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照阳光海岸听守林人讲40载滨海播绿记,在青岛“无人码头”看全球最牛的港口黑科技,在烟台探秘渤海深处的“大国重器”……7月15日-19日,“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日照、青岛、烟台三市,进行蹲点式采访,记录经略海洋的山东实践,于19日在烟台圆满落幕。
(日照海龙湾退港还海修复工程)
五天三市“蹲点式”采访,吹响海上大国重器“山东造”的集结号
7月16日,在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一座高效装卸作业的自动化码头里一排忙碌的景象。一个个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从货轮被运到码头,一个个满载中国货物的集装箱被装到去往世界各地的货轮上,靠的全是机器人在操作。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平均单机效率已达到36.1自然箱/小时,不断刷新着由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
随后,在山东烟台中集来福士生产作业区的码头,大国重器“蓝鲸1号”的姊妹“蓝鲸2号”等一大批深海钻井平台正返厂检修,准备再次驶向深蓝。在距离中集来福士不远的烟台杰瑞石油服务集团,好消息不断。“现在,我们在深海钻机方面的研发生产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领域,钻机深度超过9000米,通过了国家工信部的重大专项审核。”杰瑞集团高级副总裁李慧涛说。
抓住高端海工装备这个牛鼻子,一件件大国重器让采访团的记者们无不震撼。《揭秘:37层楼高、足球场般大的蓝鲸1号是这样建成的》《青岛港:科技引领港口升级世界第一只是新起点》《一桥连三岛!鲁粤两地“跨桥”海上直播连线》,一篇篇鲜活的图文和短视频稿件,一场场视频直播,吹响海洋装备“山东造”的集结号。
(青岛港“无人码头”)
直播晒海带、航拍海洋牧场,渤海深处探秘山东“海上粮仓”
7月16日,在距日照东部海岸130海里、位于海平面20米以下的黄海冷水团里,十余万尾三文鱼正在生长。2018年5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座智能深远海养殖装备——“深蓝1号”在青岛建成交付,随后在日照海域下水,实现了三文鱼等冷水鱼类的国产化。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周长180米的庞然大物从设计到制造,都是在青岛完成的。如果一切顺利,“深蓝1号”出产的三文鱼今年春节就能走上山东老百姓的餐桌,其综合养殖收益远期有望年均超千亿元。
从近岸浅海养殖驶向深远海离岸养殖,曾经引领全国海水养殖5次产业浪潮的山东,正在探索海洋渔业升级的新路。
7月18日,在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记者们登上了全球首座深水智能化坐底式网箱弘祥海洋牧场(长鲸1号)。这里的全自动喂料、收网装置大大减少了人力,仅需四个人一年就能养1000吨鱼。
记者们发现,除了海水养殖,山东的诸多海洋牧场还开启了海上休闲垂钓和观光旅游新体验。《探营全国首个深海渔场!今年春节这儿的三文鱼要上桌了》《渤海深处探仙岛!听长岛渔民讲“海带致富经”》……一篇篇短视频报道,讲述了尝到现代化水产养殖甜头的山东人,在打造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上的创新实干。
(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一桥连三岛)
探码头、访蓝谷,深度解码打造“活力海洋”的山东优势
其实,不管是“蓝鲸1号”为代表的大国重器,还是“深蓝1号”为代表的海洋牧场,还是青岛港“无人码头”,海洋强省建设的根本在技术和人才。通过采访,记者们发现,我国涉海科研力量已初步呈现向山东省集聚的态势。仅山东青岛就汇聚了全国30%以上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的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
以鳌山湾畔的青岛蓝谷为例,这里已聚集了国家深海基地、可燃冰钻采船实验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为代表的20余个“国字号”科研平台,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为代表的20余所高等院校,300余个科技型企业,引进各类涉海科研人才已达4700余人。蓝谷初步形成了从海洋研发到成果孵化,再到技术交易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圈。
有了人才,有了技术,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发展优势?《青岛立下5000亿“海洋GDP”目标,底气何来?》等深度报道,向人们讲述了山东的思考和底气。
(中集来福士制造的半潜式深海钻井平台)
直击退港还海、岸线修复现场,聚焦生态优先的“山东态度”
山东海岸线长达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要想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生态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如何弥补历史欠账,少走过往陆地经济发展时的弯路,是山东当前的首要任务。其中,烟台的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和日照的海龙湾,是山东积极探索海域、海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的典型案例。
通过海岸生态修复,长岛近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岛上的大棚没有了,横流的污水也不见了。”当地居民告诉采访团记者,由于岛内禁止新增燃油机动车,就连岛上的空气都比以前更清新了。
同样,在相隔数百公里外的日照市海龙湾项目施工现场,这里的退港还海修复整治工程也刚刚完工。站在目前日照市最高的观景平台上向下俯瞰,从万平口景区到灯塔风景区再到海龙湾,城区沿线的碧海蓝天金沙滩连成一片,宛如城市的一条“金腰带”。但在改造之前,这里曾是日照港的煤堆场,每遇刮大风扬尘时,周围老百姓家里甚至都不敢开窗户。
《山东日照:退港还海打好“生态”牌黑煤场变身金沙滩》《昔日臭海滩变身最美海岸线!看海洋生态文明的“长岛样板”》……记者们用一组组对比强烈的画面,展示了站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天秤前,日照市和烟台市鲜明的态度:让港口功能转型升级,将生态岸线归还大海。
(烟台市海洋牧场长鲸1号)
鲁粤双线同步、全媒联动,1.84亿次点击掀经略海洋舆论热潮
山东不仅自古以来海洋经济发达,还拥有丰厚历史底蕴的海洋文化。在日照海滨,一场《我爱这蓝色国土》的MV快闪预热活动,吸引了上千人线下参与,短视频一上网便吸引了200余万人次点击观看。在长岛上,一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岛渔号》,将在场的观众拉回到了300多年前,再现帆船闯海时代的海上传奇。
(7月15日,日照海滨举行预热快闪活动,千人同唱《我爱这蓝色国土》)
“我们从日出东方先照的日照市出发,到青岛市的亚洲首个自动化码头,再到烟台市中集来福士建造的蓝鲸1号,沿着这片蓝色的国土一路走来,见证了一大批国之重器……”采访团成员、央广网副总编辑伍刚说,通过这次采访,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伟大成就,作为一名从业20多年新闻工作者,他感到深深的自豪。同时,这次网络主题活动也是网媒记者队伍践行“四力”的一次生动体现。
“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由中央网信办传播局指导,山东省网信办和广东省网信办承办,有关地方网信办、央广网、大众网、金羊网协办。此次网络主题活动分别在山东省和广东省成功举办,以“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为主题,聚焦“活力海洋”“和谐海洋”“美丽海洋”“开放海洋”“幸福海洋”。
本次活动报道突出视觉体验,使用5G、VR等新技术,主打短视频和直播等新手段,截至7月19日上午10时,各参与媒体共开设专题专栏20个,在PC端、移动端和商业平台,同步各刊发相关稿件820余篇,阅读量3300万PV,“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关键词百度网页收录量268万条,累计覆盖人群超过1.84亿人次,30余篇稿件被学习强国平台转发推荐,在网上先起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设海洋强国的舆论热潮。(记者 孙杰)
(长岛海岸生态修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