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他们用爱描绘城市底色!2月份青岛"文明市民"名单公布

2021-03-01 19:37 作者:孙志文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3月1日讯(记者 孙志文 通讯员 邱建军)日前,青岛市文明办公布了2021年2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共有10人当选。他们当中,有长期帮扶孤儿,用爱帮助身边人的宋金山;有寒冷冬天下水救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周新朋;有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社区工作者柴沛沛;有临危受命,紧急出征,疫情期间跨越20个省市,行驶3万公里,执行运输接驳任务的王其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描绘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根据评选结果,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野潴村村民宋金山获助人为乐“文明市民”;即墨区尚德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张玉山,平度市大泽山镇韭园村村民周新朋获见义勇为“文明市民”;市南区江苏路街道龙江路社区工作者柴沛沛,市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员金仲,市邮政局城阳分局红岛支局投递员盛瑞亮,平度市田庄镇张舍中学教师王吉忠,城运控股交运集团黄岛分公司驾驶员王其山,即墨区蓝村街道中心小学教师杨升燕获敬业奉献“文明市民”;胶州市胶莱街道耿家庄村民耿永华获孝老爱亲“文明市民”。

【助人为乐】宋金山

人物简介:

宋金山,男,1974年11月出生,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野潴村村民。

主要事迹:

在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野潴村,住着一户男主人名叫宋金山的农家人,他的家庭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凡普通,但这个家庭背后的故事,却印证了周围村民们口中的“这家人不一般”。

亲情穿越血缘,让爱盛满他的家。宋金山家是一个幸福和睦的5口之家,他和老伴,大儿子宋洋,女儿宋美玲,小儿子代焕兵。为什么他的小儿子不姓宋呢?

2006年,宋金山偶然得知,六汪镇下庵村有个名叫代焕兵的孤儿,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还身在病中。了解到情况后,他第一时间决定自掏腰包为孩子治疗直至痊愈,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为其捐款捐物。当他拎着大包小包第一次到孩子家里看望,眼前这个瘦弱的孩子和他凌乱不堪的家,让他再也放心不下了。焕兵年纪尚小,已为人父母的宋金山知道让他独自生活该会有多么艰难,虽然那时自己的一双儿女也很小,还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养育,但眼前这个深陷困境的孩子更让他放心不下,他当即决定,长期帮扶这个孩子。帮扶焕兵的7年中,他跟妻子一视同仁,把他当自己亲儿子一样抚养,孩子生病了他们日夜看护,孩子进步了他们由衷的鼓励,3000多个日子的辛苦养育,教他知识,更用行动教他做人。宋金山说:“现在看来,当年的辛苦根本不算什么,用几年的辛苦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太值得了。”

健康的家庭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这样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延续,宋金山夫妇始终把对孩子们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为了使儿女身心健康成长,从孩子们懂事起,除了在学校学知识学文化,他们更加注重家庭的教育。一方面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另一方面率先垂范,为孩子做出榜样。在这样双重家庭教育理念下,大儿子、小儿子长大成人进入工作岗位后,都在各自岗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女儿也乖巧伶俐,聪颖懂事。

虽然人已渐渐步入老年,但他们夫妻二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相互帮扶、相互关心。他始终认为要想家庭和睦,最重要的无非是理解与珍惜,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和才能万事兴,秉着构建和谐家庭的理念,尊重长辈、关爱子女,共同建造了一个温馨、美满、向上的美好家庭。

文明穿越空间,传递秩序井然。走进宋金山家的小院,点点的绿意映入眼帘。宋金山说,“家不一定要奢华,但一定要整洁温馨,温馨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用左邻右舍的话就是“爱折腾”,他和爱人都爱养花种草,院子内外、房前屋后的空地上,被他们栽种的满满当当,花草不名贵,种植也不讲章法,但是一年四季都能闻花香赏绿叶,给他们的小日子增添了许多快乐。

虽然种花不讲章法,但对于家里家外的环境卫生,他可从来不将就,院子的农具、屋内的家具必须摆放整齐,地面窗台都要干干净净,垃圾决不乱倒,家里家外干净了,每天的日子也格外清新舒爽。自家环境好了,他的眼里就揉不进“沙子”了,闲暇时间,他带领全家把扫帚伸向了房前屋后环境不合格的公共区域,在他们的带动下,邻居们也被激发了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对环境卫生的追求也渐渐高了起来,经常主动准备清扫用具,与他们一同加入打造美丽庭院、清洁环境卫生的行动中来,小家美了,他们的小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和睦相助邻里,共建和谐家园。真心待人是他们全家人的处事态度,邻里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三字经中有句话叫做:邻里睦,胜金钱,万民和,齐翩跹。对乡里乡亲中弱势群体,只要有机会,宋金山都会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宋金山对村内的每一个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情况,都了然于心,抽出时间就会去探望他们。每年的八月十五、春节,他会自费购买食品、水果等去登门关心慰问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老人们每次见到他都特别亲,好多老人都说“一看着金山来,我这个心就热乎了!”

为了给困难人群提供方便,宋金山把自己的姓名、电话号码写在纸上,贴在他走访过的困难人群家中,让他们有事时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他。走在路上的时候,宋金山总是留意路旁是否有人需要帮助,最近几年,他一共救助了4名流浪人员,并协助派出所把每一名流浪人员安全送到家中,尽全力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工作不忙的时候,宋金山经常和家人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到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参加爱心捐赠等等。他们一家人一致认为,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家庭中,宋金山和老伴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友善做人、正直做事、勤奋向上。

二十多年来,宋金山用心经营,用爱帮助着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他坚信,只要邻里睦、万民和,就能共建和谐家园。腰缠万贯不一定幸福,位高权重也不一定幸福,但夫妻的相敬如宾,尊老的一颗孝心,助人的一股热情,创业的同舟共济,育人的言传身教演绎的幸福,平朴却又深刻。

【见义勇为】张玉山

人物简介:

张玉山,男,1974年10月生出,即墨区尚德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志愿者。

主要事迹:

1月6日下午,寒潮已经开始影响青岛,当天气温-10℃。即墨一名环卫工人在鹤山路与坊子街路口附近的路边倒地昏迷。开车从此路过的张玉山,远远地就看到,前方有不少人聚集在马路东侧。张玉山当时就觉得一定是有什么突发状况,随后他就近停车,走上前察看。张玉山是即墨区尚德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凭借自己掌握的急救知识判定老人很可能是因为突发心梗造成昏迷,他知道遇到这种突发情况有黄金抢救时间,几分钟之内的开始急救非常关键。看到周围围观者都手足无措,张玉山马上开始急救,他跪在老人右侧的马路上,首先查看了老人的状况,发现老人的嘴唇发紫,于是先掐人中,但是老人没有反应,心跳呼吸消失,张玉山立即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做胸外心脏按压。

就在张玉山进行心肺复苏没多久,同在尚德志愿服务队的一名队友也恰好路过,也冲上前去协助张玉山进行急救。由于进行心肺复苏非常耗费体力,两人交替进行按压。由于事发紧急,再加上老人病情严重,两人全程一直跪在地上,冒着-10℃的严寒救人,不敢起身。按压大约3分钟左右后,老人恢复了呼吸,但是仍然没有意识,几分钟过后,老人的呼吸再次消失,两人全程一直在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整个过程持续大约15分钟。期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告知救护车上的医生,老人的最新状况。15分钟过后,120急救车赶到了现场,张玉山又帮医护人员将老人抬上担架,一起协力将担架抬上急救车,随后,二人才离开。虽然那名环卫工人很快被送到了医院救治,医院也对老人进行了紧急抢救,但遗憾的是,医生仍然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据了解,张玉山是即墨区尚德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队员,他于2000年就开始每年坚持无偿献血,并不忘发动身边人员加入无偿献血队伍,自己的孩子18周岁开始就加入了献血队伍,20多年来,张玉山的累计献血量达47400ml。同时,张玉山还是一名红十字会志愿者,并在2015年进行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并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张玉山说:“做公益这么多年,就是单纯想为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张玉山及其队友的事迹经报道后,引发了广泛热议,市民纷纷为其点赞。众多网友表示,冒着这么寒冷的天气,两人跪地救人真是太令人感动了,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这个寒冷的冬天带来了滚滚暖流。

【见义勇为】周新朋

人物简介:

周新朋,男,1958年9月出生,平度市大泽山镇韭园村村民。

主要事迹:

2020年12月份的一个清晨,周新鹏骑着摩托车正赶往工地,路过淄阳河韭园大桥时,他看到河中央有人沉浮,起初他以为是冬泳爱好者,便没有在意,继续往前走。突然,他听到从河上传来救命的呼喊,他猛然意识到是有人落水,立即调转车头绕到河岸边,当看清是邻居80多岁的周大娘在河中挣扎时,他没有等待观望,更没有想过自己的心脏刚做过搭桥手术,一心想救人的他迅速脱掉上衣外套,就跳入了冰冷的水中。

虽然周新鹏早年水性好,但已有10多年没下水了,他拼尽全力游到周大娘身边,拉住她艰难地往河岸游,在游到离岸边2米多时,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而周大娘仍紧紧抓着他。正在周新鹏感到无助时,他看到有个小学生在桥上走,周新鹏大声喊住了他,指引孩子从摩托车上拿来铁锨递给他,他让周大娘抓住木柄,自己握住另一端,吃力地把周大娘拖上了岸。

上岸后的周新鹏精疲力竭、直冒虚汗,但他顾不上自己瑟瑟发抖的身子,立刻查看大娘的身体状况,看到她意识清醒、肢体无恙,自己悬着的心稍微放松了下来。为了不耽误孩子上课,他便让孩子离开了。因惊吓过度、体力透支,周大娘无法坐立,摩托车更是坐不稳。周新鹏正准备给家人打电话喊人来帮忙,这时才发现裤兜里的手机进水,无法正常使用。为避免再发生什么意外,周新鹏就背起周大娘踉踉跄跄往家走。周大娘稍微缓过来后,看到气喘吁吁的周新鹏,于心不忍,硬要下来自己走,周新鹏连忙说自己能坚持。1公里多的路程,周新鹏走了半小时,终于把周大娘护送到家。

家人看到得救的周大娘,眼泪夺眶而出,立即上前握住周新鹏的手,感激涕零地说,“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你的恩情我们永生难忘……”而周新鹏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没什么,都是乡里乡亲的,换做谁都不会袖手旁观的。”

说起周新鹏,四邻八乡都知道,他的父亲周维绪在抗战时期,曾是高家民兵联防副指挥,他带领民兵开展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英勇杀敌,为保卫家园作出了巨大牺牲和杰出贡献,被胶东军区授予“民兵英雄”“爆炸大王”称号。良好的家风造就了周新朋身上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周新鹏的话说,助人是本能、是习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他用坚实的身躯温暖了冰冷寒冬,用无私的双手厚植了奉献土壤。

【敬业奉献】柴沛沛

人物简介:

柴沛沛,女,1983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市南区江苏路街道龙江路社区工作者。

主要事迹:

12年来,柴沛沛扎根基层社区,热心服务居民,创新工作不断突破,积极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同事、居民眼中的“标兵”。

柴沛沛舍小家顾大家,在疫情防控一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柴沛沛的丈夫是一名军人,结婚12年来,他们一直两地分居,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2年。2020年1月,她带着两个孩子到丈夫部队探亲,刚到没几天,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她果断结束探亲,带着孩子连夜从广东返回青岛,并火速投入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她加入市南区抗疫“守护心灵”社工志愿服务队,为居民提供线上心理援助服务。她还担任龙江路社区防疫第十网格网格长,该网格有502户1096人,是社区最大的一个网格。每天早上,她准备好两个孩子一天的饭后,便准时出现在网格里,提醒居民做好个人防护,对外来人员严格测体温、做登记,挨家挨户走访摸排,详细记录每一户的情况,每天行走两万多步稀松平常。深夜,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两个孩子已经熟睡,但她还要检查孩子的功课。2020年3月初,她做了一个手术,医生嘱咐在家卧床休息,但她却在手术10天后就返回工作岗位。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丈夫只能在电话中嘱咐她多休息,她对丈夫说:“等抗疫胜利我再好好休息!这个时候网格急需人手,多一个人就能多一份力量,况且我是网格长,怎么能在家躺得住呢?”

作为市南区抗疫“守护心灵”社工志愿服务队队员,她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居民缓解焦虑情绪。“您好!我是市南区志愿者柴沛沛,您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顺心的事儿可以跟我倾诉,保密、尊重和信任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请您放心。”每天,柴沛沛都会接到各种各样的咨询电话,无论来话人是什么身份、有何种诉求,她都会耐心倾听,并用专业知识为来话人提供政策解读、信息咨询、心理疏导、情绪支持等服务,得到大家的一致点赞。

柴沛沛坚持学以致用,勇于探索实践。她结合所学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在基层党建工作中不断创新,组织开展党员“双报到”活动,完善共驻共建党建机制。通过主题党日、活动联办等形式,协调辖区市南区人民检察院、湖南路幼儿园等7家单位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她牵头龙江路社区与市南区人民检察院共同组建“龙检先锋”社区志愿服务队,已共同完成上合峰会、海军节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多项重要工作任务。组织“龙检先锋”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通过社区心愿墙、预约卡等方式收集居民“微心愿”,切实解决居民在法律咨询、爱心陪伴、困难帮扶等方面的诉求。

作为一名军嫂,丈夫很少在身边,柴沛沛几乎是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她从不向丈夫抱怨生活的苦楚、工作上的难处,她开玩笑地说:“我照顾好家庭,不给老公添麻烦,也是间接为国防事业做贡献!”为了让丈夫在部队努力工作,她还经常提醒丈夫:“年轻就得多吃苦、多出力,比起革命前辈,咱们现在的生活已经非常幸福了。”在生活方面,她简单朴实,从不追求奢华享乐,她跟丈夫说:“别人吃大虾、龙虾,我吃小虾一样开心,因为他们的营养成分是一样的。”这也是在提醒丈夫要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同事们看到她工作辛苦、生活不易,会问:“怎么你老公还不转业回家呀?”柴沛沛坚定地说:“国家培养一名军人不易,只要部队需要,我就支持丈夫继续留在部队工作。”在她的全力支持下,丈夫已经成长为海军某保障单位的一名基层主官,获得嘉奖、三等功等荣誉。

“年轻人只要脚踏实地干好点滴小事,积累起来就会出彩!”这是柴沛沛经常说的,她也是这样做的。从事社区工作12年,她心系居民,舍小家为大家;成为军嫂12年,她心系国防,成为丈夫的坚强后盾。

获得荣誉:2014年7月,市南区委组织部授予“市南区优秀党员”称号;2014年8月,市南区妇联授予“市南区十佳军嫂”称号;2016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选拔为“第二届齐鲁和谐使者”;2020年12月,被青岛市文明办等15家单位评为青岛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

【敬业奉献】金仲

人物简介:

金仲,男,196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市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员。

主要事迹:

51岁的金仲是市北区疾控中心的一位老同志老党员,同时也是一名退役老兵。2020年1月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金仲迅速响应,挺身而出,主动将遏制疫情扩散的责任担在肩上,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将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使命放在心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疾控人的责任与担当。

大年三十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阖家团圆的好时光,但是对金仲同志来说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因为除夕这天还是他的生日。连续两年,为了照顾外地同事回家过年,金仲主动提出除夕晚上值守单位,不仅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生日更是“迟到”了一年又一年。原本按照工作计划,今年终于可以在家安度春节,没想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势汹汹,金仲同志又一次站到了第一线,承担起了物资消毒及医疗垃圾处理任务,每次应急值班,他总是提前穿好防护服,迅速冲到应急处置中心,按比例进行消毒物品的准备工作,然后静待应急队员们的到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所有的防护装备按要求进行消杀,战斗精神一点不输年轻人。

当国内的疫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正当我们认为可以稍松一口气的时候,国外的疫情却让我们又绷紧了神经,防控重点转到了外防输入病例上。2020年4月份,市北区设置了入境人员集中隔离酒店,专门隔离入境人员,金仲勇挑重担,主动递交请战书,站到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第一线。谁都知道隔离酒店里的密切接触者和境外回国人员有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而这项工作要在一线接触到这类人群,但金仲却说:“我是疾控人!我是党员!就应该冲在第一线!”作为第一批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的疾控驻点人员,金仲要协调处理的事情非常繁杂,酒店隔离区域和工作区域的划分,街道和酒店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消毒知识的培训,金仲都亲自示范,耐心的指导每一位在隔离酒店驻点的工作人员,隔离人员的突发状况,他也格外上心,确保每一位隔离人员平安健康的度过14天隔离期。

在一次接收密切接触者入住隔离酒店的任务中,时间紧任务重,入住人员情况复杂,金仲曾连续五天没有回家,穿着密不透风的二级防护服,连轴转的持续“作战”,每天都坚持工作到凌晨2、3点钟,隔离服内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同事们都劝他去休息一下,金哥带着略显疲惫的声音,语气坚定的说自己还可以坚持。只有熟悉的同事才知道,他有胃病、颈椎病,还做过甲状腺手术,每次饭前都要先服药。金仲的敬业奉献精神,深深的感染和带动了身边的年轻同志,大家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有一位国外留学回国的小伙子,隔离期间打电话称已经好几天没有睡觉了,情绪也不好,有要轻生的想法。金仲听说后,立即联系驻点医生,一起进入隔离区,在小伙子入住的房间面对面的进行心理疏导。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劝导,小伙子终于放下戒备,同意接受并配合相关的治疗,金仲对小伙子说:“你一定要加油,好好调整状态,等解除隔离的时候,我在大厅等着给你办手续”。小伙子感动的留下了眼泪,最终小伙子顺利度过了隔离期,平安的返回了父母身边。解除隔离的时候,小伙子深深的给金仲鞠了一躬,表达了对金仲的感谢。

工作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密切接触者对于隔离工作的不理解,有的态度十分恶劣,对于隔离工作各种不配合,金仲也始终以耐心的态度细致的解释,最终使隔离人员放下心里芥蒂,积极配合隔离期间的相关工作。他的辛苦付出,被隔离人员记在心里,送来了鲜花和感谢信表示支持和感谢。金仲说,隔离工作中我们还要当好“心理医生”,倾听隔离人员们的心声,疏导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情绪变得稳定,保持愉悦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这就是金仲,在单位是同志们的好大哥,工作中用耐心和爱心化解隔离人员的急躁情绪,通过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和耐心引导,确保每一位隔离人员平安的度过14天隔离期。他乐观向上的情绪感染着大家,更为同志们树立了敬业奉献的榜样。

金仲说自己曾经是一名部队战士,现在是一名疾控战士,身为战士,与同事们一起奋战是义不容辞的,每一个人都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役贡献力量!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职责。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当我们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便放下所有顾虑,挺身在前,用行动诠释着疾控人的承诺与担当!

获得荣誉:2019年3月获得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颁发的“2016-2018年度全省细菌性传染病防制业务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敬业奉献】盛瑞亮

人物简介:

盛瑞亮,男,1972年8月出生,城阳区红岛街道高家社区居民,青岛市邮政局城阳分局红岛支局投递员。

主要事迹:

11年准点准时,累计派送快件超10万。踏实勤恳、尽职尽责,这是所有人对盛师傅的评价。11年来,盛师傅为红岛街道千佛山以南区域的居民们配送报纸、挂号信和快递小包,他熟悉这里的每一条道路、每一户人家、每一个门牌号码,红岛街道千佛山以南区域的沟沟岔岔,没有一处不留下他的足迹。

 盛师傅的工作总是在与时间赛跑,这是他每天的工作常态。盛师傅说:“每一份快件都包含着一户人家的期待,所以我会尽快将快件准确、及时地送到居民手中。”盛师傅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1年来,盛师傅送的快件从未出现丢件缺件、缺报少刊等差错,他派送的件总能第一时间准确送到居民手中。

 地铁8号线工地下面没有信号,联系不上工人们,盛师傅就把快件一件一件送进工地;工人们寄去外省的大件,盛师傅主动去工地给大家打包,深一脚浅一脚地把快件帮大家扛出去;每年双十一期间,期刊征订报纸是一年最忙的时候,盛师傅会克服一切困难将快件准时送达;早些年,路不好走,遇到交通不便的情况,盛师傅不顾满身泥泞,徒步三里路为大家送书送报……11年来,面对辛苦的工作,盛师傅没喊过一句累,在盛师傅身上,总能看到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使命必达的责任和承诺,一种将平凡工作做到极致的匠人精神。

热心大暖男,爬楼送件交到老人手中。揽件——收件——派件,用户——网点——分拣中心,每天,几点一线的工作很枯燥,但在邮递这条路上,盛师傅忙碌着也收获着、快乐着。盛师傅在工作中是个热情、细心的大暖男。11年工作中,盛师傅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顾客,在顾客不理解的时候,盛师傅总是慢慢地沟通,细心地讲解,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春去秋来,盛师傅用真心和诚心打动了很多顾客,与很多街坊邻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城阳区红岛街道西大洋社区有一位退伍军人,身体情况特殊,盛师傅知道后,只要见到他的快件,每次都送货上门,平时,邮局的期刊,盛师傅也留意着,免费送给他,过年过节邮局发的福利,盛师傅也主动分给他,长此以往,盛师傅的举动感动了这位退伍军人和他的母亲。盛师傅说,这份职业能帮助别人,我就感到在工作中助人为乐的快乐。

盛师傅负责的片区老人多,考虑到老人腿脚不利索,盛师傅常常主动帮老人送件到家,从来不怕麻烦,盛师傅说,“自从做了邮政这一行,我的性格也变得很柔软,我的母亲也89岁了,所以我送快件时看到老人,都尽力帮忙,孝顺自己的父母是小孝,孝顺天下人的父母是大孝,我们应该传递这样的正能量。”

一直以来,盛师傅都为东大洋和西大洋两个党员村的老党员们送报纸,知道老党员们喜欢看报纸,细心的盛师傅无论什么天气,从没耽误过配送,用心守护着老党员们的“书香邮路”。有一次,一位老党员告诉盛师傅,以后下大雨你就不要来了,太不容易了。这些暖暖的话,让盛师傅心里满是感动。

追求“匠人精神”,最平凡的事做到精益求精。寒来暑往间,盛师傅对邮递工作的热情从未减退,一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在邻里间攒下了好口碑,从业11年,邻里们提起盛师傅,无一不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朝六晚七”的工作很辛苦,但盛师傅一直乐在其中,家人们也十分支持,工作11年,盛师傅的妻子每天坚持早起为盛师傅做早餐,也坚持了十一年。平凡的工作中,盛师傅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他每天都在用艰辛的付出为社会创造着价值,也为家人创造着更好的生活。

盛师傅说,穿着中国邮政的衣服就代表着中国邮政的形象,11年,盛师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谈到未来,盛瑞亮说,不管时代怎么变迁,邮路如何变化,邮递员精神永远不会改变,我会继续坚守在我的岗位上,继续践行着“人民邮政为人民” 的初心和使命!

【敬业奉献】王吉忠

人物简介:

王吉忠,男,1971年9月出生,平度市田庄镇张舍中学教师。

主要事迹:

 1月20日晚10:50左右,受疫情影响,平度市教体局下发了《关于取消期末考试及学生暂停上学的紧急通知》。田庄镇张舍中学八年级二班班主任王吉忠第一时间在班级微信群里转发了通知,但因时间较晚,一直等到晚上11:30,还一些家长还没有回复。1月21日早晨6:50左右,他担心有些学生没有看到通知来学校,他便早早地从平度市区赶到学校,逐一落实本班级学生家长信息接收回复情况。他发现本班级学生小冉家长微信一直未回复,他多次拨打家长电话和微信语音通话也一直无人接听。“这个孩子平时纪律性挺强的,一直联系不上我心里发毛,感觉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王吉忠立即驾车前往学生家,到了之后发现正大门紧闭,怎么敲也敲不开,想要打开也很困难,王吉忠便招呼周围邻居一起用了十多分钟才把小冉家车库的卷帘门抬高了一个缝钻进了车库内,而车库和正屋是通着的,顺利进到屋内之后,他发现小冉一家四口睡在大炕上,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煤烟中毒昏迷现象。

“我连续呼叫多次也没能叫醒他们,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他们可能煤气中毒了,于是赶紧和邻居一起将他们四口人抬到了屋外的空旷地带。”王吉忠说,他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但当天早上雾特别大,高速处于封闭状态,加上平度当天出现了疫情突发情况,等救护车抵达现场可能会耽误救治时间,王吉忠一辆车还载不下小冉一家四口,而小冉家离学校就不到五分钟的车程,王吉忠立即向学校副校长姜思林进行汇报请求支援。

“那个时候大约是在7:50左右,我们领导班子在一起正准备开会,姜校长便把这个情况转告我了。”张舍中学校长王洪彬在接到情况汇报后,立即安排学校安全办主任马高松、级部主任潘维周、后勤主任孙君启三人员迅速驾车赶到学生家中,用私家车将一家四人送到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我当时载着小冉和她爸爸还有她两岁的弟弟,另外三个主任载着她妈妈,一路上我们都是开着车窗,保持空气流通, 2岁的孩子最先恢复了意识,孩子父亲在快到医院时也稍微清醒了一些,小冉和她妈妈到医院时还没有完全清醒。”王吉忠介绍,他和学校三位主任在医院一直等着小冉一家办理完住院手续,等小冉家亲戚赶到医院之后才放心的离开。因送医抢救及时, 1月21日上午10点,小冉一家四人便已经脱离生命危险。1月27日下午,得知他们可以出院的消息,王吉忠老师又主动开车安全将其送回了家。

 “为进一步弘扬正气,树立典型,表扬先进,营造教育体育系统更加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经市教育体育局第4次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对王吉忠老师在全市教育体育系统内通报表扬,在年度考核等评优评先活动中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并给予其一定的慰问奖励。”1月27日,平度市教体局副局长刘成海带领平度市教体局安全办负责人等一行来到张舍中学专程看望了王吉忠老师,同时鉴于张舍中学能够严格落实平度市教体局“关于早晨清点学生人数严防学生煤烟中毒”的工作要求,决定对张舍中学全市通报表扬。

 “让我们为这样的好老师致敬,让我们共同传播正能量。”1月26日晚,平度市副市长生辉在一教育微信群对王吉忠老师的救人行为也进行了肯定,引发不少教职工的点赞。“局里平时也给我们反复下发有关做好学生安全的各方面文件,要求我们老师对学生迟到、没来的情况要第一时间进行落实,我只是根据要求做了我的本职工作,这都是一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做到的事情,没想到还能受到全市通报表彰。”面对全市通报表彰,王吉忠感到有些意外。

 “当时我昏迷了,当我醒过来之后听说是王老师来家救了我们一家四口,真是发自内心的感谢,要是没有王老师,恐怕我们一家四口就可能真的就没命了。”小冉妈妈激动地说道, “我和老公都才39岁,平时也都有预防煤烟中毒的意识,孩子学校的老师也经常让我们签字提醒要防范冬季煤烟中毒,这次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大雾情况,也是大意疏忽了。”小冉的妈妈表示,这次煤气中毒之后,她对煤烟味儿特别敏感,决定今后不再烧煤取暖,改成用电取暖。这次意外,除了2岁的小儿子不需要再吸高压氧治疗外,另外三人还需要进行10到15次的高压氧治疗。

从教近30年,王吉忠一直坚守在农村中学教学第一线,敬业奉献精神鼓舞着一届又一届学生,见义勇为行为向社会传递出了正能量。

【敬业奉献】王其山

人物简介:

王其山,男,1972年7月出生,城运控股交运集团黄岛分公司驾驶员。

主要事迹:

临危受命,紧急出征。2020年2月8日,城运控股交运集团黄岛分公司在接到返岗复工接驳的紧急通知后,立即响应,连夜动员发出征召。此时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面对疫情期间外出可能面临的风险和行车途中的困难,王其山无畏无惧,主动请缨、冲锋在前,踊跃报名参战。作为一名驾驶员,在疫情防控的紧急时刻,王其山没有退缩,用行动作答,他对得起“无畏无惧”这四个字。他也有父母,他也有妻儿,他也会怕传染,他把风险担起,“提起脑袋”开始“返岗复工的生命快递”。

跨越20个省市,行驶3万公里只为接你们“回家”。从接到返岗复工接驳任务开始,王其山就一直执行运输接驳任务,先后去往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贵州、黑龙江、河南等地,从南到北,从东至西,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的20个省市,行车总里程超过3万公里,王其山自己打趣说,再努力努力就可以绕地球一周了。

最难的是去黑龙江的富锦接返岗职工,前往富锦的途中下起了大雪,寒风呼呼的吹,雪花唰唰的下,天寒地冻,路滑难走,恶劣天气下给行车带了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由于天气寒冷,地面又有大量积雪和覆冰,王其山打起百分之二百的精神,全神贯注、小心谨慎的驾驶车辆。顺利的接到了企业返岗的32名职工。

往返的这4天里,高速服务区除了卫生间开放,其他的门店一律不开门,能吃上泡面都是奢侈,王其山说我常年在外糙惯了,饼干矿泉水都能对付一下,但车上的返岗职工可不行啊,这没热水连泡面都吃不上,路上好几天的行程,没热水喝可不行。在连续走了好几个服务区都没有开放的情况下,王其山想到就近下高速找一个加油站,在加油站内打了热水给车上的饮水机加满了水,车上的返岗职工才有了热水泡个热乎的面吃。在艰苦的环境下,能吃碗热乎的泡面都是幸福的事情。大家满足的吃着泡面时,王其山却吃几口饼干继续奔波,为的就是让大家早点“回家”。

7天6夜,一路飞驰、使命必达。王其山最远的一趟行程是去往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往返6000多公里跨越12个省市。去往云南的路上,天公不作美,一路上都伴着疾风骤雨,前往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巍山县位于滇西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海拔落差大,路段蜿蜒盘旋、山高路险,车子行驶在奇峰绝壁间的路面上,只能缓慢前行。

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共战疫情的担当和使命驱使着他,无怨无悔地奔驰在高速路上。他并不“傻”,他们心中明白疫情当前,自己应该出一份力。他有情有义,和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一样,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为工作连续一个月未进家门。一直奔波在企业返岗复工的接驳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王其山说自己这么多天没回家,最惦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年事已高,怕老人担心自己每次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接驳路上高速服务区不营业,三餐都是泡面、面包果腹。虽然旅途艰辛,但是为了让企业员工能够安全返岗,再苦再累也值得。

风雨同行,心手相牵。他是普通的驾驶员,也是有情有义的交运人。平凡的他们做出的大爱之举,在我们心目中,就是抗击疫情的“最美的司机”。

岗位上任劳任怨,献爱心争相靠前。疫情防控形势下,王其山驾驶的车辆由一人一岗、双岗转变为一人多岗多职。返岗直通车接驳过程中,王其山同时承担测温、乘车人员登记、各车组疫情防控材料汇总上报等工作。面对繁忙的工作,他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在疫情爆发以来,王其山主动扶危救困,奉献爱心,争相靠前。在交运集团组织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项募捐倡议活动中,王其山第一时间响应,积极参与捐款。在社区防疫工作中,王其山主动参与到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当中,利用闲暇时间帮助社区工作人员测体温、搬运防疫物资等。用王其山自己的话说:“社区疫情防控靠大家,穿上工装我是一名交运人,脱下工装我就是社区的一份子,能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为社区居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也觉着很光荣。”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他最真实的心声。

【敬业奉献】杨升燕

人物简介:

杨升燕,女,1965年1月出生,即墨区蓝村街道中心小学教师

主要事迹:

毕业28年,老师天天给他留作业。大巴车司机杜鹍鹏,为了保证车上49名乘客的人身安全,高速公路上忍着脑出血的剧痛行车40多分钟,把车驶入服务区后昏迷。杜鹍鹏的初中老师杨升燕,在得知他在恢复过程中语言障碍很难克服后,每天给他在微信上留作业让他练习。经过一年多不懈练习,杜鹍鹏现在能说话了。    1月3日,随着一段视频被疯狂转发,即墨教师杨升燕和她多年前教过的学生杜鹍鹏爆红网络,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在内的数十家主流媒体报道了这对师生的感人事迹,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这份‘作业’传递了30年的师生情!”“平凡世界,人间真爱,师生情深,感人肺腑!”“人,一生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就是最大的幸福”……

而关于视频主人公之一杜鹍鹏的脑出血经历,更是一段让网友泪目的经历:2019年7月21日,身为大巴车司机的杜鲲鹏驾车从安徽回青岛时,在高速公路上突发脑动脉瘤破裂!为了全车49名乘客的安全,杜鲲鹏强忍剧痛40多分钟,将车开至服务区后昏倒,其后处于濒临死亡的状态。他也因此被评为“2019感动山东年度网络人物”。

如今45岁的杜鹍鹏,经医院抢救后脱离危险,但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还未完全恢复。他的初中老师杨升燕知道后决定予以其帮助,每天给这位30年前教过的学生在微信上布置作业,让他读给她听。杨老师说,这已经成为她每天的任务,一开始给杜鹍鹏发送简单的四句话,之后慢慢增多,他念得也更加流利了。“每天给他发消息也是一种祝愿,鹍鹏能够尽早恢复,就是大家的心愿。”杨老师说道。   杜鹍鹏的妻子告诉记者,杨老师每天都会准时把一段话发过来,就像给她的丈夫上课一样:“杨老师是杜鹍鹏的最后一届老师,没想到现在又重新教他一次。”经过一年多的练习,杜鹍鹏的语言和肢体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杨老师经常给他鼓励点赞。而在杨老师布置的“作业”帮助下,杜鹍鹏又能说话了。

取消旅行冒雨奔赴看望。杨老师告诉记者,2019年7月21日杜鹍鹏出事当天,她就从同学群得知他遇到生命危险。据杨老师回忆,当时她心里五味杂陈,因为在她眼中,教过的每一名学生都像是她亲生的孩子。    杨老师获悉,杜鹍鹏有两个还在读书的女儿,而妻子杨爱香已经悲伤过度,一家人顿时没了主心骨。杨老师认为,她必须做点什么,不能让学生的这个家垮了。想到这些,杨老师取消了和朋友约好的内蒙古草原游,收拾行李,还叫上了同样教过杜鹍鹏的李俊峰老师。当年7月29日,两人登上开往南京的火车……    路上,杜鹍鹏的同学们知道了杨老师赶往南京看望的事。在她的微信中,不断地响起转账提示声,200元、2000元、7000元、10000元、20000元……杨老师看着手机,泪水浸湿了双眼。    火车还没到南京,杨老师就看到车厢外下起大暴雨。一下火车,杨老师的第一感受就是南京不愧有“火炉”之称,近40℃的高温令人非常难受。“当时顾不了这么多了,我们冒着大雨,先把同学们的捐款取现,我又拿出2000元,然后直接赶往医院。”杨老师回忆道。

ICU里的学生让她心碎。一路上,杨老师没顾得上喝一口水,到达医院后立即找到杜鹍鹏的家人。此时,距离杜鹍鹏入院已经过去8天,医生告诉杨老师和杜鹍鹏家属,当时杜鹍鹏已经基本脱离危险,但是仍在昏迷状态,可以进入病房看望。    杨老师换上无菌服,在重症监护室(ICU),她看到了仍在昏迷的杜鹍鹏。“他是我当时很喜欢的一名学生,看到他失去意识,这样躺着,那种感觉真的是无法用语言形容,心就像被刀割一样,非常痛、非常担心,内心祈祷着他一定要醒过来。”杨老师说道。   “小杨,别担心,杜鹍鹏这么善良又勇敢的人,这点小事难不倒他,他一定能挺过来。”杨老师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后,安慰着杜鹍鹏的妻子杨爱香,两人在病房外抱在一起,怀着同样的悲伤,也怀揣着同样的愿望:“鹍鹏,我们等你醒来。”    回忆起杜鹍鹏初中时的样子,杨老师用“乐于奉献、帮助同学”8个字来形容。时隔多年,很多事杨老师都已经记不清楚,但是教过的每名学生的“标签”她仍然历历在目:“杜鹍鹏是班里的劳动委员,同学们有什么困难,他都冲在最前面,他的成绩也不错,一直稳定在中上。”正能量安慰“受伤的心”   “让快乐,日复一日,让幸福,年复一年,让惦念,天天不断,让健康,久久相伴。”在2020年12月23日的聊天记录中,杜鹍鹏颇为流利地读完当天的“作业”,杨老师开玩笑道:“读得真棒,中学毕业了,得找大学老师教你了。”  “他现在的进步真的很大,回想这一年多时间的变化,开始他连最简单的几个字都无法清晰地讲出来,真是一点一滴在进步。”杨老师告诉记者,得知杜鹍鹏出院后,她经常和杜鹍鹏的妻子杨爱香通话,关心他的最新情况,询问病情是否好转、身体恢复得如何。   后来,杨爱香向杨老师倾诉,说丈夫因为经历多次大手术,情绪非常差、容易失控,一家人都不知该如何是好。杨老师便和杜鹍鹏视频通话:“鹍鹏,我听说你很急躁,我理解你,经历了这么大的手术,肯定不好受,但是你要听爱香的话,好好恢复自己的身体,家里两个孩子都还没长大,你要赶快好起来,才能撑起这个家。”就是杨老师这短短几句话,让杜鹍鹏的暴躁情绪稳定下来:“老师放心,我一定好好恢复。”

“家人的话不听,鹍鹏就听他杨老师的。”杨爱香笑着告诉记者,打那以后杨老师时常给杜鹍鹏发微信,发的内容都是正能量的短句。杨爱香告诉杨老师,杜鹍鹏每次看到她给他发的微信都很开心。

杨老师对每个学生都“上心”。在杨升燕家里,保留着很多班级合影,还有很多和孩子们一起拍的照片。“这些都是我美好的回忆,作为一名教师,每看到一张照片都能想起很多往事,很多故事。”杨老师说,她喜欢那种跟孩子们交流的感觉:“特别是看到他们的成长,真的非常开心,或许,这是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    刘兆娜和杨升燕任教同一个教学班,在刘老师的眼里,杨老师是一名为人十分谦虚、工作十分认真的老教师。“杨老师对同事们都很有礼貌,和年轻的教师交流都用‘您’,杨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她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教学认真负责,有学生不认真听讲时,杨老师都会非常耐心地和学生沟通、谈心,不管什么时候,杨老师对待他人都很温和,性格非常好。”刘老师说道。

“杨老师是我们学校年龄最大的女教师,多年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地从事教学工作,因为年龄问题,杨老师已经不再任教语文,只教道德与法治,但是她曾经的语文教学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蓝村中心小学校长于红艳告诉记者,杨老师平时平易近人,许多年轻老师都向她请教教学上的问题,她都会耐心地一一解答,也非常爱护和关心学生。

【孝老爱亲】耿永华 

人物简介:

耿永华,男,1975年7月出生,胶州市胶莱街道耿家庄村民。

事迹概述:

26年前,耿永华的母亲不幸骑车摔倒导致骨折,治疗过程中又由于医疗事故导致截肢,最终瘫痪在床。之后,父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并做心脏支架手术,不能从事重体力活。此后,耿永华承担起了照顾重病父母的重任。无数个日夜,他用对家人的爱心和对生活的信心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用肩膀撑起了整个家。

事迹正文

耿永华的母亲今年79岁,26年前,在去娘家的路上骑自行车摔倒导致骨折,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事故致使截肢,虽多方求医问药,花去医药费10余万元,但病情未见好转,最终瘫痪卧床。当时耿永华只有19岁,还在上学,父亲在家一边照料母亲,一边种地供他上学。他深知父母的不易,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找到好工作,孝敬父母。

毕业后,耿永华分配到了北京,在中国林业科学院工作,三年后,由于放不下对父母亲的牵挂,毅然决然地辞职回到老家,一边打工一边照顾母亲。他的生活有固定模式:每天清晨五六点钟起床为父母做好早饭,扶母亲坐上轮椅,为防止母亲久坐或久卧滋生褥疮,还要经常帮她翻身子。吃过早饭后,耿永华还要把午饭准备好再去上班。繁重的家务、工厂的工作和六亩田的沉重农活都由他独自承担,常常是“背着星星上工、驮着星星下地”。

冬天,他担心母亲冻着,特意从集市上买回取暖袋放在她胸口,一有空,就推着母亲到外面转转,让她好好享受一下阳光;夏天,他特意在母亲的床头安装了一台小电扇。春去冬来、寒来暑往,耿永华始终坚持悉心地照顾母亲的生活。

2000年1月1日,耿永华与妻子王青结婚,2005年,小两口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福利彩票站,生活渐渐地好了起来。彩票站上午事情不多,所以每天上午他都回家看看父母,因为母亲有哮喘,不能闻到油烟气,耿永华每天早上为他俩做好一天的饭,两位老人只要把饭菜热一下就可以吃。“有时候我有事就我媳妇去,她对老人也特别孝顺,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第一时间骑电动车送过去,水果牛奶之类的也经常送去,对此我特别感动。”耿永华说。

2018年的一天,耿永华像往常一样带着儿子女儿回家,发现父亲的认知功能出现了衰退,去医院检查后得知父亲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父亲在得知病情后显得特别地伤心,觉得这些年儿子为家里付出得太多了,不想加重他的负担,甚至说出不想治疗的想法。耿永华安慰父亲道:“爸,有我在,什么都不要担心!”

于是,每天他都早早地去父母家,做好一天的饭,带着父母亲到外面散心,陪他们说话,伺候他俩吃完中午饭。为防止父亲自己走出去回不来,耿永华每次都将大门锁上再匆匆的赶到店里工作。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耿永华坚持着悉心照料父母,同时他的妻子也很支持他,他与姐姐们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兄弟姐妹间从不计较付出与得失。“首孝悌,次谨信。”亲人间的默契让他感到姐弟们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每逢休息日,他们兄弟姐妹都会一起回来到父母身边,与老人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一个“孝”字,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6笔,耿永华却写了26年,用自己的孝心为父母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并继续坚持下去,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孝”的真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