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李建新:“喜欢和适合”是阅读的基础

2018-11-19 09:44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魏

全国中小学阅读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青岛市中小学图书馆工作指导顾问、原青岛二中图书馆馆长……源于职责与使命,已经退休的李建新责无旁贷地开出了一份中学生阅读书单,并指出阅读的两个首要基础:喜欢和适合,“首先选择喜欢和适合的,把阅读习惯培养起来。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等,不必强求,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李建新对家长也提出了要求:“不要过多干预,不要强加与孩子,不要随便评论孩子,过早地对孩子下定义。”但他同时表示,在培养孩子的有效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氛围很重要。家长要注意手机、追剧等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干扰。同时,与孩子共读是再好不过了。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不能太功利;要定期让孩子到图书馆或书店去,教孩子学会利用图书馆,学会利用公共资源,开拓视野,博览群书,提升自己的甄辨能力。”

李建新倡导的“阅读分享法”,曾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中推广。他认为,阅读分享应该在家长与孩子,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学生之间不间断进行。分享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文字的。分享不仅会拓宽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其为人处世的水平,会让孩子变得更自信。这种分享式的沟通与交流,还会密切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家长能及时发现孩子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他还有一个新鲜的观点,认为阅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仅是文本图书,还可以有相关的优秀纪录片、艺术片,或根据名著改编的经典电影等。因为影视能产生通常图画或文字所不可能有的视觉效果,更易为孩子所理解和接受。有些经典名著在影视作品的导引下,再去阅读文本图书,理解会更加深刻。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愿意看名著,为什么?因为名著中所反映的事件离我们太远了,而且孩子们没有什么生活阅历,让他们去读一些莎士比亚作品、托尔斯泰的作品、雨果的作品、大仲马、司汤达、福楼拜等等名家的作品,他们会感觉没意思。甚至看巴金、老舍、曹禺,甚至鲁迅的作品,他们也很难马上感兴趣。怎么做呢?可以借助同类型孩子感兴趣的图书,也可以借助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加以引导。譬如:《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家长与孩子先看电影,同时提出几个现实的问题,让孩子思考:朋友的友情该怎样处理?什么是穆斯林?阿拉伯地区的什叶派和逊尼派是怎么回事?如何看待当今叙利亚的战争?等等。家长与孩子共同讨论,或许孩子的兴趣就来了,有些东西电影里有回答,但有些东西是需要阅读图书才能有答案的,这时再引导到纸本图书的阅读上来,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李建新说。

李建新为孩子荐书

●鲁迅《朝花夕拾》

●茅盾《子夜》

●巴金《家》

●老舍《骆驼祥子》

●曹禺《雷雨》

●沈从文《边城》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冰心《繁星》和《春水》

●法布尔《昆虫记》

●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