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市政府出台重磅规划!

2019-01-10 07:25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2022年,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青岛出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 (2018—2022年)

blob.png

《规划》提出,依托大沽河流域、滨海沿线和丘陵山区,重点发展粮食、特色园艺、蓝色渔业、都市型现代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确保24项创建指标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值,在2018年全面通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验收基础上,到2022年,把我市打造成高水平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样板区。

近日,市政府出台《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简称《规划》)提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农业竞争力为目标,以转换农业发展新旧动能为主攻方向,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抓手,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东部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和样板区,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产业基础。

《规划》提出,到2022年,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整建制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市,全域创建农业“新六产”综合示范区。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基本形成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先进、物质装备优良、组织方式高效、经营主体集约、农产品市场繁荣的现代高效农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

blob.png

▲瑞克斯旺已建成的蔬菜大棚。(张华 摄)

“三园示范、四区引领”构建农业动能转换新格局

《规划》提出,将立足青岛资源禀赋和全市发展大局,构建“三园示范、四区引领”的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新格局。

“三园”示范,主要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村创业创新园。

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现有现代农业重点园区和示范园区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2年,全市建成1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即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西海岸新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龙头,构建具有青岛都市农业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农村创业创新园:以11家首批国家级和35家市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为基础,大力开展返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基地、农村创客服务等平台建设,吸引进城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

“四区”引领,主要是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畜牧业养殖区和现代渔业发展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立300万亩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稳住“金色粮仓”。重点打造平度南部、莱西南部、即墨北部、胶州西南部、西海岸西北部和西南部。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建设张家楼蓝莓小镇、海青茶叶小镇、灵山玫瑰小镇、院上葡萄小镇等30个特色小镇,打造东部沿海片区和南部大小珠山片区20万亩优质果茶生产基地,北部平莱山区(含大泽山、大青山)片区重点建设3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大沽河沿岸重点建设50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现代畜牧业养殖区:在莱西西部、南部,胶州西南部,即墨中西部,西海岸西南部,平度南部、西部等地发展现代畜牧业养殖区,重点推进莱西、平度高端畜禽等种、养、加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建设。2022年,创建现代化示范牧场100处,畜牧业养殖、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现代渔业发展区:打造全国一流的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基地、渔业资源养护基地、远洋渔业生产基地、水产加工出口基地、水产冷链物流基地“六大基地”,率先建设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创新引领型、统筹发展型“蓝色粮仓”。在即墨、西海岸新区、胶州、崂山等区域的海岛、深海建设现代渔业发展区。到2022年,各类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25万吨左右,海洋牧场面积达到15万亩。

blob.png

▲即墨区段泊岚镇种植户们用立体技术种植的草莓迎来上市。(梁孝鹏 摄)

十二项工程推进都市现代农业“脱胎换骨”

《规划》指出,青岛将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工程、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质量兴农工程、智慧农业工程、绿色田园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开放合作工程等十二项重点农业工程,推进都市现代农业“脱胎换骨”。

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工程。到2020年,创建省级“新六产”示范县3个、示范主体40家,市级“新六产”示范主体100家;到2022年,农业“新六产”发展布局基本成熟。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打造粮食、油料、果蔬、饲料、生猪、乳品、禽类、水产品八大百亿级产业。到2022年,培育1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企业,培育壮大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00家,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收入达到1166亿元。

实施质量兴农工程。加快构建“青岛农品”培育、保护、发展和评价体系,打造10个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创建5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到2022年,农业地方标准达到200项,确保地产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5%以上,畜产品监督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实施农村电商“515+X”工程,大力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平台,并在农业全产业链推广应用海尔COSMOPLAT农业物联网生态平台。到2022年,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园区200个、养殖场500个,全市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达到75%以上。

实施绿色田园工程。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计划,到2022年,推广农业技术100项,建成100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区,完成深松整地300万亩等。实施农业清洁化生产计划,建设大型能源化利用集中处理中心项目。到2022年,全市秸秆打捆收集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农作物秸秆青贮100万吨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计划,到2022年,健康生态养殖覆盖率达到25%以上,涉农区(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

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到2022年,建成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创建3个以上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

实施开放合作工程。到2022年,建设2个省级以上农业对外合作“两区”,建成6个出口产业集聚区,培育5家农业“走出去”重点企业。

实施主体培育工程。到2022年,市级以上示范经营主体达到1500家以上,培育种植规模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1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1.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000家以上,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75%以上。

实施农业双创工程。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乡村专业人才培育、“三乡”人才培育。在青岛农业大学设置相关专业,连续五年每年定向培养一批农技推广人员。认定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每年选派100名农业科技人员联镇帮村。到2022年,建设农村双创示范基地100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培养乡村振兴实用人才1万名。

实施科技展翅工程。支持涉农科研院所、农业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研究中心,跨界跨域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联盟。推进现代种业提升行动,以青岛(移风)国际蔬菜花卉种子产业园为载体,推进青岛国际种都建设;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创新育种为导向,建设10家种业研发中心;以本地优势种业区域布局为基础,建设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以“互联网+”和种业大数据为枢纽,建设线上交易、线下展示的全国(国际)种子会展、种权交易中心;以本土种质资源为支撑,建设储量丰富的种子资源保护中心;以部级种子检测机构为依托,市、区(市)级检测部门相匹配,建设检测功能完善的种子质量检测中心。

实施“两全两高”装备工程。创建2个省级“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率先建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市。到202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打造全国领先的马铃薯和花生机械制造基地。

实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工程。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改革任务;2022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村庄实现收入翻番。(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华)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