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七年五月,上海,由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在这里诞生,开启了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新篇章。
也是在这一年,青岛开埠,用一座港口敲开了金融业的大门。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溯这段极其珍贵的城市发展史,方才后知后觉,原来青沪两城早就因“开放”而结缘,因“港口”而相知,因“金融”而相遇。
现代服务业如同一条纤细却坚韧的红线,牵起两座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
而当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重新建立,青岛正试图以现代服务业为钥匙,寻找青沪合作发展的契合点,重启青沪两城的百年情缘。
1
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新开放的沿海城市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严峻,5月,中央两次提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一场巨变之下主动求变的大战略,亦是一次转危为机、危中寻机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背景下,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国内,在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以更强的力量满足国内需求,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然而,相较于内陆城市来说,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建立,无疑对沿海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久以来,对沿海城市而言,对外开放如同与生俱来的“使命”,让它们成为“走出去”的中坚力量。而在国内外发展形势迎来巨变的当下,“开放”也有了属于新时代的新内涵——对内开放将与对外开放同等重要。
对内开放,意味着在城市需要在城市圈、群中担任新的角色,如同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面向世界、服务全国,青岛也应以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在胶东经济圈与山东高质量发展中,昂起龙头,架起桥梁。
这桥梁会是什么?
答案或许是现代服务业。
回顾山东省的发展轨迹,工业产业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工业大省”一时风光无二。然而当产业链、自然资源、环保压力袭来,工业大省想要突围,便把重点放在了新旧动能转换上。而新动能的来源,一方面是旧动能的改头换面,另一方面,则是新的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集中体现。
提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这一角度来说,青岛与现代服务业的相逢,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造就:山东需要新动能,双循环格局需要新开放,而上海,则可以为青岛提供成熟的经验。
2
十年创新,十年蜕变
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正式发布,以金融业、航运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不断创新服务业态,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10年后,青岛发起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攻势,《青岛市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作战方案》提出青岛将以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为目标,抢抓“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国际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新机遇,立足青岛自身优势,着力推动航运、贸易、金融多业态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做优航运、做大贸易、做强金融,以创新理念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中心,为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如今,上海已经崛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科创中心等“五大中心”。
可以说,上海以10年的奋进与探索,为新启航的青岛带去了现代服务业的春风。
而在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进程中,“五大中心”崛起的根基,不仅在于上海市连年攀升的服务业增长速度,更是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实施金融、航运、商贸、文化、社会、专业服务等六大服务业领域开放措施,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青岛,也应如此。
根据青岛市近年来的GDP数据。从2016年起,青岛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稳居山东省首位,占GDP比重居山东省第二位;2019年,青岛服务业实现“双突破”,增加值首次突破“七千亿”,达到7148.57亿元,增长8.0%;占GDP比重更是首次突破“60%”,达到60.9%,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青岛也在去年迎来了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落地。
拥有良好服务业发展基础的青岛,遇上以创新为使命的两大国家战略平台,依托上海的成功经验,现代服务业的崛起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面向新未来的青岛,正在努力缩短这一时间。
3
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
2020年3月26日,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的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7)报告发布。上海排名上升一位,位列全球第四;青岛连续8次进入全球百强榜,最好成绩为全球第29位。
从这一角度来说,即使在中美贸易摩擦、全球金融不稳定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上海与青岛等多个中国城市依然展现出了强劲的金融业发展力。
而步入2020,上海提出建设“五大中心”的新目标:上海将基本建成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能级高、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中心;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集聚各类重要金融机构,加快建设全球资管中心,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
这也为新启航的青岛带来了新的启发。
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例,央行行长易纲曾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发表演讲,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继续重点建设“五个中心”:金融资产的配置中心、人民币金融资产风险管理中心、金融开放中心、优质营商环境示范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其中,进一步加快金融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不断推出更多金融改革创新举措,既是未来上海将继续深入推动的“三大任务”,也可以成为青岛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新方向。
此外,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如同上海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原点,青岛也以国际邮轮母港区的重启,揭开了航运业发展的新篇章——三年后,一个兼具航运服务与消费体验功能,覆盖航运金融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全生态服务体系将在此形成。
当这一片区完成了从工业货运港到贸易港的转变,推动了新金融产业平台的崛起,建成了以邮轮经济为动能的国际邮轮港城,一个更具活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也将以此为基,焕发出更为强劲的新动能。
如今,回溯百年“航海史”,这似乎是青岛离梦想最近的时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曾在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作主旨演讲,他提到,看见未来才能走向未来。
对青岛来说,这未来或许是一座在世界舞台上更具活力的城市,也许是山东面向世界对外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又或者是一个更具创新力的国际航运金融贸易中心。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使命,描绘新愿景的青岛,于7月奔赴上海,当“五月的风”拂动新上海滩,一条走向未来的青岛路径,或许即将呈现。
作者 |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