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春在带队出征武汉前高举山东省青岛市援鄂医疗队大旗。
此时三江月,圆缺与君同。自1月25日首位青岛医生抵达武汉以来,共有300多名青岛医务工作者陆续驰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记者连线湖北前线带队作战的六员“大将”,为我们讲述那些不见硝烟的战“疫”故事……
山东省青岛市援鄂医疗队总领队、青岛市市立医院副院长李永春:
曾接诊我市首例输入性SARS患者,父母至今不知道自己在武汉一线
作为山东省青岛市援鄂医疗队总领队,56岁的青岛市市立医院副院长李永春长期从事呼吸科临床工作,由于在整个团队中年龄最大、资历最深,他被大家视作“老大哥”和“主心骨”。2003年,青岛市首例输入性SARS患者就是由李永春率先接诊的。
由13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山东省青岛市援鄂医疗队2月9日下午抵达武汉,2月11日上午正式接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个拥有50张床位的重症病区后,他们已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连续奋战了13天。
2月23日下午,李永春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截至当日,已累计有6名患者从山东省青岛市援鄂医疗队接管的隔离病区治愈出院。李永春表示,这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6名患者病愈出院,再加上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令所有医护人员士气大振,“虽然我们132个人分别来自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中医院、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但经过近半个月的并肩作战,大家早已成为相亲相爱、守望相助的一家人,对打赢这场硬仗充满信心。”
李永春透露,相比刚刚抵达武汉时的“不摸潮水”,随着救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相互间配合的日益默契,整个团队的工作越来越顺畅,已基本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接下来,我们会优化排班,在保质保量完成救治工作的前提下,力争让每一名医护人员得到更加充分的休息,从而以充沛的精力和体能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
虽然医护人员可以适当轮休,但身为总领队的李永春却因为工作千头万绪,自抵达武汉后没有休息过一天。召集相关专家在驻地的餐厅开碰头会,交流救治患者的心得和经验,探讨如何更好地处置疑难病例,一天下来排得满满当当。等回到自己的房间,李永春还要通过手机处理不少事务,“有日常报表需要填报提交,团队每个群的信息我都要浏览一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完了就接近晚上12点了。武汉的工作强度要比在青岛时大很多,但由于每天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没有其他琐事缠身,倒也很快就适应了。”李永春说。
李永春的父母均已近耄耋之年,身在东营的他们至今不知道儿子已在武汉工作了近半个月。李永春说,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自己和弟弟、妹妹都瞒着老两口,“好在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在东营也看不了青岛的报纸和电视节目,所以一直都被蒙在鼓里。昨天我还给父母打电话报了平安,告诉他们我在青岛一切都好。”
李永春患有高血压,还有动脉硬化,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三种药物。李永春说,前两天他告诉妻子,让她再准备一个月的药量,随青岛市为援鄂医疗队分配的防护物资、生活物资等运至武汉,“之所以只要求一个月的药量,就是为了给她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会力争尽快战胜新冠病毒,早日平安凯旋。”
▲牛海涛(左)向队员说明卫生管理标准流程。
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队长、青大附院副院长牛海涛:
努力做到不让一位队员掉队,组织党员冲锋在前
2月9日,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奔赴湖北抗击疫情,医疗队由32名医师和100名护士组成,青大附院副院长牛海涛任队长。
抵汉后,牛海涛迅速同各位专家结合医疗队实际情况,制定电子版《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健康登记表》,每日监测队员体温,关注每一位队员的健康状况。
“每日通过后台数据的汇总分析,及时发现每一位队员的身体状况有无异常,如体温≥37.3℃,医疗队会协助、督促队员复测体温,并安排临床专家跟进、追踪记录,做好进一步处置预案。”牛海涛说,队员如有其他不适,根据情况随时调整排班。女队员生理期前3天给予排休,保证队员以最佳身体状态应战。努力做到不让一位队员掉队。
牛海涛介绍,为避免医务人员感染,结合医疗队生活驻地实际情况,医疗队建立起一套卫生管理标准流程,设立了工作地上下班和生活驻地管理标准和规范并严格执行,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认可。
为充分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月13日,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在武汉市驻地,召开了第一次党员扩大会议。牛海涛介绍,会议决定进一步完善党总支下设四个支部的组织架构,分层级、分功能展开工作。“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只有党员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去,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才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牛海涛说,参会队员备受鼓舞,现场50余名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于文成(右)在病房一线。
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救治专家组组长、青大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于文成:
开展高风险高难度项目,重症病人出院体现团队实力
2月9日,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奔赴湖北抗击疫情,医疗队成立专家组,下设7个专业小组,青大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于文成为救治专家组组长。接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两周多的时间里,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工作有条不紊,捷报频传。2月22日,武汉2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经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积极救治后,治愈出院。
以于文成为组长的救治专家组,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诊疗方案要求,经过数次讨论,制定了中西医结合的救治方案,辅以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我们与武汉以及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的17支医疗队专家详细探讨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及流程,并制定了适合该病区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使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于文成说,“医疗队从9日接管病区以来,已经有两周左右的时间。第一周主要以熟悉医院流程为主,这周我们就在熟悉流程、进行基础医疗的基础上,开展了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新的项目。”
于文成说,医疗队开展了B超引导下的胃管气管插管,在整个医疗队中,第一批完成了有创呼吸机通气,得到了当地医院和国家卫健委的认可。“在个人防护上,我们两周来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包括每天对队员的健康情况进行调查。我们也制定了出入酒店严格的消杀流程,制定了在医院清洁区标准化的流程,同时也制定了穿脱防护服的标准流程。”
于文成介绍,医疗队队员面临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医院有五个麻醉科医生,编入了所在医院的气管插管的队伍中,两周以来已经累计完成气管插管近30例。这个工作相对来说风险大,操作难度也很大,充分体现了我们队员的水平和我们医院的担当。”
医疗队接管的病区收治了57个病人,以危重症为主,重症患者出院证明了整个医疗团队的实力。“在危难时期真正体现了青大附院作为‘国家队’的水平和担当,我为我们的队员自豪。”于文成说。
▲徐德祥(右)鼓励患者乐观面对病情。
青岛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青岛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徐德祥:
由“人等床”变为“床等人”,但还不到放松的时候
1月28日,由青岛市中心医院1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青岛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湖北黄冈。青岛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徐德祥从事呼吸危重症工作14年,有着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经验。2月23日,记者连线徐德祥,得知医疗队所在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已累计有70名左右患者出院,由之前的“人等床”转变为现在的“床等人”。
据徐德祥介绍,战“疫”形势好转的关键是正确的治疗思路。“我们做到了从源头控制,先抓疑似点,再抓确诊病例,进行早期无创干预和24小时滴定化管理,效果很好。”徐德祥说,医疗队抵达黄冈后,用三天时间建立了疑似点,这是所有发热病人的第一站,医疗队一共收治了500多位患者。“解决病有所医的问题后,医疗队把非确诊病例移交给当地的医生,并培训当地医生进行感染防控,同时把所有确诊病例收治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重症和普通病房混编管理,根据患者病情发展进行整体治疗,中间不会发生中断。“患者病情变化很快,需要24小时在患者病床旁进行滴定化管理,对轻症患者也采取和重症患者一样的管理方法,进行定期测量血氧含量等无创干预,有病情变化不分昼夜管理。”据徐德祥介绍,医疗队接管的150位患者中,发展成重症的不到10%,危重症需要插管的只发生一例,累计治愈出院已有70人左右。
此外,医疗队还比较重视患者心理治疗,队员主动接触患者,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医护人员对患者要有共情,多体恤患者的难处,帮助患者克服恐慌心理。”徐德祥说,“目前疫情攻坚战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黄冈仍不时有聚集性发病,所以现在还不到放松的时候,千万不可麻痹大意。”
▲赵京明(右)在病房一线。
青岛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青大附院呼吸科崂山病区副主任赵京明:
为抢救重症患者拼到窒息,誓从死神手中抢回更多患者
2月2日,青大附院选派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崂山病区副主任赵京明为队长的10位医护骨干组成援鄂医疗队,奔赴湖北,抗击疫情。
同山东省内的其他医护人员在济南会合后,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组成山东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于当天晚上到达武汉。“我们的任务是接管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区医院一个定点收治确诊病人的病区。到达武汉后,我被任命为山东省医疗队的党支部委员、医疗队第三组组长。”赵京明说,抵达武汉后,在积极参加防护培训的同时,他和队员们熟悉工作环境,积极与同济医院的医生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在短时间内迅速投入工作中。
在武汉已20多天,赵京明和援鄂医疗队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他最难以释怀的,是医疗队送走的第一位患者。“那是2月8日,是医疗队进入分管病区的第五天,一位89岁的老人因呼吸衰竭去世,第一天进入病区时,这位患者的氧饱和度就很差,当时他戴着无创呼吸机,氧饱和度仅是70%多,查房时,我为他调整了呼吸机参数和面罩的位置,呼吸机面罩吹出的气流量很大。”当时的赵京明只是二级防护,贴身接触患者,赵京明也有担心,但患者的需要胜过一切。
赵京明在为近50位患者查完房后,已近中午12点,该换岗了,可他还是不放心几位重症患者,又去查看了一下。“那位89岁呼吸衰竭的老人,因为不能耐受,又没人看护,面罩又被老人挪动,氧饱和度维持不住,我赶紧为患者戴上无创呼吸机,患者反复挣脱,我就需要反复调整呼吸机参数和面罩位置。”
半小时后,身着三级防护的赵京明已憋气难受,口罩、防护服遮住口鼻,再加上面罩和防护头罩,五层的防护遮挡,让他感觉窒息,随着窒息感而来的是头晕、尿失禁的感觉。“当时感觉就要晕倒了,退掉头罩三级防护,我在护士站坐了一会儿,稍微透了一下气才迅速退出感染区。我知道可能救不了这位患者,但还是想为他做些什么。”赵京明说。
在援鄂医疗队的救治下,一个又一个患者转危为安,但也难免会有一些无奈和遗憾。“这位老人最终还是走了,我们的心情很不好,但工作必须继续,我相信自己和战友们一定可以从死神手中抢回更多的患者。”赵京明说。
▲辛永宁在武汉的隔离病区。
山东省青岛市援鄂医疗队医疗主管、青岛市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辛永宁:
重返“第二故乡”抗击疫情,最牵挂今年中考的女儿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青岛市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辛永宁多次主动请缨,希望能到武汉一线抗击疫情。45岁的辛永宁算是半个武汉人,他曾在武汉读过5年书,连身份证都是在武汉上大学期间办理的,前四位号码“4201”。
“我在武汉生活学习了5年,那里有我的老师和同学,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报答母校,再回武汉,义不容辞!”2月9日上午踏上前往武汉的征程前,辛永宁坚定地表示。来武汉后,白天忙得不可开交的辛永宁晚上睡觉时常常梦到自己在黑暗中、在迷雾里踽踽独行,而每当醒来,他都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医护人员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一定会扫除一切阴霾。”
作为山东省青岛市援鄂医疗队医疗主管,辛永宁肩头的担子很重。他透露,团队接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后,50张床位在一天内全部收满,其中包括47名重症患者和3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危重症患者,“很荣幸能与这么多德艺双馨的战友并肩作战,我们的总领队李永春是顶级的呼吸科专家,青岛市中医院的陆学超主任在中医药领域造诣颇高,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段建平主任是感染领域的资深专家。还有位兰玲护士长,我刚参加工作时她就是市立医院传染科的护士长,现在已是院里为数不多的主任护师。”
“早上6点半起床,7点半坐班车前往医院。到医院后,与夜班医生点对点交班,梳理每个患者的病情,对病情加重的患者及时调整医嘱。白班医生要全副武装进入隔离病房,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中午参加院区的医疗联络会和危重症病例讨论,下午6点左右返回驻地,在全身消毒后洗浴,紧接着参加总结会议,找出问题,探讨下一步工作思路。紧张又充实的战斗的一天。”在一篇日记中,辛永宁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工作状态。
辛永宁告诉记者,自己最牵挂的是读初三的女儿,“今年夏天她就要中考了,这段时期要辛苦孩子她妈了。”辛永宁说,2月9日凌晨5点从家里出发时,女儿还在睡觉,由于不忍叫醒她,自己不辞而别。等到了流亭机场,辛永宁发现女儿通过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只有几个字:爸爸要去武汉了……顿时,他热泪盈眶。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赵 波 孙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