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315街采:预付卡退费难、保健品诈骗 这些你遇到过吗?

2021-03-15 05:40 作者:黄晓 宁冠宇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原创】

(记者 黄晓 宁冠宇)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日常生活中,市民在消费时遇到过哪些糟心事,是否有好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为此,记者在青岛街头随机采访了近百名青岛市民。大部分市民表示,没有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只要在正规渠道购买的商品,即便出现问题也能退换或保修,很少需要进行消费维权。街采中,市民反映的消费维权问题大多集中在健身、早教等预付卡消费领域。此外,还有个别市民提到了老年人保健品骗局,以及网购遇到的退货难题。

预付卡退费难 签订合同要走心

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在一家健身房办了健身卡,并购买了价值近4万元的私教课。其中,健身卡有效期2年,私教课是按课时扣费的,王女士称当时没留意私教合同中是否有使用期限。健身卡到期时,王女士所购买的144节私教课只上了40节,为此,她与健身房沟通,希望退还剩余私教课的费用。健身房不同意,给出的方案是让其再办一张新的健身卡,才给激活剩下的私教课程。王女士由于搬家嫌距离这家健身房有些远,加之受疫情影响不想去健身房健身,因此未同意这一方案,其问题至今未解决,正考虑通过消协进行维权。

市民徐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预付卡退费难题。2018年,她花29800元给孩子在一家全国连锁的知名早教机构报了三年的英语课,结果仅上了一年的课,这家机构的青岛分部就“改旗易帜”,之前的教学点被取消。学校让家长把购买的课程改成该学校的网课,或是选择到别的机构上完余下的课程,家长们不接受这一方案,希望退费。徐女士称,之前是因为这家机构的口碑好、规模大,才给孩子报的名。目前该机构的总部仍正常运营,所以能提供网课服务,但家长们担心网课效果不如面对面教学好,所以不同意改上网课。

徐女士告诉记者,起初机构拉了上百人的家长群,沟通回复退费问题,后来就没声了,电话也打不通。“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没空天天追着维权。有这功夫,不如好好工作多赚点钱‘找补’回来。”徐女士告诉记者,大部分家长都是这样的想法,最后不了了之,只能当作“花钱买教训”。

预付卡退费是消费纠纷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年,青岛市还将消费预付卡监管列入“2020年十大民生领域-消费纠纷管理服务提升行动”重点工作之一,跨部门成立了专项工作组。但由于预付卡是一种提前消费,通常消费时间跨度长,预存资金不受第三方平台监管,难以事先预防。一旦遇到商家跑路,预付资金也难以追索,这为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针对这两个案例,记者向市消保委进行了咨询,工作人员表示,合同对双方都有约束力,要依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商家违约,不能提供相应服务,商家应退回消费者预付款;如果商家没有违约,消费者单方面提出解除合同,可先与商家沟通,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可通过消协调解,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能需要缴纳一定的“违约金”。

因此,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卡消费时,应谨慎选择商家,尽量选择证照齐全、规模较大、口碑良好、经营状况佳、信誉度高的商家进行消费。冷静对待商家的推销,对于数额较大的预付费消费,更要提高警惕,理性购买。在签订合同时,不要轻信口头承诺,在书面合同中明确预付卡适用范围、使用方式、使用期限、退卡方式、纠纷处理原则和违约责任等内容,并要谨慎查看合同条款,注意是否出现“本卡一经售出不予退款”、“所有解释权归商家所有”等霸王条款。消费时要主动索要并妥善保管合同、小票等书面证据,以便在出现纠纷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世上没有免费的鸡蛋 警惕保健品诈骗

以“送鸡蛋”、“免费体检”、“免费旅游”为诱饵,诱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案例时有发生。在采访中,市民王女士对此头痛不已,她说自己也多次向父母强调,不要轻信这些骗子的“套路”,但收效甚微。“骗子经常以有网站、有股票等给老人洗脑,我们年轻人会去查证,但老人却深信不疑,加上现场氛围渲染,就冲动购买了。”王女士表示,事后子女很难拿着这些保健品和医疗器械去鉴定效果、求证真假,即便确认了是假冒伪劣产品,由于骗子们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难进行维权。因此她呼吁有关部门能多多关注老年人消费,加强对老年人保健品诈骗的监管,尽快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杜绝此类“保健品”销售进社区。

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首先要分清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区别。我们日常所说的“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它没有“国药准字”批准文号,不能称为药品。药品销售必须取得药品销售许可证等药品经营资质,所以通常只能在医院和药店购买,如果发现社区有人非法销售药品,可马上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即便是销售保健食品,也需要持有食品经营相关的许可证。另外,必须明确,保健品不是药品,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当前《广告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二)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三)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四)与药品、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五)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保健食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消费者如发现保健品宣传有上述违法行为,也可立即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老年人要提高防骗意识,子女也要有意识地给父母打好预防针,多向其分享保健品诈骗新闻报道。购买保健品通过正规渠道,比如一些大的药店、品牌保健品官方旗舰店等;要注意看有无卫生部的“小蓝帽”或GMP认证标志,前者是消费者辨认区分真假保健品的特制标志,后者是国际通行的食品医药企业良好的生产流程和管理规范,是我国药品和保健品生产的强制项目。此外,社区等公共场所也应做好防骗宣传工作,在公园等老年人活动较多的地方,悬挂防诈骗宣传语、设立防诈骗宣传栏;社区、街道的安保人员要加大日常巡逻力度,提高门禁水平,从而避免类似“保健品骗局”的发生。

一件商品拆分多次发货 网购别急着扔包装箱

同样,为帮父母维权而苦恼的还有市民陈女士。陈女士称,今年1月,其父亲在某砍价平台花两千多元买了一个电吹管,匪夷所思的是,一件乐器拆分成了4件分别发货,大约一周时间才收到第一件包裹,之后又用了一周才收到第二件。这时,陈女士的父亲才起了疑心,告知了陈女士让其帮忙处理。陈女士说,根据收到的2个部件来看,商品品质很次,她要求商家退货,商家和平台客服以超过了“7天无理由退货”期限,拒绝了她的请求。

“我还有两件货品没收到呢,系统就给自动确认收货了,感觉商家就是钻了这个空子。”陈女士并不气馁,拨打了12315,还在线上平台提交了投诉。后来经平台客服沟通,让其收到4件快递后,再一起打包退货。首次退货时,商家以不是原外包装箱而再次拒绝退货,并态度恶劣地放话“寄回来100次也不给退”。费尽周折,陈女士找回了这个价值两千多元的“外包装箱”,再次要求退货。

经消协协调,平台给出了换新和扣除400元“折旧费”的退货方案,认为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电吹管可能已使用过,吹嘴无法二次销售。“我查了下,那个吹嘴几十元到一百多不等,绝对不值400块。一个多月的时间,都是被快递和调解耽搁的,并不是我的问题。”陈女士对这一处理结果并不满意,但最终也无奈接受,花400元买了这个“教训”。她强调,大家在网购时一定要留好快递箱和各种票据,同时警惕这种分多次发货自动确认收货的情形,莫要重蹈她的覆辙。

网购是当下最方便的购物方式,许多消费者都在使用。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宽泛性,监管起来难度较大。消费者在网购时要警惕各种骗局,尽量选择正规网站、平台,以及专业性强、信誉度高的销售商,同时注意保留网购证据,可以对购买商品或服务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聊天或电话的方式予以确认,然后保留聊天记录和电话录音、短信留言等订货单据,还要注意查清购物网站的详细联系方式,包括可查证的实际联系地址及联系电话等,以备维权时使用。收货时应及时验货,如果遇到快递人员不允许验货,可选择拒收。留好商品包装、票据、证件以及赠品,一旦出现问题便于退货。此外,发现所买商品为假冒伪劣时,应及时向平台或经营者住所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12315)进行举报。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