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千亿级“高铁”产业链
“青岛造”高铁动车累计占全国运营动车组约60%,地铁车辆约占全国的25%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自主研制“复兴号”高速动车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数读中车四方
制造
高铁动车组以每四天三列的速度出品
城轨地铁列车驶向国内外100多条线路,产品出口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
研发
“复兴号”从2013年启动研发,到2017年批量生产投入运营,中车四方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
人才
中车四方科技人才规模达2135人,占员工比例的20%,建起由集团级科学家、首席技术专家、资深技术专家、技术专家和公司级技术专家五个层级300多人组成的核心技术人才队伍
“十三五”期间,企业承担和参与国家、省市等各类技术项目140余项,8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级科技奖励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运营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从高速动车组到高速磁浮列车,距离时速600公里的“贴地飞行”仅“一步之遥”……“十三五”期间,“中国速度”令世界发出赞叹,轨道交通装备以风驰电掣的速度与时间赛跑,奏响激越高昂的自主创新时代强音。
青岛,正是“中国速度”启航之地。截至目前,“青岛造”高铁动车累计占全国运营动车组约60%,地铁车辆约占全国的25%。“十三五”期间,由“复兴号”领航,这里用创新的实力为中国高铁发展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一个千亿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也在胶州湾畔强势崛起。如今,青岛正向着“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创新高地”的梦想坚定迈进。
不断刷新“中国速度”
走进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交车线,一列列崭新的高速动车组如同巨龙般整齐排列,蓄势待发。在这里,高铁动车组以每四天三列的速度出品,跑出了中国高铁的多个第一;从这里,城轨地铁列车驶向国内外100多条线路,产品出口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叫响了“中国制造”;到今天,从这里驶出了1500多列(标准列)高速动车组,是我国在线运营高速动车组数量最多的企业。
中车四方走过的足迹证明:创新是打开高铁大门的“金钥匙”。而这条创新之路上最亮眼的明星当属“复兴号”。从2013年启动研发,到2017年批量生产投入运营,中车四方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用创新攻关打造出“复兴号”这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我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十三五”期间,中车四方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新产品新技术亮点纷呈。研制的时速350公里、时速250公里、17辆编组超长版等系列“复兴号”动车组相继问世,助力高铁领先领跑;承担研制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发取得重要突破;首辆碳纤维结构的下一代地铁列车发布,引领地铁技术发展方向;成功研制国内首列短编组城际动车组、市域D型动车组、全自动市域动车组等系列产品,实现城际市域动车组技术持续引领;研制的全球首款商用氢能源有轨电车投入运营,开启我国现代有轨电车“氢时代”。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中车四方汇聚了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研发队伍,打造出高铁行业的“人才硅谷”。目前,企业科技人才规模达2135人,占员工比例的20%,形成了包括集团级科学家、首席技术专家、资深技术专家、技术专家和公司级技术专家五个层级300多人的核心技术人才队伍,搭建起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直通道”,集团级科学家与公司副总裁级同等待遇,为企业创新提供强劲“引擎”。“十三五”期间,企业承担和参与国家、省市等各类技术项目140余项,8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级科技奖励。科技创新积蓄的强劲内生动力,正有效支撑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新一代的“青岛金花”
2020年是中车四方建厂120周年。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最新落成的“百廿广场”上,三段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使用的铁路轨道,见证了青岛与轨道交通装备的黄金岁月。
如今,在青岛仅“中车系”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就有三家,分别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中车四方有限公司和中车四方所。2016年9月,科技部、国资委联合正式批复中车集团与青岛市共建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这一我国面向“十三五”建设的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服务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光荣使命,肩负着为我国布局建设其他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探索模式、积累经验、打造样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责任。
轨道交通装备是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一颗明珠,是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之一,对地方经济和产业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室主任郭文龙曾表示,拥有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智造之力的青岛,有能力提前布局高速磁浮平台,形成新的市场增长点。
2020年8月26日,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名单正式公布。时隔30年,青岛再以“青岛金花”之名面向企业开展遴选。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中车四方所金榜题名。要知道,30年前的“五朵金花”叫响了彼时的青岛“品牌之都”,当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站上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风口”时,以高速列车创新技术牵引的轨道交通装备是否能让青岛再一次站上“品牌之巅”,令人翘首以盼。
头雁领航牵引五千亿产业集群
当人们惊叹全国60%的高速动车从青岛驶出时,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的增量远不止于此。在互联网、云计算的加持下,这里已经实现新的蜕变、新的发展。
以一组“复兴号”标准动车为例,拉动7个行业,涉及生产省份20多个、供应商1000家,拉动经济效应为1:3。“十三五”期间,随着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放大,行业发展迎来黄金期。
此时的青岛,以更宏阔的视野,开始有意识有规划地增强自己的发展“生命力”。2018年11月17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成立,到2019年10月,开启作为试点功能区的体制机制改革,再到如今,改革期满一年,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改革已显现成色。
一年来,示范区快速“瘦身强体”。逐渐树立起“企业化政府”的理念,淡化“身份”意识和行政管理思维。其中,创新实践“管委会+公司”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管委会+N”模式,形成“管委会+”的集团军作用。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平台公司,头部企业、研发机构、中介组织等都将被调动起来,推动运营公司高度市场化。
接下来,示范区沿着纵向、横向两个方向“双招双引”,拉长产业链条,打造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纵向拉长产业链条,即以一辆动车整车为蓝本,分解零部件组成,以这些组成逐一进行精准招商,实现补链延链强链。经深入分析发现,示范区内3家主机厂共有轨道交通配套企业1648家,配套额千万元以上企业294家,其中市内138家,市外156家。示范区重点梳理出了139家市外优质配套企业,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目前已引进高铁排障器项目、捷森电气智能控制项目等过亿元重点轨道交通配套项目16个,进一步实现了补链延链强链。
横向拓宽产业宽度,打造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一方面,结合产业优势,谋划关联产业集群式发展。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未来10年,我国轨道交通市场发展前景依旧广阔。但从青岛看,轨道交通产业面临着偏重于车辆装备及检修维保、产业集群结构相对单一、生产性服务业培养不足的问题。对此,示范区确定了拓展轨道交通产业相关技术的衍生、融合、创新以及培育发展轨道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思路。另一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编制了《青岛市轨道交通5000亿产业集群攻坚方案》,明确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方向;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引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航材国创(青岛)高铁材料研究院等多个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重点项目、企业和科研院所。示范区近半数规上企业在建或已经建成企业信息化系统,国恩科技、海泰科模具等12家企业入选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个五”项目;中车四方股份搭建“制造+协同+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面向产业链的智能研发、制造、运营服务。
示范区从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迁建棘洪滩起步,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唯一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示范区内有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有限、四方庞巴迪等龙头企业和20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2019年,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7.6%,规上工业增加值158亿元,示范区入选了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铁路机车)、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
在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今年1—8月份,示范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6.96%,新签约引进重点项目同比增长66.7%,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9.3%,实际到账内资同比增长62%,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7%。
站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新赛道上,青岛轨道交通产业以头雁领航,围绕中车配套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拓展关联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耦合互动,正朝着“未来10年实现5000亿级产业集群”的更高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