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深圳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大会的规格之高、关注度之高、影响力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因为这不仅仅是深圳一个城市的生日,更是一个大国、一个民族对曾经走过的艰辛道路的深情回望,和对前路的自信展望。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从曾经的“小渔村”,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样板”,深圳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用如此隆重的礼遇来为深圳庆生,就是为了不忘初心再出发,踏上“二次开放”新征程,再创新的“深圳奇迹”。这是一个城市的再出发,更是一个大国的再宣示、再启程: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大海是相连的,南海边的浪潮很快会在黄海畔掀起浪花。青岛与深圳同为沿海开放城市,同为计划单列市,在国家战略中,“南深圳、北青岛”频频同框,深圳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任,青岛则肩负起“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任务。
青岛主动对标“学霸”,把“学深圳、赶深圳”作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推动城市向更高处攀登的阶梯,已经接连派出4批600多名干部到深圳体悟实训,这也让两个城市心靠得越来越近,手握得越来越紧。深圳的“一举一动”青岛体悟实训干部都在密切关注。这次,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临时党支部组织全体实训干部集中收看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见证深圳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内心的激情再一次被点燃。
国家战略叠加的青岛,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的最前沿,如何站得稳,走得远?从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特别是这次大会所勾勒的“明天”中,可以找到答案。
1、“闯”的魄力再大些
奇迹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深圳等经济特区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最终成功“杀出一条血路来”。靠的是什么?
“深圳的经验就是敢闯!”1984年、1992年小平同志两次视察深圳,留下这句穿透历史的精辟评语。
当年的蛇口开山炮声犹然在耳。深圳经济特区勇蹚“深水区”,敢闯“无人区”,啃下“硬骨头”,“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始终站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从南海之滨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成长为经济总量位列亚洲前五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在改革开放春潮中不断书写着沧海桑田的时代新篇章,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奇迹,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迸发。
开放是青岛的最大优势,是青岛的底色和城市基因。青岛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外开放史。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同样凭借一股子“闯”劲,勇做开放试验田、先行区,始终走在我国对外开放前排。
但也要看到,近年来,随着南方城市的崛起,青岛开放的脚步相对滞后,与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相比,青岛开放的力度、广度、深度都存在差距,有客观的因素,更有主观努力不够的原因:
青岛的“闯”劲还不够,胆子还不够大,步子还太小,尤其是在用好发展机遇、释放开放“动能”方面,存在不小差距。
在日前举行的2020年青岛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班举行的扩大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专题“三述”成果汇报会暨市委常委会“三述”会议上,青岛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李刚曾直言青岛对外开放的四个不足:一是从平台打造看,政策开放力度不大;二是从市场改革看,要素开放形式不活;三是从区域协调看,一体开放不足;四是从生态塑造看,场景开放进程不快。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
这正是站在开放发展新风口、肩负国之重任的青岛,应该有的精神面貌,要敢打“开山炮”,敢于“杀出一条血路来”!
2、“创”的劲头再足些
敢“闯”,不是不讲究方法的莽闯蛮干!方向错了,越努力,离目标越远。
40年间,深圳不是没有走过弯路,但能够顺利抵达,凭借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魄力,更是依靠改革与创新。40年来,深圳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总结概括了深圳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多次指出,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制造业规模再大,没有科技引领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
这些年来,青岛走着走着就掉到后面去了,在全国城市竞争中的位置感越来越弱,究其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的风口。与深圳相比,青岛的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很大——
2018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0.7%,战略性新兴产业仅占28.7%,远低于深圳高技术制造业65%的占比。再来看新经济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这个指标,2018年,青岛为3112家,但同期的深圳为1.44万家,是青岛的4.6倍,仅当年就新增了5407家。
去年以来,青岛奋起直追,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牢牢抓住创新创业生态营造这个关键,将创新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科技人才支撑、资本助力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端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服务提升5场攻坚战,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加快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
战果十分明显。至2019年底,青岛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497家,增长38%;高企总数达3829家,增长23%;实施高企上市培育计划,新增上市高企4家,总数24家……
今年上半年,中国科协发布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名单,全国共有22个城市和园区入选,青岛名列其中。这是一块含金量很足的金字招牌,也是对青岛科技创新能力的极大肯定。
青岛创新能力正在不断增强,应当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
最为核心的是要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这样一来就可以汇聚各方创新创业资源“搞活”青岛这座城,把青岛打造成为助力企业茁壮成长的“热带雨林”。
3、“干”的作风再实些
不去做,再好的想法也只能停留在头脑中。“深圳奇迹”背后就是实干兴邦的时代强音。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青岛的今天,同样是一代代青岛人民用勤劳与汗水浇灌出来的。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
当前,青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要求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发挥龙头作用,特别要求青岛发挥港口门户城市的作用,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
突如其来的疫情漫卷全球,让这场变局变上加变,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球加快重构。面对这样的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这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青岛既是内外循环的“双节点”城市,又是国内东西、南北大循环的“双节点”城市。
大势已起,氛围已成。城市发展要更上层楼,干实就成为当务之急。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同其他城市一样,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近期突发的新冠疫情对青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夺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最需要的,就是进一步拿出切实的行动力,奔着问题去、冲着标准赶,埋头苦干、创新实干、马上就干,全力干实!
作者|观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