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0年3月25日1版
山东港口青岛港:加速迈向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新平台、新业态、新技术全面驱动港口发展方式由规模导向进化为创新导向
越是危机时刻,越能成就创新者。
当前,疫情冲击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让不少企业一筹莫展、裹足不前。山东港口青岛港却从中看到了突破的契机、转型的助力。
国际油价震荡,让原油库存高位运行的港口和各大炼厂压力山大。青岛港在全国沿海港口首创“原油国际中转”业务,创造性地应对,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为合作方降低了租罐、租船、滞期等运营成本,联手之下,击退寒冬、迎来春天。
▲3月4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实华公司黄岛港区,随着BP石油公司“圣拉蒙”轮的7.9万吨冷湖原油向中转船“苏尔古特”轮中转结束,山东省港口集团外贸原油国际中转首航成功启动。
不止于此。发展进程中的每一次冲击、每一个挑战,青岛港都当作了搭建新平台、创造新业态、应用新技术的“机遇之窗”,坚定地沿着由“规模导向”向“创新导向”转型的进阶之路,“不确定性”不断地被创造性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
2月,尽管全球经济放缓与疫情影响叠加,青岛港依然逆势而上,其中海铁联运月度装卸量达到历史最高纪录8.04万标箱,同比增长25.82%,龙头姿态尽显。
“青岛港要当好山东港口发展的龙头,率先做到巩固阵地、优化服务,危中寻机、逆势而动,主动推介、精准对接,底线思维、确保安全,在‘五个一流港口’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贡献‘青岛港力量’。”山东港口青岛港党委书记、董事长贾福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紧盯“物流枢纽港、金融贸易港、产城融合港、邮轮文旅港、智慧绿色港、人才聚集港、治理创新港”七大发展目标,青岛港向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的目标加速迈进。
新平台:一体化催生耦合效应
3月8日,“中海圣地亚哥”轮在青岛港QQCTU码头作业,200多个集装箱发往越南,而在6个小时之前,船上一半的货物是在日照港装卸的。
这条原为青岛港的“中国-越南”直达航线,在去年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后加挂了日照港、烟台港,打破了过去港口各自为战、航线难以共享的格局。由此,日照港、烟台港多了一条经青岛联通全球的运输服务网络,既拓展优化了物流路径,也降低了物流成本。
在港口生产普遍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山东港口一体化带来的这种发展合力和增量效应进一步显现,并且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
山东港口成立后,立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围绕港口规划“一盘棋”、资源开发“一张图”、管理服务“一张网”,迅速组建物流、贸易、金控、邮轮文旅、港湾建设、产城融合、航运、装备制造、科技、海外等十大业务板块。青岛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迅速对接服务各个板块,进一步加快深入融合,形成合力,催生耦合效应,取得良好成果。
青岛-北美滚装航线首航成功,进一步增强滚装航线品牌和集聚效应;“济南董家镇-山东港口青岛港”海铁联运首列班列成功测试,打通济南东西通道,推动当地物流枢纽建设;“端到端”全程物流供应链进一步畅通,水产国际中转等业务实现新突破……
借助一体化改革发展所催生的新平台,青岛港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其他各港口抱团出击,通过对接物流板块,积极促成新航线、新班列开通,实现港与港、港与内陆腹地的互联互通,架起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黄金通道”,带来新业务、新货源、新客户的增量式发展。
以冷链物流为例,疫情期间的进口海鲜、冻肉等交易市场一度处于停摆状态,青岛港利用冷藏箱插座充裕的优势,吸引周边港口冻品冷柜的存放,成为船公司的首选以及东北亚地区主要的冷藏箱进出口岸。2月份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青港物流冷链中心入库冻肉、水产共1.2万吨,同比增长62.1%,库存量增至3.8万吨,创历史同期库存量新高。凭借国际中转通道和全程物流优势,青港物流冷链中心还迅速打通青岛口岸至越南的中转业务,完成首票水产中转越南业务。
新业态:航运贸易金融多点支撑
从传统码头装卸为主到航运、贸易、金融、物流以及临港产业全要素集聚,实现效益增长的多点支撑,这是青岛港全力追逐的业态之变。即使疫情也未能丝毫迟滞它转型的步伐。
3月5日,随着2万吨保税混兑调和原油通过董潍长输管道送达东营地方炼厂,中国山东自贸区成立后第一个油品政策正式落地,青岛港由此成为国内首个具有保税原油混兑调和功能的沿海港口。
向原油现货贸易、管道运输、混兑调和等领域不断渗透,这使得青岛港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大大拓展,折射出青岛港近年来的转型方向:提高服务效能“软实力”,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的“多流合一”。
为跳出原有单一的物流港角色,青岛港不断发力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港航保险、邮轮文旅等新业态新业务。
在邮轮产业方面,国际邮轮母港区筒仓酒店、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拟分期分批开发建设,为青岛高质量发展再造新的百年地标。
在贸易方面,青岛港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完成国内首票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首创全国沿海港口外贸原油国际中转业务,加快推进船供油、原油期货交割等新业务。
在金融方面,产融结合更加紧密,青岛港顺利投放祥光铜业1.3亿元“全程通”提单质押业务,实现首次异地取单、首次单笔保理业务金额过亿元、首次以基准利率下浮融资放款。
在临港产业方面,以合资合作为抓手,青岛港加快落地混矿、粮食、油品、木材、建材等临港产业,打造一流的大宗商品贸易中心和现货商储中心,为港口乃至区域经济再添新增长极。
一批与世界级龙头企业的合资合作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按照计划,青岛港将与英国石油公司(BP)成立合资公司。同时,青岛港还在推进与中化燃成立合资公司,开展与中船燃船供油业务合作,加快与振华石化、中石油燃料油成立合资公司进程,加快与中联油合资公司推进进程,完成巴西石油保税长租罐续签,扩大保税原油现货超市规模。此外,围绕原油到岸价格指数、原油库存指数,青岛港计划与金联创在会展经济等方面开展合资合作。
新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加速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演进,从用户习惯到企业发展逻辑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这是时代的大潮,而青岛港则正奋力站上浪潮之巅。
许多前沿技术的魔力,也许透过疫情这面镜子,可以看得更为清晰。
码头现场“空无一人”,生产作业“行云流水”……疫情期间的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实现集装箱接卸作业“零接触”,释放出“智慧港口”红利。
除了作业场景上的智能化,一个港口更深层次的“智慧”是装卸、通关、货代船代、物流运输等全链条的数字化。
以往每条挂靠码头的外贸船舶都需要经过口岸各有关单位的纸面审批后才能靠泊作业,疫情期间的一项创新改变了这一点。随着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针对107号、108号泊位临时靠泊外贸船舶申请线上电子会签获批,航运企业可以足不出户,半小时内完成船舶挂靠手续,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省了成本。
而这些只是青岛港按下数字化智能化快进键的一小部分。
最近两个月来,青岛港线上业务量呈爆发式增长。截至3月15日,用户通过“云港通”与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办理缴费等业务超过10275笔,占总体业务办理八成以上,同比上升288%,其中,两单(电子提货单与电子设备交接单)线上化比例为75%,网付比例为85%。“云港通”服务平台还新增进口危险品在线缴费业务等功能,并推出“云港通”微信服务公众号,更大程度满足客户线上办公需求,确保服务质量在疫情期间不降反增。
目前,青岛港正在创新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自动化、5G通信、港口大数据中心和技术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成为引领全球智慧绿色发展的标杆港口。
创新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对山东港口青岛港而言,这些新转变不仅贯穿疫情前后,更将烙印在未来发展的脉络之中。
在山东港口一体化平台下,一个集聚金融贸易航运要素,更加智慧绿色的青岛港正迈入发展快车道。(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周晓峰 通讯员 刘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