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国宝在身边!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青岛各博物馆馆长携“镇馆之宝”出镜

2021-05-18 08:15 来源:青岛早报
分享到:

不论是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最新发现,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的热播,无一不在向我们传递人类对于自身文明前世今生的探索,它既是沧海一粟的惊鸿一瞥,也是高山仰止的历史标杆。而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最终归宿,收藏过去,连接现在,创造未来,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

今天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应青岛早报的邀约,岛城各个博物馆的“当家人”欣然出镜,参与“馆长讲馆藏”活动,为市民盘点身边的“国家宝藏”,感受历史的温度。

数说博物馆

青岛自2019年6月17日荣升“博物馆之城”以来,截至去年底已拥有104家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30家,非国有博物馆74家,涵盖综合类、民俗类、军事体育类、建筑艺术类、自然科技类、农业类和工业遗产类等10多个类别。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市前列,实现了每1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的目标(全国平均每26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我市共拥有3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是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山炮台遗址展览馆;此外还有7座国家二级博物馆、9座国家三级博物馆,数量位列全省首位。全市国有博物馆共拥有馆藏文物19893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41件(套)、二级文物2185件(套)、三级文物9360件(套)、一般文物131957件(套),位居全省前列。10年来,全市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从15家增加至85家。

青岛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北魏石佛造像

进入青岛市博物馆,西区展厅处伫立的北魏石佛造像“双丈八佛”是馆内最具标识性的展品之一。两尊大佛神态宁静,身姿飘逸,造型优美,每尊佛像高一丈八尺(约6米),俗称“丈八佛”,重约30吨,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大佛头顶高髻,面含微笑,赤足立于莲花座上,莲花瓣下置四方形须弥座,座的前后刻有许多小佛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之作。

青岛市博物馆所藏的佛像原有4尊,大小各两尊,原来安放在淄博市临淄龙泉寺内。1928年日军入侵山东时,曾两次预谋将佛像盗回日本,当时正值济南“五三”惨案之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日本侵略者迫于形势,最终只将两尊小石佛的头盗走,剩余的佛像和石碑用草绳缠裹,一直躺卧在淄河店车站。1930年青岛四方机厂原厂长栾宝德亲自调拨专列,将这批石造像和石碑从淄河店车站运至青岛,安放于当时的四方公园内。1977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将4尊北魏石佛造像和两座石碑迁至青岛市博物馆院内。2000年青岛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后,将历经沧桑的“丈八佛”搬入室内保护并展出。作为我国博物馆室内陈列古代石造像,“双丈八佛”可谓体量最大,且同殿两佛并立,皆为北魏圆雕,举世无双。

宋钧窑鼓式洗

此钧窑鼓式洗于1965年12月27日入藏青岛市博物馆。洗直口,浅弧腹,器身呈鼓式,平底,下有三兽足。外口沿下和近底部分别饰有两周等距离的乳钉纹。器胎体厚而匀称,通体内外施釉,釉质肥厚滋润,洗外壁釉呈玫瑰紫色,内壁呈天蓝色,上有蚯蚓走泥纹及桔皮纹。器外底褐釉的斑驳古拙与器身绚丽莹润的釉光形成鲜明的对比。

器底一侧清晰刻有“一”字款,笔道遒劲。经考证,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也就是说底部刻有“一”字的洗是同类器物里尺寸最大的,且数字是器物配对的记号。也就是说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鼓式洗是所有同类器型中尺寸最大的一件。

这件镇馆之宝还有一段传奇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青岛市文物商店的文物征集员张廷臣被派到乡镇农村抢救零散文物。1962年夏,他在乳山一户村民院中看到一群鸡围着一个钵子争食,走近仔细端详后,断定这是一件宋代钧窑洗。农家主人见张廷臣喜欢这个鸡食盆,便想送给他,最后张廷臣硬塞了5元钱给农家主人。后来,这件钧窑鼓式洗经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鉴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钧瓷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钧窑鼓式洗是钧瓷中的上品,存世量稀少,堪称国之瑰宝。

明正统十年《道藏》

《道藏》是一部内容浩瀚的大型丛书,不仅包括道教教义,还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化学、数学、医学、体育、武功等内容。青岛市博物馆馆藏《道藏》是当年明万历皇帝钦赐给崂山太清宫的,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刻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官印本,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以《千字文》作为函目,存4946卷、4524册。该部《道藏》10册一函,黄帛函套。每卷末页附印一披甲武士,一手执缨枪,一手执经卷,肩际附一葫芦,立云雾之中。该部《道藏》1966年移交至青岛市博物馆,是现存几部明版《道藏》中较完整的一部。

胶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环状兽形鬶、红陶鬶

这两件文物均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于胶州市三里河遗址出土。

环状兽形鬶(guī),颈、流部残缺。鬹体为筒状圜圈成周,正前饰有“龟缩”状小兽首,既生动有趣又使兽首外出大小与整体相统一。兽首之上是颈、流,用夸张的手法将尾梢向前卷,与口流连接形成提梁,既增加了鬹的牢固度,又弥补了口流过高的缺陷,使整个造型高度自然适中,安排之巧,恰到好处。尾下部塑有象征雄性的生殖器,亦起到了点缀作用。这样兽首、口流、提梁和生殖器在平面上形成了一条中心线,而四个兽蹄状实心足均衡地分列在这条中心线两侧形成一个方形,与圆形鬹体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红陶鬶,圆口外侈,口部前有流,流呈喙状上翘,两侧有乳点装饰。颈部较粗壮,把呈纽索形。腹部扁圆,上饰有堆纹一圈,三袋足下为圆锥形实足。这件红陶鬹的造型,棱角清晰,朴素雅致,犹如一个挺胸扬首、举止傲慢的大鸟,反映了原始社会陶工们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设计思想。

即墨区博物馆镇馆之宝

北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

即墨区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妙法莲华经》成书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与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同年,是最早用金银写成的经书之一。经书共七卷二十八品,即墨区博物馆收藏了其中6卷,为第一、二、三、四、五、七卷;胶州市博物馆藏有第六卷。

《妙法莲华经》又叫《法华经》,是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由佛祖释迦牟尼晚年在王舍城灵鷲山说经整理而成,是佛教精华著作之一,历代版本存世很多。作为佛教经典之一,《妙法莲华经》被人们历代传抄,但即墨区博物馆的《妙法莲华经》却有特别之处:首先,抄写这部经卷采用的纸张是今天人们所能看到的最早和最好的书写用纸——宋代精制的磁青纸,这种纸防虫、防潮、不褪色,富丽典雅,精致之极;其次,作为最早用金银写成的经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经文皆为楷体,浑厚庄重,呈颜柳风格,为宋代书法精品,经卷以金绘佛像、银书经文,且经名及菩萨、如来、世尊诸佛等名亦皆用金书写。

莱西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机关大木偶

莱西木偶戏闻名遐迩,其鼻祖莱西大木偶则馆藏于莱西市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这一大木偶于1978年12月在莱西岱墅村东发掘的两座西汉木椁墓当中出土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属国家一级文物。

大木偶身高达1.93米,由13块木段雕刻组成,全身关节结合部位均采用卯榫法,头部、驱干、四肢都能活动,可以站,可以坐,可以跪。在腹部横木上钻有许多小孔,在卯榫衔接处还标有“±、Ο、=”等红色拼合符号,说明在制作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木偶身形高大,神态威严。

这件大木偶至今仍属考古发掘所仅见,受到文物考古界和木偶艺术界极大关注,被称为机关木偶的鼻祖。莱西由此被认为是中国木偶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两座西汉墓中同时还出土了13件小木俑,以及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

平度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王舍人碑

王舍人碑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1982年冬在平度灰埠镇侯家村出土。上部碑文残缺,现残高110厘米、宽78厘米、厚21厘米。碑文隶书,清晰可读者有186字。

此碑碑额雕螭,刻工精美,仅存6字。从残存篆字及汉人题额惯例推测,碑额应为“汉舍人□王君之□”,“之”字下面疑为“碑”字,另缺一字无考。碑主王君为汉舍人,专家据碑文所述,推测其为灵台待诏之一,是太史令属官。

王舍人碑的奇特之处,是在能够见到的汉碑中首次使用了龟趺。汉碑的碑趺一般作长方形,使用龟趺的较为少见。此碑龟趺造型古拙,线条流畅,雕刻精巧,是一件难得的圆雕艺术精品。

隶书发展到东汉时已臻纯熟,王舍人碑的书风婉约峭丽而不失朴厚自然,在汉隶风格中属端庄典雅、静穆安祥一派。不同于其他东汉碑版的明显之处,一是在笔画上夸张了“蚕头雁尾”的笔势,横画和捺画收笔时向上大幅度挑起,为汉隶所少见;二是在结字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东汉末期的隶书取势一般是左右开张、字呈扁形,此碑隶书结体基本呈方形,笔画安排上密下疏,重心居下,结字稳重大方。这种字体取势开启了楷书的先河,是学习隶书的极好范本。

青啤博物馆镇馆之宝

百年电机、糖化锅、发酵桶

青岛啤酒博物馆为青岛市三大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馆内的百年电机、糖化锅、发酵桶等21件馆藏被评为国家级文物。

制造于1896年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西门子电机,在青岛啤酒厂服役百年仍可正常运转。

4口紫铜锅是国家一级文物,1903年由德国人纯手工制作而成,是青岛啤酒早期酿酒的糖化设备,分别是糖化锅、糊化锅、煮沸锅和过滤槽。单口紫铜锅的直径约3米、深1.85米,是中国最早、最先进、最大的啤酒生产设备,中国的第一瓶啤酒就是由它们生产出来的。

同为国家一级文物的6个发酵桶,是当时德国人使用的橡木桶,能装6吨酒。

岛城特色博物馆

青岛的非国有博物馆涵盖种类众多,以其特色独具、专注小众领域而受到岛城市民的欢迎。你可以漫步青岛纺织博物馆,追寻“上青天”时的曾经辉煌,也可以到位居黄海学院内的砚台博物馆,去感受昔日文人墨客的风雅轶事……这些特色博物馆,也同样收集着过往和回忆,见证着历史和变迁。

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

全方位展现中国砚文化

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自2007年开始筹建,从2012年6月起正式面向学院师生和社会公众全天开放。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尤以文房砚台方面的收藏最有特色,中华古砚馆为目前国内博物馆中为数不多的几家以砚文化为主题的场馆,古砚陈列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形制和石质的众多方古代砚台。年代上起西汉,下迄民国,乃至文革,多为传世文物。这些收藏能够全方位展现中国砚文化的发展概貌。

青岛贝壳博物馆

镇馆之宝全球仅存300只

博物馆展示了4260余种奇形怪状、五彩斑斓的贝壳标本,这些标本“籍贯”遍及四大洋60多个国家,它们组成了一个充满海味和童趣的奇幻王国。这座博物馆是青岛一名贝壳收藏“发烧友”收集多年的成果,规模位居国内第一。

龙宫翁戎螺是青岛贝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海、钓鱼岛及印度洋和日本等沿海,栖息在80—200米深海,龙宫翁戎螺是“翁戎螺”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直径约10—23厘米,青岛贝壳博物馆展出的龙宫翁戎螺直径为22厘米,价值600万人民币。龙宫翁戎螺一直被誉为“海洋中的活化石”,生物学家们曾对照5.7亿年前的化石研究发现,龙宫翁戎螺与它的祖先几乎一模一样,历经数亿年未灭绝、不变种,在浩繁的生物世界里,实属罕见。目前,在全球各博物馆和贝类收藏家手中仅存300只左右。

青岛纺织博物馆

细纱机蕴藏郝建秀精神

有着100余年历史的纺织业是岛城的“母亲工业”,所在地前身为始建于1934年的上海纱厂旧址。青岛纺织博物馆新馆按照国家4A标准规划建设,在纺织谷打造国内首家纺织主题动线博物馆和纺织遗址公园。其镇馆之宝之一是生产于1936年的细纱机。粗纱经牵伸、加拈,卷绕成细纱管纱的纺纱机器,就是细纱机。细纱的产量质量是纺纱工艺各道工序优劣的综合反映。细纱机的生产单元是锭子,常以每千锭小时的产量(公斤)来衡量细纱机的生产水平。

由于场地的限制,博物馆内的细纱机长度只有原机的四分之一,原机共8节,本机只有2节。青岛纺织工人的杰出代表、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在国棉八厂工作时曾经在这台机器上操作过。(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图片均由各博物馆提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