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政策惠商 民企创梦】青软实训:建“没有围墙的大学”

2018-07-17 09:21 作者:刘倩倩 黄秋梅 周绍华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7月17日讯(记者 刘倩倩 通讯员 黄秋梅 周绍华)办公大楼二楼的一间教室里,2015级实训智能二班的同学们正在电脑前操作着,时而专心思考,时而与身边同学探讨。这是近日青岛新闻网记者跟随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青岛市工商局、高新区市场监管局走访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时看到的一幕。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副总裁金澄告诉记者,这些学生来自聊城大学,他们大学生活的前2.5年,已经接受了高校的理论学习,从今年3月份开始,在青软实训基地进行为期1.5年的实习实训,以完成其本科阶段的学习。类似的校企合作教学,青软实训已经探索了12年,形成了特有的“2.5+1.5”等创新教学模式。

据介绍,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软实训”)成立于2006年,秉承推动教育与产业无缝衔接的使命,是面向IT及新兴产业,服务于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的领军企业,探索实践了专业共建、学院共建等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副总裁金澄介绍公司情况。

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与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金澄介绍,青软实训在2009年开创了专业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参与高校教学改革,与高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将企业实践式教学作为高校课程大纲的有益补充,使在校大学生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业界职业要求,培育出满足产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是高等教育必要而有益的环节。

此外,青软实训也在积极探索工科建设下“产教融合3.0人才培养模型”,与高校深度融合将教育和产业做到端到端,共同推动高等教育高效率,高质量的培养符合新经济下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与高校教师定期形成沟通交流机制,加快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们的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

作为“第一个吃了螃蟹”的高校,2009年,青岛理工大学率先与青软实训合作,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共建,采用2.5+1.5(大学本科4年,前2.5年在高校进行理论学习,后1.5年在青软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创新教学模式,这个过程中,学校购买服务,而学生免费到基地进行实训。

随着共建的效果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驻青、驻鲁甚至省外高校也加入了共建队伍。四年后即2013年,首批共建专业学生毕业,就业数据直观印证了模式的有效性。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均有大幅提高,其中,年收入十万元以上的高薪就业率接近10%。

目前,青软实训已与国内50多所高校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嵌入式、物联网、集成电路等专业方向展开深度专业共建合作,在校生培训规模近20000人,服务企业1000余家,培养的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0%,高薪就业率达到20%。在线注册用户超过20万,青软实训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发行量超过20000册。

校政企共建:打造产业学院模式

“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青软实训也强烈感受到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及新旧动能转换。”金澄谈到,结合产业发展,青软实训在校企共建的基础之上,探索了校政企共建产业学院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实践了产教深度融合,校政企三方共建的发展模式,走在了国内产教融合的前沿。

同时,通过共建产业学院的模式,青软实训进一步联合了阿里、腾讯、华为等产业领军企业参与到了学院的共建中。这些企业的发展理念均是希望通过参与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打造开放共享的生态体系,培养他们的业务生态体系发展所需要的产业人才。在此过程中,这些领军企业需要青软实训多年积淀形成的与高校的合作渠道、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以及专业化的教育服务及实施能力。青软实训和这些企业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合作关系,共同服务于产业人才培养。

通过两年的实践,青软实训已快速在全国建立了一批产业学院。包括青岛科技大学青软国际软件学院、山东科技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德州学院青软国际软件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南通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等。

产业学院的建立,可以快速为新兴产业培养全产业链人才。以青软实训和西海岸新区政府、山东科技大学、阿里云共建的山东科技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为例,每年可以围绕大数据开发、大数据安全、大数据分析等方面输送500名专业人才。

青软实训的部分学生用书。

服务动能转换核心产业:构建产业学院集群

座谈中,金澄特别提到,围绕青岛市的新旧动能转换,青软实训将自己服务的产业需求聚焦到三个方面:以青岛市信息家电制造业优势为基础发展的智能制造产业、我市全力推进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围绕这些产业青软实训计划联合阿里、腾讯、华为等产业领军企业,依托于山东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驻青高校,共建10所左右产业学院,形成产业学院集群,每年为青岛市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产业输送5000名人才。”

金澄补充道,同时,通过产业学院等模式的人才培养及聚集,可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及模式创新。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青软实训正在积极推动,一方面与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共建微电子学院,另一方面,在青岛建立面向全国的集成电路人才实训基地,吸引并引进全国26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将最后1年的实习实训落地青岛,将青岛市打造成为北方区最大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这些人才的提供和聚集,再结合海尔、海信、歌尔等企业的需求,以及政府的支持,可以聚集一批集成电路设计、版图设计等相关的企业,真正形成青岛市独有的集成电路产业优势及特色。

“未来,我们希望可以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的面向新兴产业的‘没有围墙的大学’。”金澄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未来,青软实训计划在全国构建100所产业学院,届时会有20万的在校生,青软实训将成为面向新兴产业的规模最大的“没有围墙的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助力,为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不断创造新的模式。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