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快评:公交上这名“高”素质小伙 一个动作引众怒

2019-01-16 16:54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近日,网友在青青岛社区发的一张照片引发热议:

事发青岛一处公交车上,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在公交车上旁若无人地把穿鞋的大脚放到了前排座椅的靠背顶上,在舒适坐姿的辅助下,悠闲地玩起了手机。这一幕,被旁边的乘客拍了个正着,发到了网上。并配以调侃文字:“脚挺大,鞋挺好看。”

一件小事引来众多网友吐槽:“典型缺教”“这种人,呸”“恶心”……有人则提出疑问“素质,我们要的素质呢?”

素质,或者说修养、教养,往往来源于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启蒙教育,在家庭文化氛围和社会道德环境中培养养成。出现这样的“失教”问题,令人痛心。

那么,“知书”是否就能“达理”呢?也未必。今天,青岛新闻网上另一篇稿件同样令人深思,文中讲到:一位5年级的女孩被家长送去参加国学培训班,学的是《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放学了家长没有及时来接,拨通电话,孩子第一句就是不耐烦的训斥口吻:“你为什么还不来!”

——这课程,不是白学了吗?

两个例子,都很常见,分别发生在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身上,是否是偶然中的必然?不论是缺乏感恩之心,还是缺乏公共意识,两者都指向了同一个点:缺乏道德教化。

如今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老师们,都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成绩上,而对孩子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优先级并没有那么高,这是导致以上例子集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3000多年的文明熏陶原本铸就了中华民族谦谨知礼、孝悌恭让的文化品格。一定历史时期下,特别是“文革”扫荡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商品社会又张扬了人性中的利欲之心,一定程度上,传统优秀文化形成了断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在今天,重塑传统道德风尚,又一次成了急迫的时代需求。

近年来,国学教育成为一种时尚,创始人在谈到开班初衷时提到:孩子成绩再优异,如果不懂孝顺、感恩,是不完整的。小孩子背得熟国学经典,养成好的为人处世的准则,长大后能理解了,自然会用得更好。好品德,不就自然而然养成了吗?

想法十分朴素,但也很是在理。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一环。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在学校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孩子的道德品质,在孩子踏入社会之前,就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有益无害。

而对于把脚放在椅背上的小伙子,他可能已经超过了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年龄。这个时候,社会教育就应该来补位了。在城市中张贴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标语,在公共设施上列出文明行为的提示,这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民众进行软性道德教化。而不文明行为被直接贴上网被网民评论甚至炮轰,大概算的上是硬性道德教化了。软硬兼施,攻守兼备,家庭和学校没能教育好一个人,社会会教育他。

每一位个体人的素养,凝聚而成就是民族的品质;点滴小事中的社会道德,积淀下来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国家需要精气神,民族需要真善美,也许,我们真的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同时入手,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并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

作者:林榕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