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处,我们每每能看到他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指引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走;在小区楼院,我们时常能看到他们耐心细致地为居民提供垃圾分类指导;在街道小广场,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支开大棚,为居民提供义诊、义剪、法律咨询等义务服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在市北区,现有15万名志愿者,他们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为市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持续注入新活力。
汇聚“燎原之火”,构建志愿服务体系
“我是来自山东青岛的助残志愿者宋桂华。说实话,知道我大名的人不多,因为爱笑,在青岛大家都叫我‘笑姐’,也都知道‘笑姐团队’。”今年5月,在京举行的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来自市北区的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笑姐团队”负责人宋桂华荣获得“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在会上发言。这位脸上永远盈满笑容的大姐,是岛城家喻户晓的公益榜样。14年以来,宋桂华带领笑姐团队一件件“量体选衣”,送出37万余件爱心衣物。
在市北区,像宋桂华这样的志愿者约有15万人,包括专家学者、退伍老兵、青年党员等,志愿服务领域涉及百姓宣讲、法律援助、城市运行、治安巡逻、文艺演出等。众人拾柴火焰高,爱心的火种在接力中愈燃愈烈。可如何将这分散在各个角落的燎原之火汇聚起来,壮大成一股推动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澎湃动能?市北区在探索中不断构建志愿服务体系,通过抓阵地、抓培训、抓活动、抓激励、抓品牌等举措,在区级层面组建了一支“市北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统领文明宣讲服务队、志愿组织服务队、道德模范服务队、文化志愿服务队、文明新风志愿服务队等各个队伍,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拓展志愿服务新载体,满足个性化需求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感知志愿服务需求的最前沿。
“如果不是邻居们都来帮我,我现在哪能站在这里说话。”回忆起几个月前的经历,家住即墨路社区的孤寡老人李福顺至今仍感动不已。3月的一天,胸口剧痛的李福顺向社区求助,工作人员立即陪同他前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腹腔内动脉瘤堵塞血管,需要立即手术。即墨路社区迅速启动爱心助老志愿服务机制,工作人员和邻居们成立了6人志愿者小组,术前术后都轮流值班,义务为李福顺老人送饭、陪床,并在老人出院后到家里为他做饭。
这支由社区党员中心户和网格党支部成员组成的红色志愿者队伍,至今已为300余位独居和空巢老人提供了义务帮扶。而“红色志愿”服务也成为了即墨路街道的最大特色,“微心愿”“热忱”“海之情”等9个社区特色志愿服务队也各自开花,为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芬芳。
如何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海伦路街道顺昌路社区积极打造红色驿站、红管家、红烛光、红乐汇志愿服务队,全市首推新时代“四红”社区暨物业联盟;水清沟街道于全市率先构建“9站1所”“8大阵地”和“优势项目”并行的新格局;湖岛街道成立文明实践青年宣讲团定期青年宣讲,举办“精英团队服务到家”文明实践活动……市北区各街道、社区在持续拓展志愿服务新载体的道路上不遗余力。
志愿者广场成主场,孵化专业公益团队
7月6日,南昌路与清江路路口的北岭山森林公园的青岛市志愿者广场上人头攒动,一个个整齐排列的蓝色遮阳棚下,正在举办为居民提供方方面面服务的综合志愿服务大集。同时,10支志愿服务团队领取了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奖励——市北区2019年志愿服务节优秀组织单位奖。
今年3月,市北区2019年志愿服务节在青岛市志愿者广场拉开序幕,短短数月,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40万小时。志愿服务节旨在突出社区基础平台作用,助力青岛市志愿者广场不断酝酿孵化出新的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的脚步越来越广,志愿服务的口号越来越响亮。
据了解,由市北区打造的青岛市志愿者广场于2017年正式启用,坚持每月一个主题,积极推进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出行、诚信示范街区建设等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累计举办主题活动30余场次,提供志愿服务项目400余项,直接参与市民群众50000余人次,在全社会倡导了“有时间当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新时代文明新风,青岛市志愿者广场已成为市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阵地。
“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该广场成立之初,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的每一名志愿者都发出了这铮铮誓言。青岛市志愿者广场仍将致力于服务内容的延伸与孵化、对广场运行机制和志愿服务各支团队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更多定位准确、服务专业、常态建设的志愿服务团队正应运而生,让市民在前行中不断感受到温暖的公益力量。
(通讯员:黄岚郭显海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