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在校大学生就能落户!“人才争夺战”硝烟再起,青岛求贤若渴真诚“有请”!

2020-02-23 22:11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blob.png

风云变幻,观其妙;万象纷繁,察其理。

用敏锐的洞察、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思想,解迷局,觅真相。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观象山

虽然疫情仍然肆虐,但不少地区已经未雨绸缪,他们从未来着眼,抓住一切机会获取资源,为夺回失去的时间,更为在疫情之后新的竞争来临之前占得先机。

复工复产,人是关键。各地纷纷发起“抢人大战”——杭州余杭出台防疫期间“人才十条”,对企业引才、大学生实习等给予奖励补贴;上海虹桥启动国际人才港项目,打造人才服务枢纽;深圳推出“战疫人才贷”,单一企业或科研机构可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免抵押担保贷款额度……

青岛同样不甘人后,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实际问题,2月21日夜间,青岛再次出台21条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管用实招。这是继此前的“18条”“16条”之后,青岛推出的第三波硬核政策。

blob.png

相较于此前的两波政策侧重为企业减负降成本,最新发布的“21条”在招才引智争夺人才上出了招——

新政策将青岛“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门槛从专科生放宽到毕业学年在校大学生,已落户的可享受本市购房、申请人才公寓等政策;各区市还可以协调房地产开发商从商品房中划定一定比例作为人才住房销售,销售价格不高于实际销售价格的80%。

这些政策的导向性很明确——来吧,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疫情过后,城市的发展需要你们!

1

落户门槛一降再降

都说年轻人是城市的未来,因为人口结构更年轻的城市在发展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续航力”。

青岛,建置不过百余年,在千年古城扎堆的中国,着实是青春之辈。然而这座年轻城市却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2019年10月,青岛市民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83.5万,老龄化率22%。

再看深圳,这座全国最年轻的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2.5岁,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平均年龄不到30岁,青年成为深圳创新发展的主力。截至2017年底,深圳户籍老年人28.87万人,仅占户籍总人口的6.6%。

青岛怎能不急?

在青岛发起的15个攻势中,“双招双引”被视作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招才引智也被赋予了新的坐标,那就是打造“青春之岛”,为青岛不断注入青春力量。

提出“青春之岛”建设的口号,重视年轻人的力量,无疑是令人兴奋的。最直观的就是落户政策的变化——

2018年4月,青岛出台人才落户新政,首次提出45岁以下的本科生可以“先落户后就业”;

2019年6月,这一落户门槛放宽到40岁以下的专科生;

21日出台的21条新政,则将“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放宽到毕业学年在校大学生,并提出已落户的可享受本市购房、申请人才公寓等政策。

可以说,将落户条件放宽到“应届在校大学生”,青岛这一门槛在同类城市中都算低的。毕竟,不少副省级城市目前对人才落户还要求专科或本科学历。

现在抢年轻人,就是为城市持续提供竞争力。

blob.png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备受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

这一次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不再只面向所谓的高学历群体,也不再只是“僧多粥少”的有条件落户,而是全面放宽乃至全部取消落户限制。这意味着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不再受到户籍门槛的严格约束,也不再受到社保、医保等属地化福利的掣肘,这无疑将会加剧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

此前,深圳已经放开了大专生落户限制;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放开了租房落户;二线省会石家庄率先打响了“零门槛落户”第一枪……

全面降低落户门槛已经“开闸”,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已经开启,晚一步就只能看着人家“吃肉”,自己“喝汤”了。

青岛此番再次降低落户门槛,可谓是在吸引年轻人才上下了一步先手棋。

2

打好人才住房这张牌

对于创新创业的青年人才而言,房子是刚需,也是他们安居乐业的保障。

还记得去年,深圳放了一个大招:发布公租房、人才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三个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人才住房市场价六折可购。而且,相关征求意见稿中对于“人才”的判定比较宽泛。在深圳就业或者自主创业,且符合所列条件之一的企事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社会工作、党政等方面人才。其中,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也符合“人才”的认定标准。

人才住房享受市场价六折,这对人才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这一政策的高明之处是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人比房重要,对人才的渴求与关爱不言自明。

blob.png

应该说,深圳的魄力着实让人佩服。青岛,最近也跨出了大胆的一步——

2月15日,青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加强人才住房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2020年,全市要建设和筹集人才住房不少于10万套。

10万套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2019年青岛定下的目标是“全年计划新建人才公寓2万套。”也就是说,今年青岛建设和筹集人才住房的数量,是去年的5倍。当然这10万套既包括租赁型人才住房也包括产权型人才住房,房源既包括新建的也包括盘活存量住房。

人才住房的分配条件也放宽了,从此前的面向符合“青岛英才211计划”中确定的人才、经认定符合规定条件的来青创新人才、投资创业人员和创客等群体;变为面向在青岛全职工作且在青岛市无住房的具有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以及在我市创新创业并做出贡献的各类人才。

近日发布的21条政策,也提出,疫情期间,各区、市政府可结合人才住房需求,协调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取得预售许可的商品住房项目中,划定一定比例的房源作为人才住房配售,销售价格按照不高于项目预售备案价格或实际销售价格的80%确定,具体房源和价格由区(市)政府与企业协商确定。

为发挥住房在吸引集聚人才方面的作用,2012年以来,青岛先后印发实施了一系列文件,明确和规范了人才公寓建设和分配中的规划布局、建筹方式、优惠政策、分配管理、部门职责等内容。青岛是全省第一个出台专项人才公寓政策的城市,也是全国人才安居工作政策体系完整、运作实施规范的先进城市之一。

但是提到人才公寓,这些年来却始终不是青岛招贤纳才的“加分项”。首先是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青年人才不了解这一政策,也不知道去哪申请、如何申请;其次是人才公寓数量少、要求多、申请难。目前各个区市的人才公寓都仅面向本区域内工作的人才,寸土寸金的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配租配售的人才公寓寥寥无几,工作在此的年轻刚需族申请到的可能性小之又小。

此番提出一年建筹10万套人才住房,看得出这次,青岛下了血本,也希望过去人才公寓配租配售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打好人才住房这张牌。人才住房特别是租赁型住房应该具有普惠性,不仅满足高端人才的需要,还要满足新市民的需求。在投资建设上,不过度依赖政府投资,还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引进投资者,更多地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来规划建设和管理。

3

“青春之岛”渴求青年人才

过去在网络上,我们经常看到年轻人吐槽青岛工资不高、机会不多、上升空间有限等问题,青岛并非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而是一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9年4月25日晚,15个攻势的第三场答辩——“双招双引”攻势作战方案答辩现场,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现场问了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像青岛这么一个宜居的、大家都说好的地方,我们的大学生在本地就业的比例为什么不高?”

青岛不断审视“大家都说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不断改变,努力回应每一个有志年轻人的期待。一直被外界形容为“端着架子”的青岛,放下了身段,向年轻人敞开怀抱——

如今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等人流密集场所的广告大屏上,经常可以看到滚动播放的“唯才唯青岛”的宣传短片和“人才成就青岛,青岛成就人才”的海报,青岛希望呼唤更多外地青岛人回乡创业就业,“盼人才回家!为人才打CALL”成了这座城市的主旋律。

毕业生落户青岛的“秒批”,住房补贴政策扩大到本科生,落实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费等等,政策与环境最终影响了“用脚投票”的大学生,2019年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5.24万人,留青率达到48.6%,同比提高8.6个百分点。

blob.png

去年年底,青岛市统计局对驻青10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意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9.84%的毕业大学生愿意留青工作,比上年提升4.44个百分点。分地域看,89.2%的本市学生、59.56%的省内学生、40.87%的外省学生选择愿意留青工作,其中外省学生选择愿意留青工作上升6.78个百分点,有较大幅度上升。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20青岛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报告》显示,近40%的2020年应届毕业生选择在青工作,超70%的应届毕业生看重青岛的城市综合实力。

将青岛解读为“青春之岛”,蕴含着这座城市对青年才俊的渴求。

不过就目前的青岛来说,如何吸引年轻人仍是一个需要放到很重要层面来思考的问题,在全国城市中,先不提产业结构和工资水平,从电影院票房、星巴克数量、夜生活指数等方面来看,青岛有很多指标都落后于一些经济不如自己的城市。

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要有发达的经济和产业机构,要有大量合适的就业机会,更要有利于留住人才的软环境。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在竞相放宽落户条件,但当一个刚刚毕业、或者初入职场几年的人,选择落脚城市的时候,考虑的还是收入消费的“性价比”。落户条件再宽,也没人愿意去当地方楼市的“接盘侠”;一线城市落户再难,也挡不住前赴后继的“北漂”“南漂”。

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最终是否愿意留下来,成为一个地区的“造血干细胞”,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砸钱补贴、落户优惠这些表层性关怀,更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一个温馨宜居、关怀备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打赢一场人才争夺战,可能只需要短期的政策;打造城市与年轻人长期可持续的粘性关系,是更值得探讨得社会发展命题。

作者 佳音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