轰-7“飞豹”是中国7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的全天候多用途歼击轰炸机,由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共同研制。该机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是解放军作战飞机中耀眼的明星,早期称为轰—7。目前该机的改型歼轰-7A已具备全天候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而随着解放军近年对其的不断改进,多种型号的飞豹变型机也不断出现,大幅提升了飞豹战力。而军方选用这款机型作为电子战机的平台,也是看中了歼轰-7优秀的性能。
歼轰-7“飞豹”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两侧进气,矩形进气口,后方2个方形辅助进气口,进气道与机身之间设有适量的附面层隔道,进气口前缘装有隔流板和前罩角。蜂腰形机身,前段主要包括有空速管雷达天线罩、前设备舱、气密乘员舱、前起落架舱和设备舱;中段主要是中央翼与机身对接区,包括油箱舱、主起落架舱;后段主要是发动机舱,为装拆发动机方便,在机身腹部开设了舱门。后机身下部有单片式复合材料大腹鳍。后机身上下表面各装有两块开度分别为35°和45°的减速板,初期机体寿命4000小时。
外挂:机腹下1个外挂点,是760升/1400升副油箱专用挂点;其他挂点可挂组合式炸弹挂架、导航吊舱、瞄准吊舱、侦察吊舱、电子对抗吊舱、空地弹、空舰弹、PL—8、9/9C等型近距空对空导弹等;翼尖挂梁为2枚PL—5B/C/E专用挂点;机翼下共有4个外挂点(后期型改为6个)。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