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期《显影人间》央广图片出品(图片丨韩靖 文字丨王晶编辑丨张玲玉)
退伍老兵进行最后一次分列式训练
夏去秋来,四季轮回。警营新兵来了,老兵走了。除了些许燥热,这本该是个平淡无奇的一天,但对于武警北京总队五支队仪仗中队高嵩翯、孙健翔及其他14名战士来说,8月31日却是他们两年军旅生涯中的最后一天,再过24小时,他们将踏上回乡的列车,开启新的生活。
此刻,离队开始进入倒计时。平日里,仪仗中队担负着武警部队迎外仪仗司礼任务,先后接受过数十个国家的重要外宾检阅,完成迎外司礼任务500余场次。
这样一支代表国家形象的队伍,选拔标准十分严苛。用仪仗中队马腾队长的话讲,选拔也要看“颜值”,身高必须超过1米78以上,体重标准、四肢协调是基本条件。战士们每天8小时训练时长,腿绑沙袋、腋下夹扑克牌……换来的是宛若雕塑的军姿、铿锵的步伐,组建30年、连续9年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这只队伍就如他们微信群的名字一样:献身仪仗无尚光荣。但如今,他们将脱下军装,离开警营,各自奔向远方。
8时40分,孙健翔(左一)和其他老兵更换礼宾服。过去两年重复无数次的着装动作,在今天看来都将是“最后一次”。
一时的战友,一世的兄弟,当平日里重复了无数次的口令都用“最后一次”来修饰的时候,连不经意的瞬间都显得有些伤感。
上午9时,队长马腾在训练场上最后一次将礼宾枪亲手交付到每一位退伍战士手中。强烈的阳光让这一简单的动作更具仪式感。
“这又要送走一茬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7岁的仪仗中队指导员范竟雄,几年来不知送走多少仪仗中队老兵离开警营。平日里范竟雄话不多,但每一个战士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周鹏同志,现在我将陪伴两年的钢枪交付于你,希望你在阅兵场上继续展示中国武警风采,保持仪仗兵本色,能不能做到?”
“请老同志放心,我一定接过你手中的钢枪,继承你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展示仪仗队风采。”
9时30分许,伴着铿锵的军乐,武警北京总队第五支队仪仗中队举行礼宾枪告别仪式,老兵们将陪伴自己两年的礼宾枪交给新兵。
“松树一样的存在”,这是孙健翔在两年前的今天,从老兵手中接下礼宾枪时,在枪套上刻下的话。他说,松树是长青,而又坚韧不拔的。如今他也成了老兵,又将枪套留给了下一批新兵。
2015年9月3日,孙健翔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孙健翔作为武警部队抗战英模部队方队中的一员,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退伍返乡后,他将回到山东理工大学继续完成学业。
2014年12月25日,在新兵连各方面条件不错的孙健翔,被选拔进入阅兵村进行为期9个月的集训。“眼睛一睁,踢到天黑。”
为了应对燥热的天气,孙健翔所在方队开始耐热训练,由只穿一件衬衣变为厚厚的外套,那种滋味就如同在桑拿房中跑步一样,又闷又热。流血流汗流泪,但就是不掉队,因为他知道身上肩负着使命与责任。
仪仗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但硬汉也柔情,交接钢枪的那一刻,高嵩翯哭了。就在8月24日那天,他完成了2年中的最后一次黑板报 — “致我们终将离别的老兵.......”,送给自己,同样送给告别军营的其他15位战友们。
正步踢腿直径距离75厘米,高度精准至30厘米,身体前倾双脚踢开60度,这个标准动作两年来高鑫在训练场尚不知训练了多少次。明日将离开,但高鑫望向军旗的眼光依然如往日坚定,可这次他落泪了。
不管是老兵还是新兵,离别都是他们不愿提及但又必须面对的事。细碎的阳光洒落到训练场旁的绿荫树下,充满戏剧性的光影好像在勾勒着一个略带伤感的故事。
绿荫树下,从仪仗支队通向食堂有一条“养成路”。一日三餐,去往食堂路上,仪仗兵须头顶2斤重的砖块,双手放在腰带左右两侧,保持军姿缓步前行。11时30分,高嵩翯、孙健翔及其他战士头顶砖块,队伍行进至食堂,参加最后一次中午会餐。
下午2时,老兵们最后一次整理内务。外人口中的叠“豆腐块”,在他们这里叫做“抠被子”。
下午4时,伴随着响亮的口号,16位退伍士兵庄严地举起右手,向军旗敬礼。“我宣誓,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永葆军人革命本色........”仪仗中队的16位老兵即将脱下军装,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晚风吹,离别夜。晚上7点半,最后一次茶话会开始了。战友们被高嵩翯一曲《小苹果》逗得开怀大笑。这个指导员口中的“许三多” ,战友们心中的“傻呆萌”跟着音乐跳起了舞,战友开玩笑说,“老高疯了”。
唱完歌跳完舞,老高还是没有控制住情绪,平日里内敛的他抱着战友哭了起来。谈及未来,老高早有打算,他说,退伍后要去哈尔滨开一个服装店。
今年22岁的张卫平与老高性格截然不同,他是中队里的“小明星”,提到因为唱歌而在连队里“一炮而红”,他只是一笑。 “苦累往往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这个“文艺大男孩”在入营第一天便在枪套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送行饺子,迎新面”是部队里约定俗成的一个传统。楼上送别老兵的茶话会进行得正热闹,楼下炊事班的战友们正在默默地忙活着,第二天凌晨三点他们就要起床准备为老兵下饺子。
凌晨1点,伴着战友们的酣睡声,张卫平在宿舍写下两年来的最后一篇日记。“转眼两年时间过去,就要离开曾经经历酸甜苦辣的警营......感觉明天还会听见起床的号声、班长的点名......”
北京凌晨5点的天空应该是钢蓝色的,这一早没有早操、不用排队洗漱,这一天没有训练、没有点名、没有任务。离别这一刻最终还是来了。军人胸前的大红花象征着相逢与离别,但这一次是离别。
说是老兵却都是一群20岁出头的小伙子,两年来他们没有回过家,兄弟情在这里显得更珍贵。8时40分,开往火车站的大巴车已经发动,老兵们互道珍重,哭得像个孩子。
北京站为老兵们提供了专用候车室。两年前的今天,北京总队五支队仪仗中队高嵩翯、孙健翔及其他14名战士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北京。老高回忆说,这是他两年来第二次来北京站,第一次还是自己身戴大红花跟着其他新兵来报到,刚出站,就被仪仗队的老兵“挑到”一边。
2016年9月1日上午11时,开往黑龙江方向的K339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敬礼、礼毕,高嵩翯和其他老兵完成了军旅生涯的最后一个军礼。回去后,老高就要在哈尔滨开始着手他的服装店了。他说不怕创业失败,当过兵的人都知道,这世界上没有干不好的事儿.....他们的生活即将在新的旅程上扬帆起航。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