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青岛新闻> > 正文

“科学”号返回青岛母港 又带回重大进展(图)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作者:王娉 | 责任编辑: 2018-02-08 06:07:55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2月7日,“科学”号综合科考船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顺利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据悉,该航次我国科学家成功建成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范围内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实现了每小时1次实时传输,将有助于我国未来更加精准地预报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极端天气情况。

“科学”号归港。(记者 周光辉 摄)

“科学”号上的科学家们。(记者 周光辉 摄)

时隔74天,团聚的一家。(记者 周光辉 摄)

该航次历时74天,航程9600余海里,其最重要的航次任务就是对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的深海潜标进行了数据实时化传输升级,实现了从1套到组网、从1000米到3000米水深的深海数据实时化传输。据了解,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经过4年的建设,深海连续和实时观测能力取得了显著进展,20套深海潜标800余件观测设备多数已经稳定获取连续3至4年的大洋水文和动力数据,并且实现了大洋上层和中深层代表性深度的全覆盖。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打开手机上的“西太观测网”客户端,点击其中一个站点,深海环境参数动态变化图就自动绘制出来,“这组深海海流计和温度盐度仪现在位于3200米深度,海水温度为1.6度上下,流速可以达到80厘米每秒。深海还有这么强劲的海流,并不是寂静的大洋,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王凡说,深海数据实时化传输对海洋科学研究、气候变化预测、海洋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都将发挥重大作用。“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每年冬季、夏季的旱涝天气影响很大。但以前是一年回收一次潜标,缺乏实测数据对我们的预报模式进行校验和订正,极端灾害天气的及时精准预报难以突破。而现在,实时传输让‘录播’变成‘直播’,将为我国科学家研究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宝贵资料。”据悉,截至目前,深海数据已成功实时回传3万余组。

西太平洋深海实时观测网的构建,极大地推动了由我国为主发起、8个国家19个研究机构参与的NPOCE大型国际合作计划。计划发起人、中科院院士胡敦欣信心满满地表示,通过强化观测、机理研究和数值模拟手段能提高对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的认知能力,未来我们有可能实现6000米甚至1万米深海的实时数据传输。

此外,该航次还完成了深海浮标布放、200余个大洋水文综合站位调查,并进行了多学科联合观测。航次期间,考察船首次停靠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港口进行补给,并实施了我国与菲律宾之间的首次联合科学考察。(记者 王娉 周光辉)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