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头条新闻 > 正文

2018年青岛经济发展综述:蹄疾步稳迈向高质量发展

2019-01-12 16:44 作者:沈俊霖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分享到:

爬坡过坎,闯关夺隘,艰难中彰显无畏的勇气;

勠力攻坚,砥砺前行,奋斗中开创无限的可能。

2018年是青岛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黄海之滨汇聚世界的目光。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成功举办为青岛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青岛由此迈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翻开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乘峰会东风,抢历史机遇,全市上下戮力同心,开拓创新,苦干实干,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挑战,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主战场,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一年来,青岛经济发展保持总体平稳,工业运行稳中有进,服务业稳中向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财政金融运行稳健,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面起势”,改革开放再上水平,营商环境显著优化,民生福祉全面增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风云际会、乘势而上,掀开城市发展新篇章

就像青岛的每一次跨越,总是遵循历史逻辑、顺应时代潮流一样,2018年6月,当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行,紧握这一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青岛掀开了城市发展的全新篇章。

“上海精神”与青岛的城市精神相互交融,澎湃出磅礴之力。经过峰会的洗礼,青岛人的热情空前高涨,自信心和精气神极大提升,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极大增强,涉险滩的勇气更足,爬坡过坎的耐力更强,闯关夺隘的魄力更大,成为推动青岛克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实现新跨越的不竭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没有行动上的“突围”。7月,在跟随山东省党政代表团赴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学习考察回来后,“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睡不着”的紧迫感危机感层层传导给青岛各级领导干部,并引起青岛市民群众的广泛热议,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浪潮。

9月,一场以“践行新思想,瞄准新目标,展现新作为,开启新征程”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全市范围轰轰烈烈地展开。两个半月里,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强化问题分析,着力解决问题,加快实践转化,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荡涤不合时宜的观念,扫清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思想活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动力。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峰会效应已经在青岛城市发展中打下深深烙印。眼下,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位于胶州的境内先导区全面启动,98个合作项目有序推进。青岛正在成为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合作的高地。以此为契机,青岛正努力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城市,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底气”更足、“心气”更高的青岛,正以更强烈的担当、更务实的举措、更大的作为,勇立改革开放潮头,努力率先走在前列,奋力书写新时代青岛发展更加出彩的新篇章,努力为全省全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经济增长呈现新态势

这一年,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对青岛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在这样的局面下,任何试图“一招鲜吃遍天”或者“一劳永逸”的想法与做法都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善于把握新趋势,发现新问题,捕捉新机遇,相时而动,顺势而为,不失时机打出组合拳。

一个重大项目,就是一次重大发展机遇。青岛将大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生命线”,瞄准产业前沿,加快谋划引进大项目,用一个个高质量项目积蓄新动能,用一个个大项目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这一年,年产35万辆的北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投产,将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年产60万辆整车的一汽—大众华东基地投产,大大增强青岛汽车产业的集聚能力,助力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链。年处理能力超亿单的“京东亚洲一号”胶州智慧物流园建成运营,让青岛乃至山东消费者感受到“朝发夕至”的快捷购物体验。总投资150亿元的国内首个CIDM集成电路项目开工,总投资400亿元的12英寸先进模拟芯片产业制造基地项目签约,让青岛有了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的底气。

这一年,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个新产业不断崛起,一处处产业高地高高隆起,推动青岛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招商引资实质上是引进新变量,创造新组合,提供新可能,培植新优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支撑。这一年,青岛积极推动招商引资由过去单一的政策优惠型、政府招商型传统模式,加快向资本运作型、环境优化型现代产业招商复合模式转变,建立健全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园区招商、集群招商等专业化招商机制,积极构建现代产业招商新体系。

在12月举行的2018香港山东周上,青岛“满载而归”:共与香港各界合作签约46个项目,总投资达458亿美元。在9月举行的儒商大会上,青岛现场“斩获颇丰”:签约项目13个、总合同额985亿元,占大会五分之一。2018年1至11月,全市实际使用外资79.4亿美元,先后与世界500强企业签约项目27个,实际引进内资1977.5亿元。海量资本携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挥好金融的作用,对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这一年,青岛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推动金融业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发展态势,全面超额完成各项任务,同时充分发挥金融的融资、支持、保障功能,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金融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截至2018年末,全市银行业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6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700亿元,增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市金融机构达到256家。海尔在中欧所挂牌,成为全国第一家境外D股上市公司。全市上市公司总数将达到46家。截至2018年11月末,全市不良贷款率1.80%,较年初下降0.14个百分点。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青岛财政保民生补短板扎实有力,惠企业促发展积极有效。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31.9亿元,增长6.5%。全年安排民生投入1100亿元,支持企业退休养老金等19项民生标准扩面提标。实体经济降成本力度加大,全年减税降费420亿元。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其中,投资“马车”换挡稳进。青岛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稳中向好发展。2018年12月26日,济青高铁、青盐铁路、地铁13号线“三线齐发”,跑出了“青岛速度”。这一年,青岛加快构建便捷通达的海陆空铁地立体综合交通体系,4F级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加快建设,地铁渐成网络,董家口疏港铁路开通运营,城市承载力、辐射力不断增强。前10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新动能投资快速增长。全市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2.6%,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1.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2.9%,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6.7%。

消费“马车”动力强劲。消费需求规模扩大在引导生产、增加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愈加明显。这一年,青岛将“扩进口”与“促消费”相结合,内外贸融合发展,多样化丰富市场消费,促进消费与旅游、文化消费互动融合,鼓励传统商业向体验型、服务型业态转型,提升消费业态,形成6处现代商贸服务集聚区,完成商业建设项目350个;通过扩大进口,满足市场消费多元化需求。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000亿元、增长10%以上。如今,消费已成为“三驾马车”中驱动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全市经济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的“稳定器”

出口“马车”回稳向好。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青岛外贸一度低位徘徊,增长乏力。为扭转这一局面,这一年,青岛全面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境外投资贸易“三位一体”现代国际贸易运行体系建设,坚持线上和线下并行,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外贸新业态,优化外贸结构,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经过不懈努力,进入第三季度以来,这一局面发生显著改观,青岛外贸各项指标明显改善:2018年前11个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4806.9亿元,同比增长5.3%,占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27.5%。11月份当月,进出口同比增幅达到20.9%。

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动能转换实现新突破

因循守旧,没有出路。旧动能乏力,新动能不蓄,经济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青岛将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作为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领先发展的重大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初步实现“一年全面起势”目标任务。

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在产业,关键在项目。按照全省“十强”产业部署,青岛分解细化确立“956”产业集群体系,建设“四新”集聚地,打造“四化”试验区。围绕这一产业导向,青岛明确20个产业重点项目的发展方向、建设路径,以工程的办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实施,强化项目配套政策支撑,先后出台了财政、税收、科技、金融、文化、旅游等近30个配套政策,对重点产业和项目建设实施精准服务。青岛储备970个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总投资1.6万亿元。目前,列入省级重点建设的17个项目全部开工,入选全省第一批动能转换优选的43个项目开工率达到86%。

做强做高优势特色产业。青岛立足产业实际,顺应产业趋势,制定既“接地气”又“接天气”的产业政策,以智能化、集群化为方向,加快产业链延伸、创新链突破,壮龙头、强配套、提能级,重点发展9大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大企业集团。海尔价值链协同业务科技资源及服务集成技术,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经费1743万元。海信集团进军“汽车自动驾驶”领域,在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引领行业发展。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稳步提升,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培育发展新兴未来产业。青岛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最新变化,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五大重点领域,实施跨代赶超计划,推动新兴未来产业加快崛起、扩容倍增、重点突破,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推动增量崛起。入库新旧动能转换新兴未来产业项目360个,总投资4800亿元。

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青岛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以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方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融合经济、平台经济、绿色经济、品牌经济,加快存量变革,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传统工业向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加快转变,酷特个性化定制、森麒麟“智能工厂”等模式带动企业效益大幅提升,产值实现20%以上高速增长。

沿着全新的产业路径,让人充满期待与想象的“956”产业体系渐次隆起,为新旧动能转换夯实了根基,为青岛经济平稳发展贡献了力量。

创新驱动、人才支撑,核心竞争力有了新提高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青岛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关键是集聚创新资源。这一年,青岛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达9家。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取得突破,其中自主研发的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全球首次突破水下8000米持续观测;获批建设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将打造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启动建设,总投资50亿元的5个重点项目签约入驻。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青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全市高企总数突破2700家,占全省1/3。杰华生物乙肝领域世界首创生物新药“乐复能”成为全省14年来首个获批的国家1类创新药物,被认定为山东首家独角兽企业。企业创新引领产业不断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青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力,新旧动能转换把握住了重大历史机遇。

科技产出方面,截至2018年9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25508件、27.71件。科技成果转化迈出新步伐,国家级孵化载体达到138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1至11月,全市实现技术交易6170项,技术交易额128亿元,同比增长14%。

人才永远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青岛制定知识价值导向分配政策,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这一年,3个高层次人才团队立项实施,将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藻酸盐材料、功能脂质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12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占全省39%;20人入选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同比增长82%;引进培育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34人,总数达209人。全年新引进人才21.9万人,住青院士达到33人,人才总量超过190万。

科技、人才量质齐升,对成果产业化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筑牢强大支撑。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得到新增强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推动青岛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青岛勇立潮头,做弄潮儿。

2018年12月29日,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青岛市市级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青岛机构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此轮改革大刀阔斧,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均前所未有。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改革的落地,制度红利将不断释放。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这一年,青岛勇涉“深水区”,聚焦阻碍经济发展的“难点”、群众反映的“痛点”、影响市场活力的“堵点”,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坚定不移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推动一批重大改革取得突破,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设准入门槛、不限持股比例、不限合作领域,吸引民资、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市直大企业中的社会资本权益比重超过35%,高出全国37个省级国资监管机构平均水平10个以上百分点。国资保值增值,国企活力更足。2018年1至10月,市直大企业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6.31%、9.88%、13.76%,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高于1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

敢吃螃蟹,才能快人一步抢占先机。经国务院批准,2019年1月1日,青岛等5个城市正式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将进一步扩大青岛口岸的开放度,增强吸引力与辐射力。2018年,青岛加快推进120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争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35项重大政策,以及探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举的动能转换路径、实施新兴经济领域的权责下移试点、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等33项重大试点任务。先行先试,摸索经验,为全市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先机,增强了后劲。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增强驱动力。经过深入考察与前期成功合作,2018年12月,芯片“新贵”上海矽昌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果断将总部由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迁移至崂山区国际创新园,原因是“投入、研发、产出、销售,这些事关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重大环节,都能从这里找到理想的产业资源”。

2018年,青岛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释放市场活力。12月28日,青岛签发第267号政府令,决定向青岛西海岸新区“批量”下放94项市级行政管理权限,将进一步提高青岛西海岸新区行政管理效率,增强其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将地方立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部清零,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权力事项精简率分别达到61.7%、54.9%,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鼓励市场竞争,着力打破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水”深“鱼”大。一年来,青岛市场主体数量不断攀升,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134.88万户,同比增长15.73%,总量保持全省第一;平均每天新设市场主体763户,城市创业密度达到1431户,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三。

开放是青岛的优势所在、特色所在、希望所在。这一年,青岛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为牵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相结合,坚持以开放促创新、促改革、促发展,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承担国家开放战略、探索地方经贸合作中先行先试、发挥更大作用。

2018年9月28日,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核心区举行集中开工仪式,首批总投资437亿元26个项目集中动工,标志着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根据规划,到2022年,示范区核心区将实现与上合组织国家年进出口贸易额、累计双向合作投资额、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和双向劳务合作“四个翻一番”。届时,青岛将成为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合作的高地。

11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青岛西海岸综合保税区。这是青岛前湾保税港区2018年完成的第6项国家级政策功能突破,为青岛开放型经济发展再添一张对外开放的闪亮名片。

双向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一年来,青岛“引进来”量质齐升,“走出去”坚实有力。1至11月,青岛实际使用外资79.4亿美元,先后与世界500强企业签约项目27个。双星控股锦湖轮胎,利群收购乐天玛特华南区域零售业务……青岛企业加快海外并购步伐,书写了不少“经典战例”。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投资69.8亿元,建成5个境外经贸园区,投资1500多个项目。

青岛的对外开放探索已经成为“现象级”事件。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青岛市实施国际城市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在世界著名城市评级机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18》中,青岛在全球的档次由“Gamma+”级跃升至上一级“Beta-”级,晋级“全球二线城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步入全新的2019年,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这座城市必将书写出更加壮阔、更加激昂的发展篇章。(首席记者 沈俊霖)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