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大附院王其新:从医40年 大医无边的追求者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王爽 | 责任编辑: 2018-01-06 08:19:00

采访背景2016年12月12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签署与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协议,先后派出两批专家团队对当地医院进行帮扶。作为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的王其新教授,两次代表医院奔赴西秀区人民医院实地调研,商讨帮扶事宜、开展教学查房、讲座培训等,成为青岛“援黔教授”第一人。

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王其新教授成青岛“援黔教授”第一人

在人满为患的走廊上飞奔,跑的脚不沾地,还要准确避开一个个步履维艰的大爷大妈或者抱着孩子的大叔大婶,随时做好准备抢救一个又一个突发病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休克、昏迷、大出血……这,就是急诊医生的日常。临床医学40年,急诊25年,这样紧张忙碌的工作日常,王其新教授经历了不计其数。

1993年,王其新教授率先挑头成立山东省内首个ICU病房,当时仅有12张床位,王其新教授也因此成为国内较早的一批急危重症专业医生,山东省急救医学重点学科创始人以及山东省首位急诊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由于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王其新教授一直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今他凭借丰富老练的临床经验和令人艳羡的科研成就成为山东省首届名医联盟名医,他独创的急救医学“青岛模式”,使得青医附院急救团队成为“高确诊率、一流的服务、零投诉”的省重点学科。

“为患者提供最经济的治疗方案,电话随时为患者服务”

尽管众多成就和光环在身,但王其新教授更喜欢把自己定位成一名普通的医生,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患者,接不完的“问诊”电话,随时解答病人的病情。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比看见患者康复更有成就感了。

王其新从医40余年,他是“大医无边”的追求者

2017年12月27日上午,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办公室里,在对王其新教授院长进行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王其新教授陆续接到了4位患者打来的电话,每次接前他都对记者示意抱歉,但在电话那头对患者及家属却又和蔼可亲。

“倍他乐克吃着效果很好?吃着很好就行,叫他下周二来复查一下。”

“啊,术后恢复不错?挺好,那就慢慢调养,定期复诊!”

  ……

一般来讲,病人每次问诊都需到医院挂号排队才是正规流程,而王其新教授的患者却有着可以随时免费电话问诊的“高级待遇”。每当听到家属反馈患者病情好转,王其新教授都特别欣慰。

“不少患者都来自周边农村,经济条件差,来青岛看次病很不容易。所以我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给他们提供最经济的治疗方案,减少家庭负担。手机也为他们24小时开机,有时候一个电话能解决的,就别让老乡们再跑一趟了。”

大医无边:四十几年如一日 诊断手法精准老辣

“急诊科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第一站,出现发热、中毒、休克、大出血等各种紧急状况都会率先被送入急诊。年轻医生不愿做急诊大夫,觉得任务重、风险高、压力大,但这也是最锻炼医生综合素质的学科。”说起自己的工作,王其新教授从不觉得疲乏和厌倦,反而神采奕奕、胸有自豪。经过无数次与死神搏斗后,这位临床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急性心血管病、多脏器功能衰竭、危重疑难杂病的救治上独有建树,术前诊断相当精准。

王其新在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工作照

2017年12月22日,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与西秀区人民医院签署帮扶协议一周年之际,王其新教授带领团队赴黔教学查房。一位患有肝大水肿、呼吸困难病史的男性患者引起了他的注意。据当地医院工作人员介绍,这位患者患有“冠心病”5年半,辗转了贵州多家医院仍久治不愈。在王其新教授细细听诊之后,推翻了“流行病”——冠心病的诊断,确诊其患有如今并不常见的风湿性心脏病。果不其然,“对症下药”之后,患者的情况已经有明显好转。

时隔三天之后,王其新教授回青参加一个危重病例的会诊。近1个月来,已经80岁的胡大爷胸闷、憋气并伴有双下肢水肿,被送到医院时情况非常危急,心率150次/分,血压60/40mmHg,呼吸极度困难。急诊ICU主任潘新亭介绍,这位老大爷年龄较大,同时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病,而且多年前在法国进行过“冠脉搭桥”和“下肢动脉搭桥”两次大手术,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是老人家身体已经很虚弱了。

凭借敏锐的职业敏感,王其新教授认为胡大爷的症状不像单纯的冠心病,肺内严重感染、胸腔积液等多病共存,更像是肺炎引起的。在团队共同努力下,大家重新确立胡大爷的治疗方案,抽出胸水3000毫升,经综合治疗,目前胡大爷病情好转,已经脱离呼吸机了,再过两天可以出院。

受访时胡大爷精神矍铄,他竖着大拇指说:“多亏王院长带队的急诊科让我重获新生,青大附院的医疗水平真是厉害,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一点都不比法国差!”

“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每一次抢救都竭尽全力”

在王其新教授40年的从医生涯中,可谓是经历了多次突发事件。非典时期、汶川地震时期、禽流感时期……每一次暴风骤雨的来袭都让他更坚强,他所指导的急救团队更在岛城名医圈有口皆碑,实现了“高确诊率、一流的服务”。每当看到心电图上重新恢复了波动和跳跃时,王其新教授总是如释重负,他说,他的从医生涯此生无悔。

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陷入悲痛之中,王其新教授扛起了青岛市抗震救灾医疗专家组组组长的重任,青大附院成功抢救了12次位灾后病人。

杨兴玉老妈妈就是那场灾难的幸存者。地震发生那年,老人94岁,当被送至青大附院时情况非常危急,陈旧性心肌梗塞让老人产生严重的胸痛、胸闷,立刻手术能够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由于老人年事已高,手术中有随时可能心脏骤停的危险,王其新教授和大家一起,预想到手术可能会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最担心术中心跳骤停。手术中,老人的心脏果然停止了跳动,好在急诊团队早有“准备”,提前安装了起博器,让老人的心脏起搏成功,最终手术顺利完成,老人恢复健康。

抢救的病人康复是令王其新最满足、最自豪的事

“杨妈妈仍然健在,今年103岁了,身体非常硬朗。去年,老人百岁寿辰,她的儿女专门给我打来电话表示感谢,还寄来全家福的照片光盘,真替他们高兴。”说起这些曾经救过的患者,王其新教授的眼神里总是会流露出满足感和自豪感。

大医无边,不断创新追求,是王其新教授的座右铭,也是他在急救急诊行业颇有建树的不二法门。“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每次一次抢救都要竭尽全力。”王其新教授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医生,必须要有严密的诊断思维,认真分析研究病例,术前进行全方位的预判,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才有把握应对每一个突发情况。“虽然我从事的是高风险的职业,但是我对自己的业务能力高度自信,但是抢救时仍需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这是实现成功救治的秘密武器。”

“医学需要传承,不遗余力传授知识和技术给下一代”

作为急诊学名医,王其新教授在专业上取得的成就是令人艳羡的,但他身上肩负压力和期望也是常人很难体会的。尽管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王其新教授仍坚持着每周二、三、四连续三天门诊,往返于市南、黄岛和平度。根据医院安排,他还要带领科室负责人行政查房,检查病例、术前讨论制度执行情况、出入院管理等等。同时,王其新教授还是青岛北部医疗中心(平度)项目小组的负责人,目前医院正在建设,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议事日程。

作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的老主任,王其新教授还肩负着学术研究和培养医学人才的使命,“中华医学需要传承,医学专家就要著书立说供后人继续研究和参考。”王其新教授在国内首次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心哀(2008年写入欧洲指南,2017年写入中国医师协会治疗心衰指南),第一个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塞(2005年山东省科研立项),发表国际论文8篇,省级以上论文百余篇,参编全国本科教材《内科学》。

除了医疗工作之外,王其新教授还承担着带5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不遗余力地教给他们我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才能给医疗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才能发展好。老百姓身体健康才能有保障,奋斗永远在路上。”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