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职业我们都感觉熟悉,但却说不出他们到底是做什么的?比如气象预报员。临近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青岛气象台,走近气象预报员,了解他们“识破天机”的工作生活。
每天都面临“大考” 对雨的“执念”不比大家少
今年33岁的时晓曚是青岛气象台的短期预报员,2014年气象学博士毕业后便来到了这里,工作7年,她向我们娓娓道来她的“预报工作”。
“其实我们和大家一样,报了有雨,也会一直在等雨,对雨的执念不比大家少。”时晓曚说,每次预报有雨有雪之后,她和所有预报员一样,就开始了等雨等雪的漫长过程。“即使在休息,也要时不时向窗外望望,看一看雷达回波,打开窗户把手伸出去感受感受。”时晓曚告诉记者,有一位老预报员现在已经退休了,之前在岗的时候,只要报了有雨,如果要休息,她会在窗外空调室外机上铺一层面粉,就是要知道“到底下没下过雨?”
而且,对于“下雨”的预报是否准确,气象预报员的标准可不一样。“有时候我们报了有小雨,大家觉得只要天空飘了点雨就算了,而我们需要在雨量筒里看到雨下到0.1毫米,才算真正预报准确了。”时晓曚告诉记者,是否准确的预报了天气是和他们工作考核挂钩的。“所以我们的工作每天都像在考试,然后等着接下来的天气为你打分。预报员的工作有一套严格的评分标准,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打分排名。”
气象预报员说的永远都是“大实话”,随着天气的滚动播报,不属实很快就会被“打脸”。”所以虽然天气预报不可能100%准确,但气象预报员却付出了100%的努力。”时晓曚说。
不仅要凭“本事”吃饭 也要有“唇枪舌战”的能力
时晓曚说,这是一个凭“本事”吃饭的职业。坐在电脑前,点击鼠标,看着云图以及各种画像的变化,是气象预报员工作的日常。看似普通,但从他们的眼中,却能洞察出“天机”,分析判断出接下来天空状况、风力风向以及温度变化。每天看似简单的“天气预报”,背后却是一个气象预报员满腹“知识点”的输出。
“每当遇到特殊天气,不同的预报员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时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也会展开‘辩论’,各抒己见后,最终由领班预报员拍板定夺。”时晓曚说,有时为了上下几度,也会讨论半天。“气象预报员说话都‘比较直’,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虽然过程还时不时有点‘火药味儿’,但大家为了工作努力研究、分析、争论的气氛和态度让人觉得很珍贵。”
记者了解到,短期预报员是轮班制,全年无休,因为要保证气象台全年每天24小时在岗,完成气象预报工作。时晓曚说,对公众而言,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的天气预报,而对政府则重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每当预警了重要天气后,看到海边拉起了警戒线,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开始行动准备,一种自豪感会油然而生,那是一种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和充实感。”
“雨神附体” 去年12次强降雨她赶上9次
时晓曚说,最考验预报员的就是遇到“特殊天气”,基本就是一夜不能合眼,要随时关注天气变化,给出最准确的预判。“去年同事给我了‘雨神附体’的称号,因为12次强降雨天气,我赶上9次。”时晓曚说,每一次都是一次“大考”,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升级。
“记得我2014年刚步入工作十几天,就迎来了‘麦德姆’台风,那是我第一次经历台风。”时晓曚说,当时还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到前辈们不停地忙碌、讨论着,第一次对这份工作有了一份敬畏之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台风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时晓曚说,2019年的“利奇马”台风让她印象最深刻。
“当时我在单位一共70多个小时,台风来了之后,每一个小时就要向各级领导及市政府上报雨情以及台风走向等最新讯息,压力非常大。”时晓曚告诉记者,当时青岛气象台预测台风有可能在现有基础上稍向西偏,可能在黄岛附近登陆的结论与最后的台风登陆位置吻合,基于降雨主要时段和雨量的预报也与实况相符。同时,她不仅要负责各类递送材料的起草以及与市政府各类材料的传输,还承担影视直播连线工作,通过影视直播和电台连线的方式将最新台风信息以及将对青岛造成的影响传播给广大听众及观众。“台风过后,整个工作结束后,像是打了一场‘胜仗’,虽然累,但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不仅在极端天气里能看到气象预报员忙碌的身影,在一些重大服务中,气象预报员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时晓曚说,她有幸参与了2018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外宾来时的天气状况、焰火燃放时的风向风力……大雾、降水、风向的多重挑战,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准确的判断预报。”最终,峰会气象台3000余份气象材料按时制作,保障了峰会气象服务顺利开展。
不管是日常的天气预报、极端天气下的连续预警、还是重大服务活动中的气象保障,时晓曚说,每一次预报都是一次挑战,但她依旧热爱这份工作。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宇昕 青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