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青岛新闻> > 正文

【解码文化青岛】《马向阳下乡记》为何惊艳全国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 | 责任编辑: 2018-01-26 07:41: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品位,

彰显着城市的软实力。

近年来,根据文化青岛发展战略,青岛市确立了打造一个世界级影视文化高地,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精品生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四大跨越的目标,文化青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散发着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江汀在全市项目现场观摩总结会上提出我市工作的目标: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奋力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一词被提及33次,“建设文化青岛”是浓墨重彩的章节。

为此,青岛新闻网特别推出

"解码文化青岛"青岛文化建设系列报道,

挖掘青岛的文化底蕴、

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发展脉络,

向世界展现青岛文化的勃勃生机。

今日推出第四篇——

《马向阳下乡记》为何惊艳全国?

青岛故事连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致敬

《马向阳下乡记》“讲好青岛故事”

“讲好青岛故事,讲全青岛优势,讲足青岛能力,彰显青岛形象。”这是今年青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品牌强市,加强城市综合营销的新目标。

《马向阳下乡记》剧照

2017年12月,在文化部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一部由青岛原创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惊艳全场,文化部专家在观看后直接给出“继《小二黑结婚》之后,又一部代表性乡村喜歌剧”的超高评价。

中国歌剧节体现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最高水平。本届歌剧节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23台剧目参演,数量为历届之最,《马向阳下乡记》能够在此间脱颖而出,着实不易。

《马向阳下乡记》剧照

2018年1月4日,《光明日报》在文化视点栏目中,以《时代呼唤现实题材民族歌剧》为题,重点报道了青岛原创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下,文化部启动了‘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现实题材歌剧迎来了复苏的春天。”

2018年1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一组文艺评论,首篇以《向民族歌剧经典致敬》为题,评论青岛原创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这是一部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乡村喜歌剧作品,从创作到表演都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民族歌剧传统”。评论还说:“在民族歌剧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将是一部回顾传统、启示创作的重要作品。”

“更可喜的是,文化部要求我们2月底进行全国巡演,并且还接到了今年3月份到北京参加民族歌剧展演的邀请。届时,我们将代表青岛为首都人民群众展现青岛文化扶贫的艺术创作的精品,我们感到非常自豪。”青岛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港说。

好题材成就《马向阳下乡记》

作为2017年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讲述了农科院助理研究员马向阳下乡担任“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谋发展,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全剧共六场戏,四十多个唱段,其中既有山东吕剧风格的唱段以及山东快书植入,又有接地气的胶东方言对白,音乐旋律悦耳动听,舞美设计匠心独运,演出效果视听俱佳。

《马向阳下乡记》剧照

“《马向阳下乡记》主要胜在题材好。”黄港表示,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的组建仪式,是自己从艺近40年来,规格最高的一次,“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明文军、山东省文化厅厅长王磊、青岛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都参加了仪式。这部歌剧之所以获得这么多领导的关心和群众的喜爱,我认为主要是突出去边远地区扶贫的好题材,文艺作品的题材立项是非常重要的,文艺工作者要有非常敏感的嗅觉,去挖掘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适合做文艺作品的题材。”

好戏要有高度更要接地气

“一部好的歌剧,要能上得了国家大剧院,也能下得了农村的田间地头。”这是青岛市委宣传部、组织部、文明办对演出团队的要求和希望。

于是,《马向阳下乡记》的启动首演就被安排在了藏马山。

“什么是歌剧?我还以为是唱吕剧来。”这是剧团刚刚驻扎,一位当地老大娘的疑问。

“真好听,真好听,唱得村里选举跟俺村一个样来。”这是老大娘看完歌剧后的感慨。

“这部戏讲的就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涉及到诸多最基层的民生问题,很多细节都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黄港表示,《马向阳下乡记》表现手法深入浅出、轻松活泼,“老百姓看戏不是‘听报告’,要打动人心才能被接受,这部戏既接地气又有高度,有着直入人心的艺术魅力。”

好成绩离不开优秀团队

“在 《马向阳下乡记》之前,青岛市歌舞剧院已经40年没排过民族歌剧了。”青岛演艺集团董事长黄港表示,《马向阳下乡记》最终呈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与主创团队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军旅作曲家臧云飞

“为了这部歌剧,我们聘请了一支德艺双馨的创作团队,首当其冲的是本土的剧作家代路老师,他有着丰富的艺术创作经历,78岁高龄,仍然宝刀未老,而且非常敬业。再就是军旅作曲家臧云飞老师,接到任务后,他来到青岛本来只是为了见见团队,然后回去进行创作。结果,一到青岛,他就被青岛感动了,留了下来。由于事先没有准备,还现去买了身换洗的衣服,没有钢琴,就买了一部电子琴进行创作。这一呆就是一个多月,每天吃着蛤蜊,说着青岛话,寻找青岛的地域特点和音乐符号,作出了优美的曲子。另外,剧团还聘请了黄定山导演,他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系主任,创作水平也非常高。”

《马向阳下乡记》能取得现在的成绩,还要归功于文化部艺术司组织歌剧方面的理论家、作曲家、资深歌剧艺术家,采取对基层院团一对一帮助指导的方式,让我们少走弯路。无论是老一代民族歌剧艺术家郭兰英、乔佩娟、羊鸣,还是作曲家剧作家王祖皆、冯柏铭、黄维若、莫凡都对该剧肯定成绩,并客观指出不足,“这些老艺术家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人,他们专门为这部作品开了4场专家座谈会,从中发现问题,进行专业指导,使我们的进步非常快。”黄港说,正是由于这些高水平创作人员和专家的介入,才使歌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

好时代中创作文艺精品

《马向阳下乡记》彩排

“歌剧在艺术创作当中,属于艺术皇冠的钻石,因为它需要集乐队、演员、舞美等各方面为一体,要求很高,也很复杂。”黄港表示,为了排好《马向阳下乡记》,青岛市歌舞剧院可谓“集全院之力”,“全院除歌舞团之外的六个团——现代乐团、吕剧团、曲艺团、合唱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全部上阵。”

《马向阳下乡记》彩排

“大集团”演出,也使剧团遇到许多困难,而缺少声乐演员是首当其冲,“剧院的声乐演员不够,就将吕剧团、曲艺团的演员也都搬到舞台上训练声乐,演员们很忐忑,担心自己完成不了,歌舞剧院的领导就给他们打气,鼓励他们郭兰英、乔佩娟、羊鸣等老一辈歌剧演员也是戏曲出身,打消他们的顾虑。导演也利用他们的长处,加入山东快书、秧歌等形式,把他们的一些劣势根据现实变成优势。没想到搬到舞台上,他们的舞台表演功底掩盖了声乐上的一些不足,表演征服了导演和观众,他们自己也越演越自信。”黄港说。

《马向阳下乡记》彩排

“歌剧创作代表一个城市艺术创作水平,庆幸和感谢我们遇到了好的时代,才能创作这部好的作品。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刚刚起步,在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力争在演出当中,广泛听取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在演出中修正打磨,争取进入下届中国艺术节。”黄港说。

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文艺精品

青岛歌舞剧院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黄炎佳

青岛歌舞剧院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黄炎佳是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的指挥,作为参与者,黄炎佳向记者介绍了这部歌剧的亮点,从言语中,记者也感受到了黄炎佳深深的自豪感,“《马向阳下乡记》这部歌剧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点,这部剧是现实主义题材歌剧,在捕捉和刻画人物的过程与历史题材歌剧不同,现实主义题材更贴近生活,需要我们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才能把握好人物关系。这次能在中国歌剧节收获良好的反响和获得成功,与现实主义题材也是有一定的关系。乐团在2017年收获了不少荣誉,我们演出的《马向阳下乡记》获得了全国观众的肯定,因此,乐团也受到无锡的邀请,出演一部名为《二泉》的歌剧,这让我们感受非凡,但不管出演哪部歌剧,都让我们充满荣誉感,我们要为青岛歌舞剧院和青岛人民争得荣誉。”

黄炎佳是上海人,但从2016年进入青岛歌舞剧院后,他已经不大适应上海的气候,反而更加适应青岛的气候,“对于一些青岛的艺术氛围不能跟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比的观点,我个人不太认同,我认为每个城市都有独到的东西,青岛的人文风情也是很多一线城市所不具备的,在国内城市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当找到自身的特点,打造与之相关的文艺精品。我们在音乐上的开拓是个漫长的过程,歌剧只是尝试,今后,我们将不断奉献好的作品,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黄炎佳说。(记者:王超 徐斌 刘小琳)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