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原创】
文/李丽涛 图、视频/宁冠宇
“等疫情结束,我一定要回黄冈,回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去看看我们一起奋战过的地方。”时隔多月,回想起当初援助黄冈时的一幕幕场景,孙文欣依旧感慨万千。
“我参与过非典、甲流、禽流感的救治工作,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去一线,我随时待命!”这是孙文欣在新冠疫情爆发时向医院递交的援鄂申请书。大年初一出发前往湖北,2天后正式入驻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30个小时内在尚未完工的医疗中心搭建起隔离病区,孙文欣在抗疫一线与病毒奋力抗争,用心照料着病区的每一位患者。身处抗疫一线,护理病人用心更用爱,拍背、吸痰、喂水、喂饭……为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她还自学起当地方言,给他们进行情绪疏导,被病区患者称赞为“最暖援鄂护士”。
连夜开荒 30个小时打造隔离病区
除夕夜刚接到援鄂通知,1月25日,大年初一,孙文欣便随山东省首批援鄂抗疫医疗队飞赴黄冈。“27日晚上7点,我们进驻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孙文欣还清楚地记得“上战场”的准确时间。
当时黄冈是除武汉外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未知的病毒、危急的病人,来之前想象过可能遇到的所有情况,可看到眼前尚未完工的“建筑工地”时,孙文欣才明白医疗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开荒”。原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原定于5月份正式启用,但由于疫情的突然到来,被提前征用为传染病院区。
为了尽快收治病人,舟车劳顿后还来不及修整,孙文欣就与队员们连夜开工了。堆满了黄土的地面根本无法迈步,那就铺上几块木板,盖上红毯,开辟出一条小路,每天“走红地毯上班”。医疗中心内空空如也,传染病区域的划分和必要设施都没到位,就连最基本的标示贴、警戒线也没有。大家就地取材,用装修材料,自己动手把白色的帆布线用红笔染成警戒线,完成了一系列的手工制作。
不仅忙着病区的建设,作为医疗队护理组长的孙文欣还要安排组织架构、合理排班,让来自全省不同医院的队员们能更好地相互配合。累了、困了就挤在铁架床上裹着棉被打个盹,在大家的努力下,经过30多个小时的奋战,两个病区,100张床位,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隔离区终于初具规模。
为病患学方言 隔离病毒不能隔离爱
“1月29日零点正式开始收治病人,第一天东病区就收治了29位患者,其中重症6位,不到两天,东西两个病区100张床位就满了。”来不及多想,孙文欣就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救治工作之中。“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需要考虑的也很多,根本顾不上累。”回忆起刚接手救治工作的头几天,孙文欣满脑子只想着如何更好地减轻患者痛苦,经常在医院待到凌晨三四点也浑然不觉。
出于对病情的恐惧,一些患者出现了焦虑的心态,有着多年护理经验的孙文欣敏锐察觉到了患者心理上的不适。除了日常的治疗,护理组也开始将更多精力放到病患的心理疏导上来。“隔离的是病毒不是患者,我们希望能在更多方面给予他们安慰,让他们知道,我们医护人员是和他们紧紧站在一起的。”
为了拉近与病人的关系,孙文欣在病房里经常向他们“讨教”黄冈方言,加上自己准备的方言常用语手册,这位土生土长的青岛嫚愣是学会了不少黄冈话。有了语言技能的加持,孙文欣与病患的沟通也更加顺畅了,时不时来几句蹩脚的方言,也让病房里多了一丝轻松的氛围。
病区里,孙文欣与并肩对抗病毒的患者也变得越来越有默契,曾有位患者对孙文欣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出院了还不算好,只有看到你们这些医护人员都平平安安回家,我们才是真的好。”
“只要有需要,我随时都在。”
3月18日,随着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最后3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黄冈确诊病例全部清零,经历了与病毒生死竞速的70多个日日夜夜,孙文欣随医疗队踏上了归程。回想起黄冈市民们沿街一直排队送行至高速路口的场面,孙文欣再次红了眼眶:“黄冈很美,真的很美,离开时我看到路边的花都开了,希望下次花开之时再回黄冈会会那些老朋友。”
如今,孙文欣已经回归岗位许久,但援鄂期间的先进事迹依然被口口相传,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山东省最美护士”、“山东好人”、“青岛好护士”……面对这些荣誉,孙文欣显得有些害羞,她反复强调这都是自己应尽的职责,对于自己的职业,孙文欣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在这场战役中,护理工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更加让我觉得这份工作的神圣与光荣。”
不论是当时的呼吸科护士长,还是如今的护理部副主任,心系临床一线的孙文欣依然关注着疫情的最新动态。在她看来,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需要,她随时都会站出来。前段时间青岛出现疫情后,市立医院第一时间派出了核酸检测医疗队,看着年轻的孩子们前往一线,孙文欣在为后辈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不免为他们担心,临行前反复叮嘱着他们各类注意事项。如今的孙文欣依然在岗位上配合着各项防疫工作,静静期待着疫情结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