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齐鲁医院进修过,作为一名从业11年的护士,2月12日,青岛颐生健中西医结合骨伤医院行政副院长辛萌萌携带大批紧缺医疗物资驰援武汉。
作为青岛第二批非公医疗队的唯一队员,临行前,辛萌萌把提前写好的入党申请书递给党组织。
两次酝酿要出征武汉
“看过春晚上的抗击疫情节目,当时我就想着奔赴武汉。”30岁的辛萌萌是崂山人,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齐鲁医院骨科进修过,作为一名有着11年医护经验的“老护士”,辛萌萌没敢直接把想法告诉父母,而是先试探一下父母的意思。
除夕夜在看春晚时,辛萌萌告诉父母,自己也想去支援武汉时,父母沉默了一会对辛萌萌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这个关键时刻就应该冲上前线。
1月29日晚上,青岛思达心脏医院与青岛颐生健中西医结合骨伤医院连夜组建医疗队,辛萌萌也写下了请战书。不过,作为医院的行政副院长,手头需要处理大量的业务,无奈之下她只能选择暂时等待。
“前一阵子,我们跟前线的同事们通电话,得知前方紧缺医疗物资,我想我出征的时机到了。”辛萌萌在最短时间把手头的业务交接给同事,再次向医院提出出证申请。
2月11日晚上,辛萌萌再次向父母提出要出征武汉,支援前方的同事,父母再次有些沉默,但是最终还是同意让女儿出行。
带上5吨物资驰援武汉
2月12日中午,辛萌萌所在单位为她准备了送行仪式,临行前让辛萌萌吃了一顿饺子和元宵,同事们还给她送来一些生活必需品。
5吨的厢式货车装了满满一车医疗物资,有爱心单位捐赠的呼吸机、治疗仪,还有青岛思达心脏医院与青岛颐生健中西医结合骨伤医院准备的防护服等,总价值70多万元。
面对同事们送行时的热情,面对记者的镜头,这个崂山大嫚扭过头去擦了一把眼泪,许久,她才回过头来说:“请大家放心,我一定会和前方的战友一起战斗到底,请大家等待我们的好消息吧。”
当天出征的货车司机张亚栋,是青岛颐生健中西医结合骨伤医院院长董晓光的“发小”,在得知要驰援武汉后,他二话没说,主动提出开车拉着辛萌萌出发。“作为一名司机,为国出力也是我的光荣,我已经做好了回青后居家隔离的准备了。”张亚栋说。
“安顿好家人,我愿奔赴前线。
关键时刻,我不当缩头乌龟。”
“马院,我机票已退,取消旅游计划,
随时待命!就等您一声令下。”
“马院,我是单身,
我妈也支持我,我没有后顾之忧,
只要顺利过了隔离期,我可以随时出发支援!”
................
有这么一群人,倔强的让人心疼。
他们身处非公立医院,却有着同样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和慷慨赴义的将士之勇;他们嘴上说自己没有牵挂、没有后顾之忧,却不敢告诉父母、孩子自己真实的去处。他们就是全国首支援助武汉的非公医疗队成员:青岛思达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刘赟、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魏勇、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张松亮、总护士长吴伟、心内科护士长张贵敏和青岛颐生健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耿蓓蓓、护士康学威、急救车司机陈财。2月11日晚9时,记者连线该医疗队领队吴伟,听她讲述这支逆行队伍的感人故事。
出征 武汉需要我们
1月29日的早晨,紧张的疫情,给这个普通的早晨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面纱。在一个小小的微信群中,正发生着一件大事。思达全体员工172人集体请战,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就在此前的几个小时,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向青岛思达医院发来了求助信息:武汉市汉阳医院等非公医疗机构全力抗击疫情医务人员紧缺,有的医务人员多日奋战已非常疲惫需要替换,同时也有医护人员被隔离治疗造成的减员情况,希望医院能够快速组织医护人员支援武汉。
经过深思熟虑,青岛思达医院严格挑选出了5位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刘赟、魏勇、张松亮、吴伟、张贵敏。他们5人,连同青岛颐生健医院耿蓓蓓、康学威、陈财组成了全国首支援助武汉的非公医疗队。
“大家请命出征的时候,也都是挑‘好听’的说,让领导和同事能放心。”吴伟嘶哑着嗓子回忆说,张松亮医生是单身,他说自己没有牵挂,出征最合适,实际上他根本没敢告诉父母自己要去武汉;魏勇大夫也是单身,他和父母说自己最近特别忙,让父母不要主动联系他;刘赟说自己是武汉媳妇理当出征武汉,可是她去武汉也来不及看望婆婆,青岛的家里还有个未成年的孩子;张贵敏的孩子得知妈妈要去武汉,天天嚎啕大哭,张贵敏却说,孩子哭两天就好了,再说还有老人帮忙照顾;至于吴伟,婆婆年前出车祸还在ICU,丈夫为了支持她,让她没有牵挂、没有负担的上战场,辞了职专门照看婆婆。
吴伟坦言:“其实我们不是没有牵挂,只是这个时候,武汉更需要我们。”
上场 意外的“欢迎仪式”
等不及飞机、火车,这支医疗队在1月30日下午14时30分,自行驱车奔向武汉。“一路上没敢耽搁,就司机师傅晚上11点在服务站休息了几个小时,第二天5点又继续赶路。”吴伟说,1月31日中午,他们就赶到了武汉市汉阳医院,经过短暂的休息和特殊临床救治培训后,立马投入一线重病区。
为什么没有充分休息?因为抵达后,眼前的景象让吴伟他们泪目了。汉阳医院是一家身处疫区的老医院,设施设备都比较落后,一进到医院,吴伟他们就看到市民正排长队等待就医,有些病人症状比较明显,眼神里流露出的是焦急和恐惧。
“你们从哪里来?”“你们是来援助的吗?”一些病人见到吴伟他们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连连发问,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一群人鼓起掌来,甚至有人大喊“我们有救了!”吴伟说,面对这个意外的“欢迎仪式”,医疗队人人心潮澎湃,只能想着赶紧上岗,给病人解除病痛,“我们所到之处,病人主动给我们让出走道,让出电梯,这种一切优先的待遇让我们很感动,同时,也让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忙碌 护工的活也扛了
首批出征的非公医疗队成员都来自于青岛的专科医院,面对如此紧张忙碌又风险十足的场面,实属首次。吴伟坦言,来之前,脑补了很多忙碌紧张的画面,但怎么都不如亲身体验来得真切。
青岛思达医院的5名医护人员被分配到了急诊科、呼吸病房、发热门诊、呼吸监护室,都是最一线的科室。比如吴伟,她分配到了呼吸病房和监护室。如果在呼吸病房当班,吴伟每天要负责至少20位住院病人,如果在重症监护室,也要负责至少5位病人。负责的内容,不仅是打针、喂药等护士工作,还包括吃喝拉撒的护工工作。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交叉感染,我们来了以后,规定住院病人的家属不允许陪伴,这就意味着病人的一切都要由我们来负责。”吴伟说,早晨来到医院后,她需要先了解病人的详细病情,给睡醒后却不能自理的病人洗漱,协助打点滴或者行动不便的病人上厕所,给病人喂水、喂药,每个小时要帮助不能动弹的病人翻身;到了饭点,要给病人分餐,一些年老的病人手抖,还要给他们喂饭。此外,病人受病痛折磨,心理难免憋屈、担忧,吴伟他们还得给病人做心理疏导。
每天8个小时,工作量大到惊人。“我们每个护士,一天最多能加药600多个吊瓶,少的时候也得二三百个,惊人吧?”吴伟这样反问记者。
忍耐 戴手套扎针全凭经验
工作量大,一天忙碌下来,三十来岁的吴伟,小腿几乎天天都会肿成“面包”。更让人心疼的是,病毒从身体和心理上给这些医护人员带来的威胁和伤害。
“想要救更多的患者,首先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真的一点纰漏都不能有。”吴伟告诉记者,在隔离病区,自我防护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让医护人员最痛苦的地方。每天上班前2个小时,吴伟就一口水都不敢喝了,否则就得穿纸尿裤。身穿两到三层的防护服,两层手套,口罩,再加防护面罩,去一趟厕所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防护装备,所以吴伟他们已经练就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绝技”,即使如此,每天脱下最外层防护服,里面也全是水珠。
其实穿上这套行头,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影响不小。“每个人都穿一样的衣服,防护面罩还容易起雾,不贴上看彼此都认不出来;戴上双层橡胶手套,手上起湿疹不说,给病人打针连血管都摸不着,全凭经验下针;防护服遮住了耳朵,加上医院里到处都是武汉方言,不管是与医护人员还是与病人沟通,都得大嗓门喊话外加手舞足蹈。”吴伟说,最难过的还是口罩,身体笨重、工作量巨大,再有口罩憋一天,真是头昏眼花,尤其一些医护人员有轻微感冒,呼吸都成问题,“实在受不了了,就把头伸到窗外,用力吸几口气,就算隔着口罩也能缓解一下。”
故事 期待病愈时刻越来越多
医院是个奇妙之地,在这里,每天都会发生着悲伤的故事,欢笑的结局,奇迹的一幕幕。而在医疗队赴武汉这十几天里,喜怒哀乐的故事频频上演。
汉阳医院病患很多,医护人员经常忙得不可开交。“你能不能喂我吃几口饭啊?”一个中午,躺在病床上的一位老婆婆对吴伟这样请求着。按照流程,吴伟必须先给需要打针的患者打上针,才能满足患者的其他需求。“我说,老婆婆,你等我10分钟,打完针我就过来喂你。”吴伟说,尽管她已经加快速度,但是,她还是没赶得及。说完话没几分钟,这位老婆婆就突然去世了,即使已经从医十几年,见惯了生死,吴伟还是难以接受,遗憾难过地留下了眼泪。“病患很多,病情发展速度也不同,有的人前一天晚上还和你说话,第二天你再上班时他已经不在了。”吴伟说,这是最悲伤的故事。
当然也有让人欣慰振奋的故事。按照汉阳医院的流程,给病患气管插管需要通知麻醉科,由麻醉师来操作。但是,有一天,刘赟医生接班后突然发现有一位病人呼吸困难、心率也不好,通知麻醉师已经来不及了,她当即出手为病人实施气管插管。最终,病人救回来了,匆忙赶到的麻醉师为刘赟的专业、果断点赞。
“我们现在一线医护人员上班时间从来都是一路小跑,就为了节约每一分钟,挽救更多的生命,让更多的生命健康出院。”吴伟说,近期,几乎每天都有患者病愈出院,这是他们最激动、最兴奋、最自豪的时刻。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这样的时刻会更加频繁的到来。
为最美逆行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