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东亚港口联盟大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
青岛新闻网9月7日讯(记者 陈志伟 张萍 通讯员 张涛)9月6日,2018东亚港口联盟大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1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50余位港口航运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港口交流与合作,共谋21世纪港口建设。大会还发布了《中国港口外贸集装箱运输需求指标分析报告》,举行了青岛(西海岸)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青岛实训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作为2018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的重要板块之一,本届大会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青岛港集团承办,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协办。该大会以“未来港口发展模式与智慧港口”为主题,旨在推动东亚各国港口的航运和贸易往来,实现东亚各国港口、航运、贸易高质量发展。
国际港湾协会秘书长成濑进、全球物流协会首席执行官凯伦.瑞、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泰国港务局副总经理颂斯玛·乾塔帕瑞斯特,菲律宾港务局副总经理康斯坦特·范瑞纳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主席多斯腾·卡恩·加马蒂尼,韩国釜山新集装箱码头首席执行官约翰·埃利奥特等业界大咖出席。
国际港湾协会秘书长成濑进以“世界港口可持续发展进程”为题,做了主题演讲。他表示,国际港湾协会提出的全球港口气候倡议,在大部分港口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在新形成的全球港口可持续项目,从气候变化、能源保护以及未来的基础设施优化和提高等方面,为港口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东亚作为港口运输的重要枢纽,更加需要可持续发展。
全球物流协会首席执行官凯伦.瑞认为创建“港口链”,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世界上主要的港口相互联系,用统一的模式来管理,打造“服务层、操作层、管控层”为核心要素港口一体化运营体系。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通过对标德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先进港口,给出了国内港口转型发展的建议。他认为港口的发展必须要支撑或者主动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海洋强国等等一些重大战略,调整沿海港口的布局规划,创新运用自动化码头技术,促进新型业态,注重绿色平安港口的打造,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和区港联动,打造一流的跨国港口。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在大会上提出了港口发展路径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港口产业生态圈。他认为,港口发展的路径主要是在港口区域以及港口辐射的周边两到三百公里的城市,构建一个依存港口的产业生态圈。我国港口必须加快改变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和路径,着力突破能够有效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和价值链层级的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加快产业向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积极发展大网络、大平台、大通道、全链条、新模式的物流枢纽经济。
本届大会发布的《中国港口外贸集装箱运输需求指标分析报告》,由中国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课题组负责人韩京伟发布。该报告通过分析各地区集装箱的数量及运输线路,展示东亚各国海上贸易互通、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对企业布局航线、业务点和分配业务量,以及对行业布局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青岛(西海岸)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青岛实训实践基地也在会上举行揭牌仪式。据介绍,青岛(西海岸)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在深化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基础上,主要承担“信息、交易、服务”三大职能,发挥“集聚航运要素资源、沟通航运动态信息、规范航运交易行为、激发航运市场活力”四大功能,全力推进“六个一”战略:建设一个国际港航大数据基地,建立一个现代港航综合信息平台,成立一个港航发展研究院,搭建一个港航交易贸易市场,设立一个港航产业发展基金,构筑一个青岛港航产业发展联盟。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青岛实训实践基地,是由上海海事大学与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共同建设的专业性研究生培训基地,着力培养港航产业高端人才,提高青岛高端航运服务业水平,打造层次高,专业性强,需求度广的高端航运业人才培训基地。
以“从大整合到迈出去,中国港口之冷思考”为话题,与会航运界大咖及港口主要负责人围绕“整合”与“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进一步的全球化机遇,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一带一路”不仅为中国制造业、基建行业“走出去”提供了动力,更是为沿线国家带去了发展机会,将会吸引更多沿线国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