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2月22日讯(记者 宋波鸿 通讯员 曹玉洁)“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在媒体对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逆行者的报道中,记者发现了来自青岛理工大学的两位“90”后校友的名字,并通过微信联系了解到他们的情况。
横跨3500公里、31小时逆行战“疫”——郭响军
29岁的郭响军是我校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101班校友,2014年从学校毕业,加入中建三局,平时工作在北京,现任大兴新机场高速公路地下综合管廊机电安装项目执行经理。
郭响军(右三)与同学毕业照。
能够参加“雷神山”医院建设,是郭响军主动请战、一路“逆行”的结果。春节前,郭响军回到了家乡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滩歌镇休假。疫情始终牵动着郭响军的心。得知火神山医院开始建设,他立刻向公司报名。“当时公司回复说,主要由武汉周边的党员先上。我觉得有些遗憾,真的很想为疫情防控做些事情。”宣布再建雷神山医院的时候,郭响军再一次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上!冲上去!”
2月1日,郭响军接到公司通知,安排他与其他两个同事一起,奔赴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简单准备之后,郭响军第二天挥别父母,踏上赴汉的逆行之路。疫情之下,行程格外波折。从老家乘坐小巴车、长途汽车到兰州,再坐高铁到北京与同事汇合然后一起驱车奔赴武汉,郭响军横跨了3500公里,用了接近31个小时。最终,他在2月5日凌晨3点到达武汉,加入建设会战。
郭响军在武汉。
作为隔离1区的电气工程师,郭响军既负责全区的电气施工管理,又兼着后勤保障:每天严格细致地按图施工,高质量完成每一道工序,发现图纸中的问题迅速反馈、进行处理;同时还要负责近100位工友们的衣食住行、考勤考核和工资发放。郭响军每天工作在18个小时以上,从早上7点到凌晨2点是常有的事。
启程的时候,郭响军并没跟父母说实话,只说是回北京上班。到了雷神山医院之后,才在电话试探性地跟父母说了这事。“我父母突然就沉默了一会儿。但很快,母亲提高了嗓音说,你是我们的骄傲,做得很对,记得多洗手,保护好自己。”郭响军十分感谢父母的开明:“平时话很少的父亲,也对我说:有担当,为你自豪!”
施工完成后,郭响军目前还在武汉协助办理后期工作。“请母校放心!我们每天测量4次体温,房间按时消毒,情况一切都好!”郭响军对母校师生对他的关注和关心表示感谢:“这次经历,感受最深的就是:有国才有家,有所长,就当竭尽全力!”
日均工作18小时 每天30000步——王小双
今年25岁的王小双,是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给排水144班校友。2018年毕业后就职于中建八局一公司安装公司。在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主动承担着通风管支管和风口的安装工作。
353期校报电子版上的大双小双。
在小双公司官微上看到他的名字和照片,记者第一时间翻出了2014年9月16日出版的第353期校报迎新专版。在《双胞胎兄弟:弟弟报到、哥哥迎新》一文中,介绍的正是王小双和双胞胎哥哥王大双先后入校的故事。哥哥王大双是土木工程学院13级学生。在校期间,大双小双都曾在学校大学生记者站担任学生记者。
“弟弟是2月8日晚上接到通知去支援雷神山医院的。”在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的大双告诉记者,小双接到公司通知时,兄弟俩当时均在家乡湖北黄冈过年。虽然百般不舍,但父母还是坚定选择支持小双的援建决定:“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年轻人应该有这样的家国情怀。”
2月9日上午,小双用最快速度办理了当地放行手续,带着家人好不容易找来的一包N95口罩,上午11点左右从黄冈启程,当天下午4点左右抵达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
王小双在武汉建设现场。
日均工作18个小时、步行近30000步,是小双和突击队战友们的工作常态。怕家人担心,小双常常在家人微信群里不定时地报平安。“既担心他的防护做得好不好,还担心他的身体是不是吃得消。”提起小双在雷神山医院建设期间的工作表现,大双为弟弟点个赞:“关键时候还是很扛得住的。”
早上6点起床,戴上口罩开工;凌晨2点才能回到住处,倒头便睡。“那几天顾不上想别的,就是拼命工作,把工作干好!这种感觉比在家里看项目建设直播更真实、更切身实地”。13日,小双返回公司武汉项目接受隔离医学观察。回想几天的紧张工作,他感觉很有收获也很有成就感:“能用自己的专业,为疫情防控做些事情,这是我人生中难忘的经历。”
“待到樱花烂漫时,便是互道安康日!”在武汉项目上工作了一年时间的小双,对武汉这座城市最终赢得这场疫情阻击战充满信心:“相信武汉定会战胜疫情,期待那个车水马龙的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