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同志妈妈聚青岛讲经历: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孩子

来源:齐鲁网 作者:孙志文 | 责任编辑:浪淘沙 2014-07-09 13:40:23

    在中国,“同志”群体无论在社会生活、社会观念,还是家庭接纳等方面都面临很多问题。2004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同性恋白皮书》中显示,中国有500万~1000万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7月5日,一次“同志亲友恳谈会”在青岛举行,记者现场倾听了部分同志以及同志的亲人亲身讲述的家庭故事。这些故事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讲故事的亲历者还是听故事的旁观者,动容处无不潸然泪下。

    出柜: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是他们人生的临界点

    在亲友会现场,带着同志身份的他们,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已经43岁。无论年龄多大,他们都是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面对、认可自己同志身份的同性恋者。这种面对,必不可少地牵涉到一个同志圈里的词:“出柜”。(“出柜”是指向他人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或性别认同行为。)

    讲述人:小筝(男)

    1991年出生的小筝,是山东泰安人。他戴着眼镜,穿着干净的格子衫,是个喜欢交谈善于表达的大男孩。小筝说,他出柜的契机是从小把他带大的奶奶让他尽快找个女朋友。小筝说:“当时我对奶奶说,‘我是同性恋。我自己心里其实也过不了这个坎儿。但你们感觉(养育我)这么多年了,会认为我是怪物吗?’”奶奶一时无法接受。

    而现在奶奶和妈妈已经开始慢慢接受他的同性恋身份了。小筝说,这次带着奶奶、妈妈来青岛参加同志亲友会,也是希望能通过交流,让他们了解这个群体。

    家人的接纳,让小筝有了面对自己的勇气。但家人给予小筝的,远远超过这些。“你是我孙子,我不会排斥你的。”奶奶说:“你们若是用心找的话,也会找到爱对方的人。”

    小筝在讲述他的故事时,奶奶坐在他的身旁,老人不时地擦着眼泪。

    讲述人:小杉(男)

    今年清明节前一天,小杉被迫出柜了。母亲察觉到了什么,询问小杉,小杉承认他和男友已经在一起四年多了。母亲当时情绪比较激动,在不理性的情况下也对他说过难听的话。但现在母亲已经慢慢接受了。

    小杉在儿时,懵懂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喜欢男孩子。但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是在大学毕业,和同宿舍的朋友分离时,感受到了自己对同性的感情。小杉说,自己曾经想过走“形婚”这条路,不想公开化自己的同志身份,但“形婚”失败的很多,而且不好找。“母亲现在愿意了解、正视(我是同性恋)这件事了,父亲这次跟我来,也是想为我找一条出路。”

    讲述人:一对男同性恋者

    他们今年35岁左右,一起在潍坊生活,每个人都经营着一家店做生意,所以生活不成问题。其中一人经历过“形婚”,后来身为“拉拉”的女方提出离婚,他被迫向家人出柜:“不想再欺骗父母,欺骗朋友,希望让父母慢慢接受。我想先过好自己的生活。”

    这对男同志中的另外一位还没有出柜。他在描述自己现在没有结婚,也没有对父母坦诚的生活时说:“现在是有家不能回。回家害怕父母叹气、追问。很矛盾。父母希望我们传宗接代,如果勉强有了孩子,孩子不认可我们怎么办?如果现在我们只为父母活着,那之后呢?如果父母不在了,(父母作为我们活着的)支柱倒了,我们怎么活下去?”

 

    母亲仍是母亲,孩子永远是她们的孩子

    讲述人:平安妈妈

    平安妈妈的儿子三十岁左右,现在在深圳工作。而平安妈妈和老伴儿住在沈阳。向记者讲述自己经历的过程中,这位妈妈的眼泪一直止不住往下流。平安妈妈说,儿子告诉她的第二天,她就接受了。因为想到孩子多少年都是自己走过来的,很心疼。另一方面,自从儿子向她出柜后,她也一直在忍受着心里的痛苦和担忧:“他父亲是三代单传。他父亲也接受了孩子的性向,但一直不接受孩子的男朋友。我们担心孩子将来年龄大了,没人照顾,担心他未来的生活。”

    讲述人:心语妈妈

    去年11月份,儿子给她发了一条短信:“妈妈,我是同性恋。”最开始那段时间,她认为儿子是心理疾病,而自己只剩下伤心和哭泣:“当时希望孩子能改变,心里是排斥的,认为只要孩子结了婚就好了。”后来,儿子对她说:“我改变不了,我痛苦了这么多年,自己一个人(承受)度过了这么多年。”

    心语妈妈不敢告诉老伴儿他们的儿子是同性恋。一段时间里,作为母亲,她独自承受这份痛苦。她曾经问自己:“为什么生了这样一个孩子,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上天在惩罚我。”孩子的父亲知道儿子是同性恋后说:“让儿子去死,我也不会去接受的。”说完做父亲的也哭了。

    心语妈妈说,自己现在开始去接触这些孩子,了解同志这个群体,感受到了儿子的痛苦。“希望当初早点儿知道孩子的情况,让孩子自己痛苦了这么多年。希望(同志的)父母没有接受孩子的,一定接受孩子,孩子是很痛苦的。”

    讲述人:大凡妈妈

    大凡妈妈的女儿大凡在国外上学。之前女儿就经常把女性朋友带回家,但作为母亲她并没有多想。后来,有一次,女儿在网上和她交谈:“妈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只喜欢女孩子,不喜欢男孩子。”

    大凡妈妈一开始并没有很激烈的反应,只是感觉很郁闷,晚上睡不着觉:“开始认为是不是自己培养孩子出了问题。因为老公常年出差在外,我就从小让女儿大气一些。过了一段时间,虽然认为女儿不是变态,但还是认为她不正常。”

    大凡担心母亲,有一天半夜和妈妈语音通话:“妈妈,你说我能改变吗?”妈妈回答说:“你能改变也好,不能改变也好,都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不是你的错,是妈妈把你塑造成这样的。”

    大凡妈妈说,现在她想的就只是希望孩子幸福。这一代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作为父母不可能放弃孩子。希望更多的父母可以承认现实接受孩子,不希望他们责怪孩子。

    讲述人:军妈妈、军爸爸

    今年3月份,军妈妈和女儿在网上聊天,女儿告诉军妈妈,在初中时开始感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不喜欢男孩喜欢女孩。高中三年没有朋友。上大学后,才开始慢慢了解同志这个群体。

    后来,女儿试图发给妈妈一些资料,让妈妈了解这个群体。但军妈妈说,她看不进去,也不想看,因为“同性恋”三个字太刺眼。军妈妈开始怀疑,是不是她怀孕期间吃错了什么药,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女儿很担心母亲,在之后的联络中,女儿向妈妈说了很多次“对不起”。

    军爸爸到现在仍不能接受女儿的同性恋身份:“我觉得孩子是可以该变的。养孩子就是为了成家立业。你们也应该为父母牺牲一部分。”

    记者札记:

    来到亲友会现场的同性恋者中的大多数已经对家人出柜,但不是所有人都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哪怕是陪伴他们来到亲友会现场的父母,其中有很多仍不接受或不完全接受孩子的性取向。尤其是几位来到现场的父亲,他们希望通过交流找到一条彼此之间妥协的道路,想要寻找改变孩子性取向的可能性。

    现场有些母亲和同性恋者们表现的包容些,尤其是经历过“形婚”和婚姻的同志表示:不能不考虑婚姻中对方的感受,和对方父母的感受,还有将来给下一代一个幸福美满家庭的责任。哪怕是“形婚”,没有感情的两个人,在一起也不会长久,而且会出现很多问题。

    记者看到,在亲友会形成的这个圈子里,人们敞开心扉,不用过多遮掩,哪怕与自己密切相关,也可以无顾忌地畅聊“同性恋”这个话题。同病相怜的感觉,对于很多同志和同志的亲友来说,确实是一个交流、宣泄、寻找未来道路的出口。但无论人数规模还是认同程度,这仍是个小圈子。若走出这个圈子呢?社会会如何聆听他们的故事?又是否会有一缕阳光照亮这个群体仍不明朗的前路?(记者 孙志文 邢雁南)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