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科技盛会,也是合作平台
——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活动侧记
科技创新寓新机,人才聚集创新局。
8月14日,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这里盛大开幕。以“改革开放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合作发展”为主题,本届年会聚集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科研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等顶级“智库”,在青岛“论剑”创新巅峰。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年会搭建平台网络,链接全球资源,实现了聚焦地方经济,服务产业发展的愿景。
研讨+沟通,年会真“热闹”
中国科协年会聚集了国内外的“最强大脑”。翻开会议手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星光熠熠”。原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首席科技专家、原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汪正胜在新能源汽车研究领域称得上“泰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更是代表着海洋科研领域的一面旗帜……
这些专家的智慧通过一个个活动得到释放。年会除了开幕式、闭幕式,还设置了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海洋强国建设、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科技人才助力创新发展5大系列共计30余项活动。
顶级专家齐聚一堂,也让会场“一席难求”。“你快点过来,会场里人太多了,我好不容易给你‘抢’到了一个座位。”在年会的一场论坛上,参会者王先生小声又焦急地给同事发语音催促。他的焦急是有原因的,论坛上,别说是迟到,来得不够早都可能没有座位。韩女士提前20分钟到达会场的时候,会场已经“座无虚席”,她只好找主办方借了把椅子在角落里坐了下来。
这样的“盛况”并不是个例。从8月10日以来,围绕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论坛在青岛次第上演。不管多大的场地都“满满当当”,“加椅子”自行找地方落座屡见不鲜。
听完专家观点,还想深入交流。所以,嘉宾演讲完往往会被听众“围住”。“我们邀请您去我们的企业调研,给我们提提宝贵意见!”“我加您个微信,以后多向您请教!”这样的“热情”真切地映射出年会为青岛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带来的智慧助力。
专家们并不高高在上,他们对听众的热情给予积极回应。正如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飞跃所说:“借助这个平台,我们也有机会深入园区和企业,摸清产业一线的最新需求和动态,为科研成果找到更多出口。”
对于企业来说,这更是一次开阔视野,“借脑”发展的好机遇。作为开幕式上唯一参与高端对话的青岛企业代表,海尔集团首席技术官刘建国对年会的评价是“科技创新领域顶级规格的盛会”。与会院士专家视野宽、格局大,让刘建国收获颇丰,他殷切地期望青岛能举办更多这样的大会,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创新能量。
分享+合作,年会很“高效”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虽然年会还在进行中,但青岛已经收获了不少成果。
开幕式上,以李静海、郭华东、王辰为代表的院士专家们围绕大数据等行业进行了高屋建瓴的主旨分享。讲的人专业,听的人用心。旷视科技总裁付英波听完主旨演讲激动地说,这次大会对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创新发展的机遇。“专家分享带来了很多启发,我们的研究成果转化有了更明朗的前景,通过AI赋能百业找到了更多实现路径。”
大会也为企业展示创新活力、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合作带来了机遇。对此,刘建国深有感触。他与一同参加高端对话环节的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一见如故”,两人在一顿午饭的时间里深入探讨了海尔与百度在智慧家庭、智能家居、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深入合作的可能。
此外,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创汇平台等也成为海尔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合作者的“王牌”之一。“不少企业听完我的分享以后主动联系我,想要和海尔进行深入合作。”刘建国说,“有家来自北京的企业专注于服务机器人的研发,有可能在智慧家庭领域和我们碰撞出火花。”
台上分享,台下研讨,年会成为有识之士深耕创新领域的契机,为业界翘楚合作共赢搭建了桥梁。
线上+线下,年会更“智能”
年会主会场设在青岛,辐射的却是整个山东乃至全国。怎么实现?全面创新组织模式、充分运用网络化和新媒体技术,从以往以“线下”活动为主调整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从以往集中多场活动调整为分散地域、扩充时域、多维延展方式。
开幕式上,山东其他地市通过设线上分会场的方式全程在线收看,16地市的线上画面实时投射在同一面大屏幕上,彰显了山东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决心;海洋主题科普活动、社会化科技馆体系建设等把科普场所“搬”到线上,打破了时空界限,用网络把世界各地的观众“牵引”到了一起;从以往的实地空间扩展到实地、虚拟双空间,观众还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端实时全景查看年会活动、回顾精彩瞬间,一届“闭幕不落幕”的年会已然成为现实。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年会的举办必须为疫情防控筹谋。重视防疫工作但没有防疫压力,这也得益于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与想象中的手动喷酒精、人工测体温的方式不同,年会现场,红外测温仪在与会人员无停留、无感知的“瞬间”就可以测定体温;而中智泓熵的智能消杀机器人更是在会场中“悄无声息”地来回移动,“守护”着现场的洁净和安全。年会上这些蓬勃发展的科技成果彰显着科技创新的实力,为“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信心。
云聚天下才,海纳全球智。年会是聚焦人才、服务发展、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舞台,也是加强交流、促进互信、增进理解、推动合作、实现共赢的平台。以博大的胸襟编织多彩的科技梦,年会让全球顶级创新资源在青岛交流、交融、交汇,让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明天更加令人期待!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耿婷婷)
如何让科技更好“赋能”
四位重量级嘉宾展开深入对话交流
科技如何赋能产业?“科创中国”平台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如何更加高效促进科研和产业深度融合?8月14日,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所长吴健、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和海尔集团首席技术官刘建国在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的高端对话环节进行了深入交流。
“汽车正成为四个轮子上的超级计算机”
吴健
围绕科技赋能产业,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吴健表示,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属于“国家队”,要以建设科技强国为己任。同时,也要发挥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的作用,推动前沿科技融入地方企业、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电波所在全国各地有10多个城市科研观测机构的有利条件,跟各地政府联合推动科技创新。据介绍,电波所正在跟青岛市共同建设大数据研发中心。
“人工智能越来越重要,将成为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非常核心的驱动力量,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王海峰分享了百度在科技赋能产业方面所做的工作。他表示,人工智能已具备很强的通用性,比如百度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百度智能云支撑各行各业的智能升级。百度自主开发的平台,既支持百度内部的大量业务,也支撑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了一批独角兽企业的发展,从事智能汽车芯片研发的地平线就是其中之一。余凯说,汽车正在成为四个轮子上的超级计算机。智能汽车芯片和操作系统有巨大的产业机会。“国内、国际在这个领域基本同时起步,中国企业大有可为。首先,中国汽车市场接近美国的两倍,市场潜力巨大;其次,中国经过了长时间的改革开放,资金储备、人才储备、创新意识都已达到了新高度。”
刘建国
刘建国则分享了海尔作为一家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海尔有三个方面的经验可供借鉴,一是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有商业逻辑,转型毕竟是为商业服务、为用户服务;二是要围绕用户转型,做商业模式的变革;三是要有顶层设计,很多时候数字化不是信息化,有时是对原来模式的重构甚至是颠覆。”刘建国说。
“企业应做产业转型的推动者”
青岛是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之一。“科创中国”平台将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吴健表示,中国电科集团作为电子信息科技领域领军央企,掌握更多包括设备、人才、成果在内的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地方经济,资源共享是第一阶段。更重要的是把地方企业作为市场来对待,在提供技术的同时,跟地方企业共同解决一些问题,真正融入企业的生产制造,帮助企业一起去做数字化。同时,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发展的重点,所以“科创中国”平台要服务于各地的政府、企业,需要有“一城一策”的思路。
王海峰
科技最重要的就是应用场景。王海峰介绍说,人工智能推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过程,需要政府的指导引导、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科技成果工程化落地等各方的参与。“科创中国”平台在助力人工智能技术更快地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同时,也把这些产品和服务应用于社会各方。目前,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工业、农业、医疗、教育、金融等各个行业,希望“科创中国”平台未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余凯
余凯则从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广泛参与高校人才的定向培养、推动汽车产业从制造型转化成科技创新型企业三个层次,介绍了公司发展对“科创中国”平台的一点启示。余凯表示,地平线与合作方并不是简单的供应商关系,在产品定义阶段其实就开始跟对方一起探讨智能汽车未来需要怎样的芯片,需要怎样的软件架构,同时为他们培养人才。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讲,公司扮演着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跟推动者的角色,去促进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
刘建国对余凯的讲话表示赞同。他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加速器。海尔发展多年,深切感受到跟学界、研究界的合作不应只是具体项目的合作。海尔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有海量的数据。学界有领先的基础研究,有大量的科学家,但是很多时候没有应用场景,或者没有海量的数据,导致很多想法不能落地。希望“科创中国”平台能把应用场景、技术或者平台赋能给更多的企业。创新没有框架,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制定人才政策,鼓励年轻人来青工作、生活和创业。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勋祥 王世锋)
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交通创新发展论坛专家观点
交通要素是重塑城市和产业格局的枢纽
8月13日,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交通创新发展论坛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来自国内外交通运输行业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浮山湾畔亮起“年会元素”灯光秀,折射出热烈的年会氛围。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以深圳为例,讲述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城市空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居民需求整体协同的作用。他认为,交通要素是重塑城市和产业格局的枢纽。“我们建轨道交通不是要让大家都坐轨道交通,而是把城市空间的布局重塑,然后建成综合体,把这些人集中在枢纽附近,从而少占用土地,让生态更优美。”
国际上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e航海”,在这个浪潮中,如何打造青岛智能航海保障示范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教授级高工王玉林认为应该尽快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智能航保体系,特别是把“新基建”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智能航标的建设、数字航道的实施构建、深远海智能测绘设备研发、现代数字通讯设备的改造,特别是星级导航定位系统构建,打造岸基综合保障服务平台,提供航保服务产品,提升智能航保应急保障能力。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彦林聚焦国家物流枢纽的创新发展。如何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形成多式联运与国家物流枢纽的高效协同和融合?李彦林认为,首先要大力加快大型联运枢纽建设。第二,要破解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除了联运网络一体化建设,还要加快推进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李彦林提出,在加快整个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技术装备升级改造的同时,还要重视“软连接”,作业规范、单证、责任划分要协调统一。
(青报全媒体记者 赵黎)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专家观点
机器人应用具有很强的场景依赖
当提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时,我们为什么不会把它们称为机器人?在8月13日举行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上,澳门科技大学教授、澳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理事长韩子天认为,行为是机器人和智能设备的一大区别。机器人具有比较完整的行为,可以四肢行走,有表情,有姿态,可以执行一些任务,从而完成或兑现一些服务。
AI赋能,场景式服务满足用户需求,正是海尔智家当下的重点课题。海尔集团首席技术官刘建国在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满足用户的需求非常重要。海尔智家将用户特定情况下的需求不断地场景化,提供定制化的全场景解决方案,用场景化服务覆盖用户的衣食住娱等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实现“用场景替代产品”。
同时,不少专家指出,在高危险、高繁重、高重复、高精度的领域,机器人更显现出刚性需求。人工智能自动化从生产延伸到社会,在先进制造医疗健康、交通物流、智能农业、检修维护、家政服务等行业,都创造了众多需求途径;少人化、无人化的制造工厂,老年人社会服务的护理,私人定制助理服务和陪护等领域,都使得智能机器人有着具体的应用场景。
德国汉堡大学院士张建伟认为,为了应对未来机器人应用需求的巨大挑战,中德科学家应该互相学习,相互补充,以便在科研指标的评价多样性、科学研究的小而美、兴趣驱动的科研、多个科学家参与项目立项以及重视科学伦理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