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图 孙志文)
屋子里,简陋的小煤炉上热着馒头,炉子旁边是一盆刚出锅的炒茄子,这是赵忠璞老人和她二儿子李顺利的午饭。“饭菜都是他做的,我手把手教他的。”儿子有了做饭的手艺,老人觉得很欣慰,也很放心。说着说着,老人走出房门,继续晾晒刚洗出来的衣服,由于天气太冷,加之腿脚不便,她已经一个多星期没有在街上摆摊修鞋了。
赵忠璞今年73岁,来自胶州阜安街道。在本该安度晚年的年纪,这位老人却仍在为两个残疾儿子忙碌着。老人的一生可谓艰辛,收养了一个盲童,倾尽家财给视力残疾的儿子看病,后来又生了一个智力残疾的二儿子,含辛茹苦将两个病疾孩子养大。人到晚年,她又摆摊修鞋,贴补家用。
“小个子女强人”当过小工、开过塔吊
12月13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了胶州广州北路上的一处老旧居民小区,在一栋楼前的空地上,记者一眼就看到了正在晾衣服的赵忠璞老人。远处的赵奶奶个子不高,不到一米六,佝偻着腰,挪着小碎步,仔细地整理着绳子上的衣服。见到记者到来,老人放下手里的活,挪着小碎步把记者迎进屋里。
老人的家是一个面积只有四五十平大小的套二房子,房间里的两张床占了家里大部分空间,其他地方也是满满当当地存放着各种生活用品。正值中午,35岁的二儿子李顺利正在做饭,也就是这时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老人告诉记者,几年前,她花了很大力气手把手地教二儿子做饭。“光教他什么时候倒油,什么时候搁盐,就教了两个月。”赵忠璞说,她年纪大了,不可能照顾儿子一辈子,要让儿子学会做饭,不至于饿着。
老人招呼记者坐下,聊起了她的故事。聊天中,记者得知赵奶奶年轻的时候曾在当时胶县建筑公司当工人,干过小工活儿,当过统计员,甚至开过塔吊。老人说,她虽然个子不高,但却是个女强人,“建筑公司的苦活累活我都干过”。也就是在建筑公司,赵奶奶和她的丈夫结婚了。
“不管看不看得见,他都是我儿子”
吃过午饭,赵奶奶并没有休息,她收拾完碗筷又马不停蹄换上外套,戴上帽子,要去大儿子李顺的盲人按摩店里看望一下,帮儿子干点活。这是这么多年来,她养成的习惯。赵奶奶的大儿子是位盲人,在胶州市锦州路上开了一间盲人按摩店,现在已经成家立业。
说起她的大儿子,赵忠璞打开了话匣子。原来,结婚以后赵忠璞就怀孕了,但是她第一个孩子出生不久后因病夭折,这对她打击很大。此后多年,赵忠璞始终没怀上孩子。直到36岁那年,她偶然间听说建筑公司的同事捡了一个弃婴,孩子看上去刚满月,他就是赵忠璞的大儿子。听说这件事,赵忠璞骨子里的母性让她做了个决定——领养这个孩子。“同事姓高,我都叫她高大娘,去她家领孩子的时候,高大娘对孩子说了一句话,她说孩子你有家了,这就是你妈妈!”
再次当上妈妈,赵忠璞满心欢喜,但好景不长,当孩子长到三四个月大的时候,全家人发现孩子的眼睛总是直勾勾地盯着一样东西,亲戚朋友逗他,他也不为所动。到医院一查,结果是双眼视神经萎缩。“大夫建议,用好药营养视神经,说不定还能看见点东西。”有了大夫的建议,她和丈夫开始努力工作,赚钱给孩子治病。
那时候,两口子一个月工资加起来有60多元,大部分钱用来买药。为了多挣钱,赵忠璞更是经常加班,每天只睡5个小时。就这样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视力有了微弱的恢复,这让全家人看到了希望。“有病就治病,不管看不看得见,他都是我儿子。”当时有同事不理解她的做法,说毕竟不是亲生骨肉,但赵忠璞态度始终坚决,她认为虽然不是亲生母亲,但领养也算是给孩子第二次生命。
“两个孩子,一个也不能少”
就在大儿子两岁的时候,赵忠璞再次怀孕,38岁的她已经算是高龄产妇了。二儿子生下来的第二个月,家人也发现他和普通孩子不一样,反应很迟钝。赵奶奶说:“我当时去打听医生,人家知道我的家庭状况,不愿意再打击我,给我说是孩子缺钙,让我回去给孩子补钙。”
一开始赵忠璞信以为真,但有医学知识的朋友看不下去了,给她道出了真相,“我朋友就说,孩子是智力残疾。”听到这个消息,赵忠璞的心凉了大半截,她一整夜没睡,想着她的两个孩子以后要怎么生活。
“想什么都没用,好好照顾孩子吧。”了解了二儿子的情况,赵忠璞没有怨天尤人。此后,她和丈夫又多了一样工作——教二儿子生活自理。那几年,上有老下有小的赵忠璞除了上班工作,还要给大儿子治疗眼睛,要照顾无法自理的二儿子,也要照顾80岁的老父亲。“我每天5点起来,先伺候我爹吃了早饭,再给两个孩子穿起衣服来,去上班,中午回来我一边啃两口馒头,一边做饭,吃了饭再去给大儿子打针,一忙就是一整天。”最熬人的是教育智力残疾的二儿子,“他学系鞋带就学了一年,十岁之前都是我喂饭”。
邻居看着赵忠璞家的状况,都心生怜悯,给她出主意说能不能放弃一个孩子。赵奶奶却从来没有动摇,她说:“两个孩子都是我的,一个也不能少。”
“孩子能回家看看,就是最大的幸福”
就这样,赵忠璞的两个儿子渐渐长大。大儿子的视神经治疗有了些效果,眼睛恢复了部分感光能力,而且有机会进入青岛盲校学习,二儿子也完成了小学课程,但没有劳动能力。退休以后,没过多久,赵奶奶的丈夫又患上肝病,卧病在床。本来可以安享晚年的她,大部分时间都要照顾丈夫和二儿子。由于退休金微薄,为了补贴家用,闲不下来的赵奶奶利用自己修鞋的手艺,开始在街上摆摊修鞋。
“修一双鞋赚三块两块的,一天能挣几十块钱。”由于家中还有人需要照顾,赵奶奶摆摊的时间并不长,她往往过几个小时就要回家瞅瞅,照看一下丈夫和儿子。街边修鞋的营生,赵奶奶一干就是20年。
大儿子李顺盲校毕业后,去了南方,在盲人按摩店打工,积累了一些经验的他在2008年回到胶州老家,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盲人按摩店。这让赵奶奶很高兴,她说,没想到自己的盲人儿子能有开店当老板的一天。
如今,大儿子李顺已经成家,按摩店里的生意也不错。经过20多年的锻炼,二儿子李顺利学会了做饭洗衣,酷爱唱歌的他熟悉电视里很多歌星的名字和歌曲。再加上街道办、原公司的同事对她很关照,逢年过节送米送面,劳碌了半辈子的赵奶奶终于到了该享福的时候。赵奶奶已经不准备继续摆修鞋摊了,她说:“等把这些修鞋的材料处理掉,我就不干,彻底退休。”
采访最后,赵奶奶对记者说,她觉得她这辈子很累,但很幸福。她说,她永远记得大儿子确诊是盲人的那一天,父亲给她说过的一句话,“有了孩子,不管孩子有没有残疾,只要他长大了能经常回家看看你,就是最大的幸福。”
赵奶奶个子不高,不到一米六,佝偻着腰,挪着小碎步,仔细地整理着绳子上的衣服。
吃过午饭,赵奶奶并没有休息,她收拾完碗筷又马不停蹄地换上外套,戴上帽子,要去大儿子李顺的盲人按摩店里看望一下。
由于天气太冷,加之腿脚不便,她已经一个多星期没有在街上摆摊修鞋了。
2008年,大儿子回到胶州老家,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盲人按摩店。赵奶奶说,没想到盲人儿子能有开店当老板的一天。
劳碌了半辈子的赵奶奶终于到了享福的时候。赵奶奶已经不准备继续摆修鞋摊了,她说:“等把这些修鞋的材料处理掉,我就不干,彻底退休。”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