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未来,才能走向未来!这一次,山东看得很准。
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正在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未来。
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发改委所作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制定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1个月后的6月2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介绍了山东省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加氢站建设、氢能标准建立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多个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工作计划。
抢在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之前发布省级规划,表明山东勇做“探路者”的坚定决心。
山东是工业和能源大省,目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煤炭消费总量和环境容量的严峻挑战。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是山东“破局”的关键一招。
基础好、下手早的青岛和济南不出意料地成为“担纲者”——
在济南市,依托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加快推进集“氢能科技园”“氢能产业园”“氢能会展商务区”三位一体的“中国氢谷”建设;
在青岛市,依托山东能源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打造氢能创新研发高地,合理布局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全力打造“东方氢岛”。
对于青岛和济南,这是使命,也是机会。
01
群雄逐鹿,押宝“氢机遇”
历史上数次重大的工业革命根本上都是由能源革命引领的。
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也是实现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等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最佳选择。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进行,氢能制取、储运和燃料电池等技术日渐成熟,氢能战略成为未来全球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将氢能纳入能源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扶持力度,重点企业在氢能技术研发、关键材料制造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位置。氢能由示范应用逐步走向规模化推广,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在全球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有望达到18%。
去年11月28日,集合了全球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全球首创5G+自动化技术等6项顶尖“黑科技”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投产运营。
在我国,氢能技术开发利用已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先后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等顶层规划,为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从地方层面看,各省市积极性都很高,纷纷加快谋篇布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正在拟就、出台氢能的发展规划。如2018年广东、湖北、上海、山东、江苏等地纷纷发布相关政策支持本地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同时成立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联盟和产业基金,以企业发展和资本投入为纽带,开展了一定规模的示范应用。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把氢能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特别是东部、南部省市对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推进力度较大。比如,6月24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提出至2030年,氢能产业实现产值预计2000亿元以上。
赛跑道次很关键。想要在氢能发展这场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抢先布局,占据一个理想的道次很重要。
02
“短板”变“长板”的绝佳机会
如前文所述,能源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引擎,因此,“得新能源者得天下”。
作为工业和能源大省,山东目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煤炭消费总量和环境容量的严峻挑战。受煤炭、煤电压减产能和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2019年,山东主要传统能源产量普遍下降,但占比仍然过大,下降的空间很大。
发展新能源是山东破解当前发展困局、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那为什么选择氢能?是“盲目跟风”,还是现实考量?
除了氢能难以比拟的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发展氢能,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山东氢气来源广泛,氯碱、焦化等行业副产氢资源丰富,化石燃料制氢规模较大。据有关机构初步测算,全省年产氢气260万吨左右,居全国首位,大部分为工业副产氢,品质较好、价格低,具备大规模利用的成本优势。同时,山东省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一、风电装机规模全国第四、在运在建核电装机570万千瓦,具备新能源制氢的良好条件。
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中暴露出的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一直是山东的“短板”和“心头之痛”。而选择氢能,就是要将山东的“短板”变成“长板”。
山东发展氢能产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优势,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制备、系统集成及智能化控制、新一代高能效制储运氢与新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体系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而且已经具备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基本覆盖氢气制取、储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燃料电池汽车及配套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研究机构)达50余家。随着氢能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氢能和燃料电池在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发展氢能产业,山东想得很透。此次出台的《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提出,把发展氢能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大力加强技术研发,提升装备制造水平,贯通氢能产业链条,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打造山东氢能品牌,创建国家氢能及燃料电池示范区。
在发展阶段上,山东将围绕建设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示范区,实现“三步走”:从现在起至2022年,为全面起步阶段;2023年至2025年,为加速发展阶段;2026年至2030年,为塑造优势阶段。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建成集创新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商业运营于一体的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示范区。
03
“东方氢岛”的现实路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山东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有所倚重,发挥好济南和青岛双引擎作用,而不是平均用力。
规划对济青的定位可谓浓墨重彩——
在济南市,依托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加快推进集“氢能科技园”“氢能产业园”“氢能会展商务区”三位一体的“中国氢谷”建设,合理布局加氢站,形成科学高效加氢网络和氢能供应系统,打造氢能产业创新研发、装备制造、商务会展、商业应用基地;
在青岛市,依托山东能源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打造氢能创新研发高地,合理布局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氢能轨道车辆及船舶研发制造基地、氢能港口机械及物流应用基地、氢能热电联供及固定式、分布式电源研发应用基地,全力打造“东方氢岛”。
发展氢能产业,济青各有优势,而且都有“想法”。去年,9月23日,“世界氢城、活力青岛——2019年青岛氢能产业高峰论坛”举行。就在前一天,“2019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济南”刚刚落幕。论坛上,青岛提出全力建设“世界氢城”,济南提出打造全球领先的氢能源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应该说,青岛济南有实力担纲打造“东方氢岛”。以青岛为例,作为中国领先的制造业城市之一,工业门类齐全、结构完备,具备发展氢能产业的良好条件,工业副产氢规模很大,仅董家口化工产业园每年的工业副产氢就达7万多吨,可保障30-50万辆家用车1年的用氢需求。青岛港作为世界第六大港口,拥有全国最大的原油码头、国际一流的煤炭码头和液化天然气码头,可以为氢的生产、储运等提供强大支撑。
青岛有个氢能“智库”——青岛国际院士港,正充分发挥技术领先、成果领跑优势,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布局,加大氢能源汽车、智慧交通以及无人驾驶的应用推广,推动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汽车的规范化示范,实现千亿级产业链。
此外,青岛拥有氢能产业发展的丰富场景,商业化示范条件较好。去年11月28日,集合了全球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全球首创5G+自动化技术等6项顶尖“黑科技”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投产运营。据测算,氢燃料电池加锂电池组的动力模式使轨道吊每箱耗电下降约3.6%,使单机节省动力设备购置成本约20%。此前,以打造“中国氢港”为目标的青岛港已在全球港口中率先投入运营氢燃料集卡。
还有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就是新能源汽车。围绕“打造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这一目标,青岛新能源整车总产能已经达到50万辆,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去年12月20日,随着奇瑞新能源“加盟”,青岛新能源汽车形成了“五擎”驱动格局。青岛新能源汽车“合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认为,新能源与智能化,这是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氢动力正是新能源的方向。显然,青岛新能源汽车的良好产业基础和巨大成长空间,将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有基础,有愿景,有路径,此番又得到省上的倚重与赋能,青岛氢能产业必将迎来一轮新的发展风口。绿色能源点亮城市美好未来,青岛,“氢岛”,绿意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