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青岛援建队:“此生有幸,在武汉亲历‘中国速度’”

2020-03-05 07:55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中建三局(山东)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援建队:

“此生有幸,在武汉亲历‘中国速度’”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霍璟祎 通讯员 张晶晶 李春振

十天十夜,7000多名建设者,近千台大型机械设备及运输车……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的武汉火神山医院实现从零到有。仅三天后,建设时间同样只有十几天的雷神山医院建成交付,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的又一个核心阵地。

▲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党员突击队正在铺设HDPE膜。喻志勇 摄

在这项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背后,有一支来自青岛的援建队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的熊伟、严飞、于家罡、林涛等20名员工主动请缨,“逆行”驰援武汉。他们在交通疏导、资源保障、安全保障、现场施工等施工队伍中全力抢工。其中,有6名员工先后参与了两所医院的建设。

目前,援建队的首批队员已在武汉完成14天的隔离。返回青岛后,又经过了14天医学观察,目前身体状况良好,已到期解除观察,复工投入到建设中。

每天走3万多步,睡三四个小时

大年初八凌晨1点30分,寒风凛冽的夜晚,中建三局济南裴家营项目安装部经理刘旭东告别家人,和三名同事开着一辆商务车,踏上了援助武汉的征程。在连续赶了13个小时的路后,一车人顾不上安置行李,直接进了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

主动请缨,从家乡出发,以最快速度自驾前往武汉……接到援建任务后,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的20名援建队员几乎都是以这种方式集结到援建工地。

在20多万平方米的雷神山建设工地上,建设高峰期有逾万人近1500台机械设备全力施工。“工地上每一个角落的氛围都是极为紧张的,紧张到大家没有时间停下来考虑自己安不安全、累不累,每个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早点完工,跑赢时间。”这是刘旭东到达援建现场后的第一感知。

在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中,他主要负责电气专业施工管理,以及与安装其他各专业的施工协调配合。“我们分白班和晚班,但是上白班的人会一直坚持到后半夜,上晚班的人则会工作到第二天下午。”刘旭东告诉记者,在援建过程中,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繁忙的时候,一天走了3.6万步。

由于工地上给排水、通气等专业最后的调试,都需要使用电力,刘旭东所在的施工组必须抢在其他专业前,提前完成调试。这一步,是刘旭东在援建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第二天就要交付使用了,我和同事们用了整整一晚上的时间,在第二天早上7点终于按期完成了各项调试。”在忙碌中,刘旭东的眼镜腿被安全帽别断了一根,他顾不上修理,用口罩带勉强缠住剩下的一条眼镜腿,带着歪斜的眼镜抓紧时间看图纸和线路。

迅速优化流程赶出“中国速度”

火神山医院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仅用了10天,被誉为“中国速度”。中建三局贵阳中航城项目负责人严飞就是这项建设记录的创造者之一。在建设现场,他主要负责病房区3工区的门窗安装,以及护士站区域的施工管理。为了赶出“中国速度”,他带领施工组的80名成员根据现场情况迅速优化流程,提高施工效率。

“以往通常是整体完成一道工序后,下一个工序的工人再进场工作。在护士站的施工过程中,我们采取流水工序的方式,把整体区域打散为多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以最快速度分别进行工序衔接。”严飞介绍道,以护士站双开门的安装为例,一个小区域的一道门安装完之后,安装隔板的工人就会迅速跟进。

此外,在时间安排上,护士站施工组将白班、夜班两班倒,调整为24小时倒班一次。“每次倒班的工作衔接时间都得占去两三个小时,调整后不仅可以节省这部分时间,还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持续跟进同一项任务,提高效率。”严飞告诉记者。通过这些超常规的施工方式,原本工期滞后了两天的护士站如期顺利完工。

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潍坊迪梦小镇项目负责人刘一先后参建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他主要负责2号工区的墙板、门窗安装和收尾等工作。

刘一告诉记者,火神山医院病房对房间气密性的要求极高,在安装时,需要增加打胶、安装密封胶带等环节。此外,由于病房设置了缓冲区、传递窗等设施,每个病房都需要安装5扇门、3扇窗户,这大大增加了施工的复杂度。“时间最长的一次,我们连续干了将近30个小时,下班时的感觉像刚跑完了一场马拉松。”

“现场没有一个人抱怨”

严飞把援建人员的工作状态描述为“打了鸡血”。不过,“打鸡血”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极为紧凑的施工计划,也来源于施工人员之间一次次的相互激励。

刘旭东告诉记者,午饭时间,后勤人员会把盒饭送到工地。领了盒饭以后,大家就在现场找一个角落,把口罩摘下来赶快吃。“站着的、坐着的、蹲着的都有,没有人在饭后休息,吃完就戴上口罩继续工作。晚上阴冷,加厚的羽绒服穿在身上感觉就像一件单衣。即便是这样,我也从没听到一句抱怨。”

“有一天夜班,我遇见五位来自潍坊的工人,那时候他们已经下班了,听说我也是山东过去的,就和我们一起又干了两个多小时的活儿。我想和他们确认工时时,他们却摆摆手走了。”这件发生在工地现场的小事儿,让援建归来的刘一一直念念不忘。

刘一告诉记者,在参与援建的11天里,他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类似的故事。有的工人悄悄地赶来施工,干完了又悄悄地走了;有的工人在领到工钱后,在现场就把钱捐了出去……“他们每个人都证明了这样一点,在危难时刻,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10天建成一座先进的全功能呼吸系统传染病医院,能够参与建设这样的工程,值得铭记一生。”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