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海洋强省建设贡献青岛力量
本报评论员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山东提出殷殷嘱托,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努力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贡献。昨天在青召开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标注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目标定位,对海洋强省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吹响了海洋强省建设的冲锋号。
青岛与海,和谐共生。发展海洋经济,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更是我们肩负的国家使命、时代重托。建设山东海洋强省,必须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高质量发展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
青岛是著名的海洋科研城,拥有海洋科研“国家队”的科研优势,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一批涉海高端研发机构和平台,是青岛海洋科技的驱动内核。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全国领先,“蛟龙”号、“科学”号、“大洋一号”、“向阳红01”等中国海洋科考重器,从这里驶向深蓝海洋;一批企业和科研院所将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科研成果纷纷落地转化,让青岛充盈着盎然生机。把海洋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就要加快突破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由技术支撑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带动其他领域科技进步,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要突出创新驱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重点突破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要实施泛海人才战略和海洋学者计划,大力引进高端科研人才,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强化人才支撑。要加大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力度,以产业发展吸引科研成果落地,构建大中小企业结合的海洋产业创新生态群落。
海洋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必须加快向海洋进军。青岛发展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我市海洋科技、人才等优势,找准海洋产业转化的科学路径,推动海洋经济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海洋是连接五洲的“大通道”,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全面扩大开放的重大机遇,打造出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格局,全力助推海洋强省建设。
建设山东海洋强省,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八面来风、通达全球,是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载体。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加快从传统装卸产业向现代综合物流转变,深化码头、物流、信息、金融等资源要素融合,深化港口服务供给侧改革,持续完善港口新功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临港新基地。要坚持陆海统筹、联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空间向深远海拓展。做好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增强海洋工作的前瞻性、全局性,跳出青岛,放眼全国,树立大统筹、大空间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发展。要突出产业拉动,加快提升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扩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利用等新兴产业的规模能级。发展海洋服务新业态,构建链条完整、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海洋产业集群,让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成为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海洋不仅是生产空间,更是重要的生态空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经略海洋的重中之重。要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海洋环境突出问题解决、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着力推动海洋开发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扎实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游船、游艇、休闲渔业等旅游新业态。要提高渔业科技化、装备化水平,实现退养还海,近海养殖向深海转移,打造多功能海洋牧场。建立实施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海洋资源用途管制、有偿使用、生态赔补偿、环境综合治理等制度体系,拥有爱海护海的生态理念,才能确保生态、集约、高效用海。
更加注重经略海洋,是总书记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汇聚海洋强省建设的磅礴力量,立即行动起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切实肩负起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使命担当,努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实现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合力奏响一曲宏伟的“蓝色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