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印象•青岛|非遗】青岛儿媳辞职照顾婆婆 偶成刺绣师

2019-06-23 21:50 作者:崔文静 孙志文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崔文静 图、视频/孙志文)

“风送杨花满绣床,飞来紫燕亦成双。闲静正在停针处,笑嚼残绒唾碧窗。”

明人杨基的一首《美人刺绣》,道出了古时绣娘的巧手雅韵。在青岛,也有这样一位名叫黄凤的绣娘,她四五岁就会绣牡丹花;摘过非博会刺绣金奖,参加过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和亚太工艺文化周展览。

现在,在崂山区出版大厦城市艺术馆,正有一场她组织的展览。

参展上合峰会,拿下省金奖

图中这幅刺绣品名叫《奥帆中心情人坝》,属中国八大绣中的鲁绣,在2018年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手工艺比赛中,一举拿下刺绣比赛一等奖,且为非博会上青岛唯一的金奖;并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和亚太手工艺文化周《齐风鲁韵》展览中展出。

这画为黄凤原创,绣了半年。从峰会会场附近取景,再进行二次创作。为了打造波涛起伏的效果,仅蓝色丝线就用了20多种,整幅作品用色百余种,针法十几种。

黄凤的绣坊里正挂着这画。走进锦雲绣舫,古筝曲悠悠;团扇、摆台、香囊、吊坠、书签等各色绣品琳琅满目;墙壁四周挂着装裱的刺绣品,有的像山水画、有的像油画、有的像素描,多是黄凤亲手所做。

辞职照顾瘫痪婆婆,意外成了鲁绣师

土炕头,五彩线,姥姥把花绣。

自从记事起,黄凤就喜欢看姥姥刺绣。长到四五岁,已能在小手绢上绣牡丹花。

姥姥抚着她的头乐呵呵:这孩子行,能坐住。

上小学后,黄凤回到市里读书,暂别刺绣。直到2007年,辞职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又和鲁绣结了缘。

“妈妈,不要把精力都放在我们身上,发展点爱好吧。”读小学的儿子支持黄凤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儿。

说来也巧,黄凤恰在报纸上看到了个招鲁绣学员的广告,“青岛还有专教刺绣的地方!”黄凤系统学起了刺绣,后多次去苏州等地学习,2015年拥有了自己的绣坊。

如今,她是青岛市刺绣布艺艺术委员会发起人兼主任、青岛手工艺协会会员、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经常受邀到学校、社区分享刺绣经验。

最喜夜半针落声

晚上,做完家务,孩子入睡,一个人坐在灯下,手把针线轻刺绣,这是黄凤一天最享受的时光。

夜静得很,心也跟着静下来,针落在桌上、地上、绣花绷架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声音,让黄凤痴迷。

针线在布上飞舞,荷花、腊梅、玉兰……一朵朵盛开。一不留神,凌晨便到了。

黄凤把花开到了服饰上,给自己绣旗袍,做配饰;她也喜欢教别人刺绣,尤其是小孩子,看到她们手拿绣花针的认真劲儿,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2015年招收学员以来,黄凤已教了200多人,最小的只有四岁。

“有些孩子和妈妈一起来学,几岁的孩子,比妈妈绣得还好,真是好苗子。”

黄凤不由地笑起来,说话声音都大了。

她拿出100多年前姥姥绣得钱袋子,一遍遍抚摸着。

姥姥传给她的鲁绣,黄凤想传给新时代的孩子们。

推开绣坊门,一件件刺绣摆台映入眼帘,是黄凤一针一线绣出的。

鲁绣分为盘金绣、平绣、人物绣、双面绣、乱针绣等针法,针法不同,可产生油画、水墨画、工笔画等各种效果。

妇女节、端午节等节日,常有企业找黄凤做刺绣培训,作为团建的一部分。

如今技术纯熟了,有时绣个新花样,为了更逼真,仍会反复四五遍。

黄凤会接些服装刺绣的活,自己不做,交给学员们。一为练手艺,二来挣点零用钱。

学员中不乏像黄凤一样,从小热爱刺绣,却因种种原因几十年没能学的人。去年有位74岁的青岛大姨找到她,实现起了童年时的刺绣梦。

辞职照顾婆婆,黄凤机缘巧合学了鲁绣。如今,她成了青岛手工艺圈的名人,瘫痪的婆婆也康复了。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