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2月10日讯(记者 宋波鸿)近期,来自青岛理工大学的95后男孩刘松拍下的《西海岸之光》在抖音等平台一经发出,获得网友20万点赞。
今年毕业于青理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的刘松,用这条短视频作品,惊艳了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验收答辩会的评委老师。短短15秒,让评委和选手们连连惊叹。最终经过评议,刘松的项目以“优秀”等级成功通过评审,并获得评委老师的一致赞赏。
学汉语言的他 渴望用镜头说话
2018年开始,刘松对短视频的态度,从排斥到接受再到发现其中巨大的潜力,“镜头语言有时候会超过文字本身,影响的魔力让我很有动力,我更想用镜头来表达来说话。”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他,之前在班里参与制作过《舌尖上的稻田》、《瞭望稻田》、《耕耘者·寿光菜农》等家乡题材的视频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于是他便开始尝试制作一系列具有青岛地域特色的视频作品,用短视频和镜头语言来描绘青岛。
在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王晓东副院长及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周汝萍老师的指导,“你好,青岛”文化影像研学项目正式开始进行。刘松担任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召集了同样对影视文化有着兴趣爱好的崔朕福、潘慧中、于慧敏、李想、刘锡杰等同学,开始了视频创作。
为拍好素材 骑自行车满西海岸跑
刘松此前完全没有接受过影视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同样也缺乏相应的设备与资金。不过刘松说,“当你按下录制键的时候你就成功了一半。”就这样,凭着曾经学过的《影视文学》、《影视剧本创作》、《摄影摄像基础》等相关课程,刘松开始自学摄影摄像。
不停地拍不断尝试,刘松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摸索,在操作中发现错误,然后上网学习,与摄像爱好者交流借鉴。为了拍摄《西海岸之光》,刘松说,“拍摄加剪辑一共十天左右。当时就骑个自行车满西海岸跑,力求把素材拍到最好,所以效率就会低一些。”
刘松创作的视频分为:“晚安青岛”与“耕耘者”两个系列——“晚安青岛”系列分为《开往春天的地铁》《西海岸之光》
《晚安之后》;“耕耘者”系列分为《西海岸核雕》《西海岸大夼香》《徐福传说》。
目前,《西海岸之光》剪辑成三个版本已发布于抖音平台,获得20余万播放量,传播范围达120座城市。拥有800余万粉丝的著名视频创作者“燃烧的陀螺仪”甚至也来到刘松的视频评论区打卡点赞。
拍核雕、大夼香 聚焦西海岸非遗
刘松的作品中,《开往春天的地铁》以青岛地铁为引,讲述这座城市中的温暖,参与青岛地铁一周年故事征集大赛。《晚安之后》以镜头带领观众看到晚安之后的城市,通过采访午夜12点之后仍在工作的人群,体现生活的艰辛以及广大劳动者的坚强与善良。
除了拍摄青岛的都市生活,刘松还制作了《西海岸大夼香》、《西海岸核雕》,作为青岛市两项传统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成功帮助两者申遗。
其中《西海岸大夼香》获得青岛手工艺协会手工艺大展视频组一等奖,《西海岸核雕》获得“益昕杯”影视评论、剧本及微视频创作大赛一等奖。“耕耘者”系列记录了青岛地区的传统技艺、古建筑、民间传说等,同时用影像形式为热爱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志愿者们发声,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群体,了解青岛地区的传统民俗与工艺。
今年刚刚毕业的刘松其实是寿光人,他选择留在了青岛,入职青岛灿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影视部总监。刘松表示,“在西海岸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我们也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精华,这些是可能会被大家遗忘的东西。所以更需要我们用镜头去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