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运集团职工排长队查体准备献血。(血站供图)
市中心血站二楼机采大厅里爱心市民献血小板。(血站供图)
青岛市第一例异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谢振华。(受访者供图)
充满爱心的孟凡彬 (后排右侧)一家人。(受访者供图)
青岛是一座富有爱心的城市,小“九月”般的大爱,时常感动着人们。不仅是遗体器官角膜的捐献,青岛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无偿献血等工作均在全国前列。这些善举,将青岛的城市爱心传递到全国。这些普通市民的身上,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芒。
女护士首捐造血干细胞
2004年2月,时年22岁的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产科护士谢振华赴北京捐献造血干细胞,使一名23岁的男性受者获得新生。谢振华是我国第一位护士行业的捐献者和青岛市第一例异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当时,人们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接受程度远不及现在,谢振华的父母一开始也不同意。然而在谢振华心里,众多人中只有她能配型成功,一定要帮助那个需要帮助的人。她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最终说服父母,支持她捐献造血干细胞。
“这件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我收获最大的就是特别感谢有这样一次经历。通过这个事情,不仅仅是帮助了别人,也认识了很多人,更懂得感恩。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更是深有体会。谁家孩子得了病,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更大。我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特别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挽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谢振华告诉记者。现在,谢振华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曾长期工作在红十字会募捐救助、救护培训、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等工作第一线。
三万多志愿者采样入库
从谢振华开始,岛城越来越多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加入爱心接力,并将这份爱心不断传递。我市第6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孟凡彬坦言,自己加入这个大家庭,就是受到谢振华的激励。“第一次接触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是16岁的时候,我在媒体上看到青岛市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谢振华的事迹,当时就很想加入,但年龄不满18岁。我觉得如果捐献造血干细胞能够救人一命,比什么都重要。”孟凡彬说。2016年10月,29岁的孟凡彬赴济南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2017年5月,孟凡彬的妻子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很快,孟凡彬和妻子以及父母一家四口一起签署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2017年7月底,孟凡彬的父亲意外离世,儿子帮父完成遗愿,捐献角膜遗体。这个大爱之家,一次次感动了人们。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获悉,今年前6个月,我市造血干细胞采血样入库新增450份。我市累计采样入库志愿者达30658人,累计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76例,位居全省首位。目前,市红十字会在省内率先启动入库志愿者回访工作。对既往入库志愿者档案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将需要回访的志愿者资料(电子版)按区市重新筛选整理,单独建档;同时批量入库数量较大的单位或学校也进行单独筛选、单独建档。此外,市红十字会还不断提高对捐献者的服务质量。
连续十年获评全国先进
近年来,在无偿献血队伍中,涌现出一批热血人物和团体,他们因献血的善举成为市民模范。2016年3月,在RH阴性A型血的小博文坠楼事件发生后,全市掀起了献血热潮,百位“熊猫侠”接力献血救人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2016年底,以青岛市献血“女状元”韩珞的故事为原型,市中心血站推出“热血红嫂”品牌人物,联合交运集团组建千人“热血红嫂志愿服务队”,成为应急献血的重要梯队。目前,青岛市各类全血应急献血队伍共计19500余人。青岛市已经连续十次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无偿献血已经成为青岛市展示城市和谐文明的窗口和传承市民殷殷爱心的载体,标志着城市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献血故事
有时间就去献血他坚持了21年
刘术臻已经坚持献血21年。(血站供图)
在岛城无偿献血志愿者中,40岁的刘术臻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输血科副主任,因职业的关系,他更加深知血液和献血的重要性。从1997年至今,刘术臻坚持每年献血,累计献出全血5000毫升。同时,刘术臻和同事们还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无偿献血知识。在他们的带动下,很多患者和家属自愿加入无偿献血队伍。
每年寒暑假献血
1997年,全国各地还未普及无偿献血,还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读大二的刘术臻,作为学生代表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从此和血液结缘。大学毕业后,刘术臻参加工作进入医院输血科,越来越清楚血液对于临床治疗的重要性。青大附院的用血量占到市中心血站供血量的近三分之一,刘术臻更加明白血液短缺对临床工作的影响。每年的寒暑假,随着高校学生放假,街头采血量走低,献血进入淡季,可临床用血量仍居高不下,这时全市卫生系统启动万人流动血库,每次刘术臻都会积极参加。“有时候献血车来到医院,正好我下夜班,有时候过不了体检关,我会在身体调整好了再补上。”刘术臻说。
爱心传递常在
“如果第一次献血我是懵懂的话,后来的一件事情对我触动非常大,使我真正感觉到无偿献血是该一直坚持下去的事情。”刘术臻说,有一年去献血屋献血,当时血站库存量比较紧张,恰好一名患者家属准备献血,但是体检不合格。“我当时正在采血,他问我是不是为了亲人来献血,我说不是,就是走到街头就献了,这名家属看到我的献血证,向我竖起大拇指,说要代表长期输血的病人家属感谢我这样素昧平生的、有爱心的人。”刘术臻告诉记者,对于很多血液病患者来说,他们需要长期用血,家属也深知血液的重要性。
“随着无偿献血知识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亲身经历后,开始投身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医生也非常高兴。”刘术臻说,很多“熊猫血”产妇在分娩之前才知道自己的血型,医院会提前为她们备好血液应急或者进行自体供血准备,当有了亲身经历后,一些妈妈会选择在出院后主动联系血站,自愿献血加入“熊猫侠”大家庭。
献血,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能够挽救一些濒临死亡人的生命,这是其他任何礼物都无法比拟的。“在我和妻子的影响下,儿子对各种血液成分非常清楚,而且他也参观过血站,对献血比较了解,希望他心中能有颗爱的种子。”刘术臻说。(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马晓婷 于波 通讯员 任霄惠)
新闻延伸
岛城无偿献血大数据
从1994年至2017年底,超过180万人次参与无偿献血,共有40000人次荣获国家颁发的无偿献血各类奖项;
1998年9月1日,在全国率先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
2001年3月,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市民街头自愿献血;
2001年10月,实现单采成分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再次为全国首创;
2017年,在全国首设无偿献血健康科普月,全方位推进青岛市无偿献血健康宣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