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胶州:打造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阵地、精神家园

2020-01-06 11:33 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

青岛胶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委主导、志愿主体、群众主角理念,以打造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阵地、精神家园为目标,争当试点工作排头兵。目前,全市12个镇、街道均建有文明实践所,659个村(社区)建有文明实践站,占全市村居总数的81.3%。在建好平台的基础上,将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效导向相结合,坚持“群众工作群众做”,在机制创新上下一番功夫,在主题设计上动一番脑筋,在狠抓落实上花一番心思,努力实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内容,坚决抓好理想信念的大事、文化生活的小事、传承家风的实事、群众遇到的难事、弘扬新风的好事,全市3216支志愿服务组织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6500余次,参与志愿者10.7万余人次,服务群众54万人次,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和学习实践科学理论上,胶州市坚持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化身边人的方式构建理论传颂机制。队伍建设坚持“草根”与“专业”结合,既选拔善于讲述日常生产生活实践故事的草根百姓,也包含熟悉基层沿革、全市发展现状的专业宣讲员,讲述百姓故事,引起广泛共鸣。内容设置坚持“小故事”与“大道理”结合。以群众身边变化、先进典型事迹和美好发展前景为重点,讲好身边故事,阐述政策道理。宣讲形式坚持“讲台”与“舞台”相结合。将传统的主讲人讲述融合“快板、三句半、茂腔小戏、边说边唱”等文艺讲述方式,深入把握群众认知方式和接受习惯,用生动的宣讲确保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牢。自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开展以来,全市累计培训百姓宣讲员2200名,梳理身边典型故事1500余个,开展乡村故事会1900多场,受众达30余万人次,真正把党的声音讲到了群众身边,深入群众心田。

文化艺术作品只有牢牢扎根脚下的土地,对得上群众的口味和喜好,才能获得掌声雷动、心潮澎湃的实际效果。胶州市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从配齐文明实践文化志愿者、建起文艺队伍入手,搭建起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舞台,用快乐欢动充盈百姓生活。村村组队,以文化志愿者为骨干,实施“1+5+N”工程,由1名文化指导员联系5个村庄,培养N名群众文化活动带头人,有针对性地辅导培训群众文艺人才。管区建团,在全市67个中心社区成立邻里艺术团和庄户剧团,用自编自导自演自唱的方式,采取“大树底下听故事”的场景化吸引群众,实现节目群众编、节目群众演、节目群众看。全市搭台,市级层面开展“广场文化周周演”、“群星耀胶州”市民才艺秀、胶州秧歌大赛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比赛激发群众参与的源动力,让文化活动更有持久力。活动开展以来,累计4200余场“文化串门”演出遍及全市811个村庄,群众在家门口即可欣赏到自导自演的文化精品,真正把欢声笑语带到群众身边,乐在群众心田。

胶州市坚持以家风滋养良好乡风、浸润淳朴民风、弘扬文明新风。坚持“绝大多数”与“先进少数”相结合,村庄实践站广泛开展“洁净庭院”、“洁净厨房”评选活动,全市有13.5万余户创建成“洁净庭院”,占比达到65.5%;市、镇两级评选“文明家庭”,好中选优,让少数家庭农户树立标杆榜样。坚持“享受荣誉”与“履行责任”相结合,通过挂牌表彰、培育家风、示范带头,让文明家庭既享受激励又敢于担当,发挥积极示范作用,带头参与实践活动,带头支持村庄建设,带头倡树移风易俗,做好群众表率,为村庄建设增添力量。坚持“常规动作”搭配“自选动作”。在广泛开展“洁净庭院”、“洁净厨房”、“文明家庭”评选的基础上,鼓励镇村两级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开展多种类型典型创建工作,目前,全市676个村庄开展优秀小村民、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延续几千年的淳朴家风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真正把传统美德评到了群众身边,美在群众心田。

远亲不如近邻。在群众遇到困难时,只有第一时间感到党的声音在身边、党的温暖在身边、邻里援手在身边,才能知党情、感党恩,聚集群众、温暖群众。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胶州市把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融入服务群众百姓日常之中。发挥基层一线优势,以实践站为单位,建立“一部电话、一个微信、一份问卷、一声问候”的“四个一”群众需求征集机制,每个村庄建立微信群,由实践站站长、专管员担任群主,征集群众需求,确保群众需要什么,文明实践就做什么。在队伍建设上,招募群众身边的热心群众组建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让志愿者队伍常在乡下、常在身边。目前,在全市659个村庄成立由村庄电工、木匠、理发师等热心“手艺人”组成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伍,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志愿者达9200余人,及时有效解决了群众的小事、急事、难事,叫响了“志愿服务·天天在线”工作品牌。守望相助、邻里和睦让社会充满温情,汇聚成向善向上正能量,暖在群众心田。

风俗风气的形成,既是历史的“记录仪”,又是社会的“反光镜”。移风易俗必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旧观念,这样的“移”与“易”才能真长久、真有效。坚持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深化移风易俗。各村庄实践站发挥好红白理事会作用,成立红白理事会志愿服务队,专人负责操办村民的红事白事,确保有人带头、有人服务、有人负责。推进喜事新办,在市级层面和镇、街道分别建立婚庆礼堂,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建立喜事大厅,为市民、村民提供结婚庆典“一条龙”服务,仅在市级婚庆礼堂举办文明实践新式婚礼的新人就达到了128对,在全市倡树了喜事新办的文明之风。实施殡葬改革,既推进丧事俭办、厚养薄葬,也大力推动墓地改革,村民严格按照《村规民约》规定,由村庄白事理事会志愿者办理丧事,全市建有白事大厅的村庄达到49个,完成殡葬改革的村庄达到550个,真正把新风新俗传到了群众身边,留在群众心田。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