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城市观察】答好垃圾分类这道"必答题" 青岛城管这样做

2020-08-05 05:40 作者:李倍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李倍)

“居民以前都是混放,现在知道垃圾该怎么分了,也知道分好后都该放进哪个桶里了,情况跟以前比有了很大变化。”金都花园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这样对记者说。

2019年12月11日,备受关注的《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发布,8个月来,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垃圾分类投放逐渐成为青岛市民的新生活习惯,而这个习惯养成的背后,是全市各部门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链条”发力、全过程提质、全社会参与和“闭环式”管理,是在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

垃圾分类回收是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必答题”,强调分类后的中间运输和末端处置,注重分类成效和市民的积极性,是一个政府和市民同向发力的过程。为此,市城市管理局组成专班、制定导则、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先进经验,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建设,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让垃圾分类新时尚蔚然成风。

在不断探索中摸清垃圾分类的“闭环式”管理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经济不断增长,填埋式垃圾处理方法已经不堪重负,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然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并不是简单的从一堆垃圾分成两堆、三堆,而是最终实现垃圾处理的“三化”,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早在2000年,青岛率先在山东省开展以废旧电池回收为主要内容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003年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指导下,与全国5个试点城市共同开展进一步探索。

这两次试点工作的突出意义就是摸索出了“末端处置决定前端分类方式”的原则,生活垃圾分类必须要有对应处理的设施,如果到最后仍是统一填埋,那么垃圾分类也就失去了意义。“垃圾分类有四个环节,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在这些年对试点经验的不断摸索中,我们知道四个环节缺一不可,这就需要我们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不断完善。”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副处长宋霁说,“2000年青岛只有垃圾填埋场,到2010年左右就有了堆肥厂,2012年左右建成青岛小涧西垃圾焚烧发电厂,2013年左右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2019年我市实现了市区原生垃圾零填埋,这在全国都是很先进的。”

结合处理设施建设,2011年市城市管理局在主城区进一步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并于2013年在全市推进餐厨垃圾强制分类试点的基础上,选定市南区作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区域,在全国较早尝试厨余垃圾单独分类工作;2017年,青岛市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46个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城市之一,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建立顶层法规 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

一项工作的推进实施,首先要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多年的分类工作中不断汲取经验,青岛对如何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有了初步“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办法》不仅明确了各区、各部门的“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还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执法范围。

根据《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市城市管理局采取精细化管理,先后制定《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目录(试行)》、《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20年第一版)》、《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配置标准(试行)》、《青岛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导则(试行)》、《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作业规范(试行)》等8项制度,明确生活垃圾“四大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并对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收集容器、分类收集和运输以及责任人制度等进行规范,标志着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正式从“扔进一个筐”迈入“细分四个桶”。

为了便于市民将垃圾分类“记得住”、“搞得懂”,市城市管理局把垃圾四分类“浓缩”成口诀。其中,可回收物为“玻、金、塑、纸、衣”;有害垃圾为“药、油、电、灯”;厨余垃圾为“能吃的和吃剩的”;其他垃圾为“分剩下的和分不清的”。

加强宣传引导 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百日进展

垃圾分类是一个政府和市民同向发力的过程,市民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垃圾分类工作所能取得的进展。对此,青岛市城市管理局比照深圳的蒲公英计划和宁波的垃圾分类学院,启动了垃圾分类“星火”计划,搭建起垃圾分类志愿宣讲骨干平台,以接地气的形式引导百姓从开始的“嫌麻烦”、“分不好”到“能分”、“会分”、“愿分”。

说到底,生活垃圾分类是要改变市民的生活习惯,并对市民的生活习惯提出要求,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投放角度来说,得先让市民知道怎么分。为此,市城市管理局印发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和投放指南,并推出垃圾分类查询app,对市民进行挨家挨户的入户宣传。同时要求小区内设置“三栏”标识,即公示栏、宣传栏、指示栏,从宣传和指导上先让市民心里“有个谱”。

“知道怎么分之后,就得有地方分,这就需要我们配置分类容器,也就是‘四个桶’。”宋霁说。对于分类容器的配置,市城市管理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小区进行“按需配置”。“居民小区一般产生比较多的是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相对较少,因此有害垃圾投放点一个小区内有一处即可,可回收物也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但要保证的是,小区和楼院内四分类投放功能必须健全。”

2020年4月,市城市管理局发布《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法治时代百日进展》,市区64个街道、602个社区、4538个居民小区以及1866个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实现分类设施全覆盖;配置垃圾分类运输线路727条;设置废旧衣物专用处理设施1座,处理能力15吨/日;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已运行,日处理能力500吨;有害垃圾实现工业危废与家庭源危废协同处置,总体处理能力可达164吨/日;厨余(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2座,就地处理设施9处,处理能力360吨/日,初步形成厨余垃圾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布局框架。对其他垃圾实行兜底处理,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约7800吨/日,焚烧处理能力8400吨/日,市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市城管局将服务做到位

垃圾分类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一件易事,从“新时尚”到“好习惯”离不开市城市管理局采取的“721工作法”,即7分服务,2分管理,1分处罚。“政府的宣传引导,市民的参与,再加上行政处罚,三条同步才能取得成效,但我们认为服务必须做在最前面,也必须做得最好。”宋霁说。

在2019年分类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市城市管理局将四分类投放桶点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四分类投放桶点成为四分类标准化投放桶点,其“标准”在于“四有”,即硬、挡、人、光。其中,硬是指地面有硬化,方便冲洗垃圾桶及其四周;挡是指桶点有挡雨设施,避免雨季桶内存有污水;人是指桶点配备人员指导,帮助市民更好对垃圾进行分类;光是指桶点要有光照条件,避免冬季因天黑过早而导致市民“摸黑”投放。而这些经验是市城市管理局在借鉴其他城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条件综合研判得来,服务工作可谓是细致到位。

此外,在收运线方面,市城市管理局也下大力气,将垃圾收运分成四大类,根据不同的类别补充车辆,对确定类别的车辆进行喷涂,便于监督,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收运车辆的线路。截止6月底,全市现有垃圾分类收运线路742条,其中厨余垃圾收运线路197条,有害垃圾运输线路20条;现有厨余垃圾处理设施13座(含就地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476吨;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6座,焚烧处理能力8700吨/日,青岛市在垃圾分类的全面实施、全面覆盖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探索高科技赋能垃圾分类 青岛城管让新时尚蔚然成风

“以前都是整袋拿下来,我们帮忙分,现在基本都知道垃圾分类这个事了,很多人都分好了再拿下来,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在采访垃圾分类指导员时,“情况比以前好很多”是最常听到的话语。

在市民的参与意识逐渐提高后,市城市管理局以撤桶并点和定时定点的方式来提高垃圾分类投放质量,并在垃圾投放高峰期安排指导员现场指导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我们的目标和预期,是希望将来不止采用人工手段,也能用高科技手段赋能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宋霁说,“我们看到,在万科多伦多小区的智能垃圾分类设施,已经开始探索高科技赋能青岛市垃圾分类的方向。”

在万科多伦多小区,四分类垃圾桶中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均为智能垃圾桶,市民只需要使用IC卡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投放相应的垃圾,投放结束后,底部感应秤会自动称重,并进行奖励反馈。而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的上方均安装了智能摄像头,会根据垃圾投放情况进行打分。

交运北洁垃圾分类部副部长陈栋表示,目前智能垃圾分类设施共服务于阜新路街道、镇江路街道、宁夏路街道、敦化路街道、海伦路街道、双山街道、辽源路街道、浮山新区街道、合肥路街道、河西街道等10个街道,共计25.4588万户居民。

加快设施补短板的同时,提高投放质量、桶点和环境质量,强化分类收运,提高分类处理能力,逐步杜绝“前端分类、后端混装混运”现象发生,市城市管理局坚持全链条推进、全过程提质、全社会参与、“闭环式”管理的工作思路,正积极推动青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规范提质。而答好垃圾分类这道必答题,还须各方加力,形成合力。市民在生活垃圾分类上如有疑问或投诉,可拨打青岛城管服务热线12319,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共同让垃圾分类新时尚蔚然成风。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