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门,随手把西瓜皮、蔬菜叶子放进门口一垃圾箱内,把破旧抹布、方便面外包装放进门口另一垃圾箱内,然后坐在门口树荫下乘凉……如今,在莱西市水集街道谭彪庄村,垃圾分类投放已经成了83岁谭旭哲老人生活中最常做的一件事。
垃圾分类是新时尚。作为农业大市的莱西,今年在加快推进城区垃圾分类的同时,将这一工作向农村延伸。目前,该市100余个村庄已开展垃圾分类工作,327个村庄配备了分类垃圾桶,计划10月底前完成616个村庄的分类工作。年底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将达到70%以上。
根据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特点,莱西在农村全面配套各类分类设施,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大类进行分类,建筑装修垃圾和规模性果蔬垃圾实行源头分流,农村每50户配置一个有害垃圾桶和可回收物垃圾桶,每15户配置一个其他垃圾桶,为分类提供前端保障。结合现有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和路线,莱西市增加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运输车,确保实现中端分类运输,目前,该市正在建设的垃圾综合处理项目,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900吨、餐厨垃圾30吨,预计8月进入调试运行,为分类后的末端处置提供保障。另外,该市正在同步推进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解决果蔬尾菜处理问题,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完善垃圾多元化处置体系,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前端分类投放、中端统一运输、末端资源利用的全过程完整体系。
当然,生活垃圾分类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有放错位的。谭旭哲老人笑呵呵地说:“说实在的,刚开始的时候还真不习惯,不过,养成习惯就好了,挺简单的。”
谭旭哲老人所谓的“挺简单的”,离不开谭彪庄村村两委班子做的大量努力。该村成立了党员分类工作队,由1名村两委干部带5-10名党员,1名党员包12户,实行划片包户制度,组成村庄网格化管理。姜翠卿作为垃圾收集员,她每天负责60户的垃圾收集工作,垃圾分类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不会分类、不愿分类,她每天天不亮就守护在垃圾分类桶的两侧,帮助村民现场分类。“有村民不会分,我们就上门去手把手交给他怎么分,一次两次不会,三次四次就会了。现在村民们都分得很好了,我们工作也很轻松了。” 姜翠卿告诉记者。
在党员们的联络、传递下,村民的自觉意识不断提升,谭彪庄村还实行动态保洁,并且把垃圾桶全部移到村外统一存放,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与此同时,在经济开发区草泊村分类垃圾集中存放点,每天都有党员轮流坚守监督检查……党员义务担当起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指导、检查、监督“四大员”,成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引领者。
在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中,莱西市逐步推行市级月考核、镇级周检查、村级日巡查的三级考核制度,坚持进行日常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分类工作稳步推进。在大中型餐饮企业、单位、学校食堂重点推进餐厨垃圾收运管理,通过联合执法、违规停运等方式,规范餐厨垃圾单独收集、单独清运;在农村通过村干部划片包干、党员示范带头等方式入户引导,将村民“要我分类”的思想转变成“我要分类”的行动。同时,为村庄按照每120户一名的标准配备村庄分类监督员,经培训考核后统一上岗,对监督员实行市、镇、村三级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直接挂钩,通过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实现真分类、分好类。
(通讯员 侯义凤 展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