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青岛市第九届职业技能大赛青岛市总工会“交运修理杯”汽车维修工比赛在修理公司举行。
青岛新闻网12月30日讯(记者 于泓 通讯员 王筱瑞 邢路)从一成不变的传统发动机卡车,到更新换代步伐日益加快的各种类型的大小汽车;从钻进车底满身油污的露天作业,到举升机遍布、无线电脑检测的现代化车间;从拼体力、靠经验,到学知识、靠技术……改革开放40年来,从汽车维修行业的进步中,我们看到了汽车技术的飞跃,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革。
从单一车型到百花齐放
刘春明是交运集团青岛汽车修理分公司的一名资深维修技师,从事汽车维修行业已经46年,在退休后又被返聘担任全公司修理工的技术讲师。他从业的这40多年,正是改革开放推动各行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提起工作这40多年来所维修汽车的变化,刘春明如数家珍:“我1972年初中一毕业就到交运来了,那时候我们修的车主要是货车,包括老青岛土话叫‘叭嗒叭’的板车,进口的日本二手货车以及后来的东风、泰山国产品牌汽车。1984年以后,上海大众、北京吉普、广州标致等中外合资车厂开始大规模生产乘用车,国内汽车工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我们修的车型越来越多。”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汽车工业全球化浪潮袭来,汽车消费结构升级,中国汽车进入“井喷”时期,我国汽车产量到2017年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以后,那可真是飞速发展了,燃油、燃气、电动,以及混合动力,特别是这两年的环保新能源车,更新换代特别快;燃油车也应用了电喷、高压共轨技术,达到国五排放标准。”刘春明指着车间里的一部客车说:“这是最新的氢燃料汽车,它以氢气化学反应为动力,都不需要充电了。我想,未来车辆的发展趋势将更加节能环保。”
维修环境、设备不断改善
走进现在宽敞明亮的交运汽车修理公司的维修车间,看着身着统一工作服、佩戴防护用具的维修工有条不紊地工作,刘春明不禁感慨:“我刚就业那时候,露天干活、风吹日晒,钻车底、一身油,全凭一双手。后来有了车间、地沟,车间环境也越来越好,工具也逐步改进,原来布满厚厚油污的地面干净整洁,拆螺丝用上了电动工具,现在又有了风动的。轮胎拆装也已经全部机械化了。”现在,大小车型都可灵活移动的举升设备,无线电脑检测设备,配件超声波技术清洗技术,安全先进的喷漆、无尘打磨机等设备,使高科技维修、绿色维修得以实现。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交运修理公司以交运集团“七个一”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打造简约细致的人性化办公、作业服务空间,全面实施7S现场管理,持续优化维修基地的厂区环境。2018年12月,交运修理公司平度修理厂被授予“2018年度全国交通行业五星级现场”,成为2018年度全国汽车维修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综合类汽车维修企业。
信息化伴随维修全程
在交运修理公司,一名正戴着一个特殊眼镜“自言自语”的工作人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与现场修车环境不搭配的装扮让记者心生疑惑,一问才知道,他是“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公司技术顾问梅涛,正在利用远程对话与胶州修理厂的人员共同跟车测试性能,这种利用互联网视频技术实现的远程维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交运修理公司信息管理负责人程峰说,以前,维修保养环节都是用手写账单,不方便且容易出错。从1995年开始,公司上了第一套DOS版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基础信息化管理,后来又实现了同一个平台对多店、远程的实时监控与整个生产流程的管理。现在,公司遍布青岛市七区三市的13个汽车修理厂和维修中心,都在一个平台之下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实时沟通。同时,公司内部的管理系统已与汽车维修行业的基础数据平台——青岛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了对接,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平台联网。车主可通过互联网免费查询爱车的所有历史维修记录、确定合理的维修计划、选择合适的维修厂家进行维修。客户还可以通过微信即时查到自己车辆的维修进度等信息。
着力打造“知识型维修工匠”
汽车维修的发展将是智慧化、远程化、无线化,这就要求修理从业人员掌握更多的知识。目前,交运修理公司维修人员全部持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上岗,其中具备中级以上资格的238人,其中包括青岛市首席技师、青岛市有突出贡献技师。
梅涛对此深有感触:“汽车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刚进厂时学习的东风、解放、黄河等品牌的车型好多年都没变。后来,突然就开始接触很多新车型,特别是这几年,纯电动、插电混合动力、轮边驱动……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汽车新技术的新要求。”
“近年来,交运集团广泛开展全员学习,重视对知识型工匠人才的培养,涌现出众多优秀工匠个人和团体,并每年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交运集团工会主席彭丽华表示。交运修理公司也将“弘扬工匠精神,崇尚技术技能”作为企业发展的理念。公司总经理代许彦表示,全员学习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不满足现状的能力提升过程,使各个岗位的员工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进而将理论与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能力和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