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瞄准全球资源 市北聚势布局

2020-12-17 06:53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市北区岸线资源丰富。崔冬妮 摄

■跨境贸易创新中心效果图。

■百洋医药生产线。该企业与世界药企合作形成原研进口品牌矩阵。

■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整体规划图。

■RCEP推动市北产业聚势而强。北讯 摄

■位于滨海产业创新走廊上的绿地海外滩项目效果图。海新区管委会供图

■市北区依托山东省港口集团优势推进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资料图片

11月15日,中日韩澳新和东盟十国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开了青岛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大门。作为主城核心区,市北区如何顺势而为,聚势而强?又如何下好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这个“先手棋”?

厚积薄发 融入全球经济格局

在国家大发展的时代洪流里,青岛市是在大循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双节点”价值的城市,理应先行一步落实国家战略,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可以说,市北区牢牢抓住了RCEP这个巨大的历史机遇。市北区把RCEP、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赋能的机遇融入到城区新的‘1+6+N’发展格局中,依据现有资源与产业定位,深度挖潜‘六个千亩’产业集聚区发展空间,布局新航运、新贸易、新金融、人工智能、大健康、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重点产业。”市北区产业发展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规划总面积为32平方公里的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将与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互为犄角,在区位上形成“品”字结构,从而推动青岛全域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根据规划,基地范围为北至舞阳路,东至重庆南路—四流南路—胶济铁路—延安三路,南至市北区南边界,西至胶州湾,规划建设“一核、两廊、五片区”布局:“一核”为邮轮母港核心区,“两廊”为滨海产业创新走廊、滨河(李村河—张村河)创新发展走廊,“五片区”包括历史文化记忆示范片区、人工智能千亩产业集聚区、大健康千亩产业集聚区、跨国企业总部千亩产业集聚区和高端新材料千亩产业集聚区。在核心区内,将规划“五中心一所一平台”,即中国(青岛)RCEP国际博览中心、跨境贸易创新中心、国际健康管理中心、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国际航运金融中心、青岛航运交易所和大宗贸易数字化科技平台。

顺势而为 迎接机遇直面挑战

据业内专家介绍,未来10年内,RCEP组织15国90%以上的税目产品将循序渐进地施行“零关税”,商品价格将大幅下降,消费者购买商品更加便宜,进出口贸易商的经营成本将降低,对于生产商而言,海外销量也会大幅增长。

没有了关税这堵墙,企业竞争将更公平。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买卖”会更好做吗?“以前,我们的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未来企业可以进入更大的国际市场,可以和东盟、日韩发生关联,发展格局、产品、全球化能力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市北区产业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RCEP改变了区域内自贸协定碎片化的现状,实现了15个国家原产成分的区域积累,企业不需在原产地符合性和供应链之间进行抉择,便于企业多元化选择原料。

由此可见,RCEP的签署将促使国内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洗牌和调整。但对于一些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中高端人才密集型行业而言,将有可能获得一次大的发展机会。

“这就倒逼企业顺势而行,不能单纯地把RCEP的签订看成是所有行业的机会。RCEP将迫使一些传统的制造业转型或出局,同时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市北区产业发展专班相关负责人直言。

迎难而上——市北面对RCEP只有这一个答案。市北区城区战略专家表示:“在RCEP框架下的经贸往来,将重构区域内供应链和价值链。市北区企业必须对人员、技术、资本、市场进行优化配置,优化生产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以及国内有需求的资源性商品进口,从而优化进出口结构。”

据统计,今年1-8月,市北区外贸进出口增长13.4%,对东盟十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贸易额占比达到26.5%,经贸合作往来密切。2019年,市北区货物进出口总额约24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6.9%。可以预见,一旦RCEP市场打开,市北区外贸航线将开辟“黄金战场”。

谋篇布局 高站位重塑历史定位

面对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具备航运、贸易、金融多业态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条件的市北区,将把生产资源集中在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上,巩固其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为发展“双循环”经济保驾护航。

可以说,市北区将从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大格局出发,放眼全国、全球的发展大势,重塑区域全球化气质与高站位话语体系。未来,市北区将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全球意识的主城核心区为定位,谋篇布局,倾力而为。

“我们要练好‘内功’,深挖原有的资源,依托原有的存量和龙头企业,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权,如百洋、中车、青啤、山港集团等龙头企业都是市北的现有优势。在抢夺机遇的关键节点上,我们不能另辟赛道,而要从自身擅长的地方深耕细作,打开发展新局面。”市北区相关产业专家说。

为此,市北区邀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编制了全区发展产业规划,精选出新航运、新贸易、新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特色产业5大赛场和船舶管理、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等17条赛道,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发展聚势而强、全面突破,预计到2022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完善、效益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

全球化已然来临,发展大势正在眼前。伴随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的建设大幕拉开,市北区未来必将以先开区为“起锚地”,提升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助力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记者 孙圣南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