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建设山海城共融的美丽城市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青岛最动人底色

2021-06-18 06:42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建设山海城共融的美丽城市,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让绿色成为青岛最动人的底色

六月的青岛,天蓝、水清、山绿、岛翠。在山海城之间,以“绿色”为主色调的优美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青岛滨海一线。刘栋 摄

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青岛,使命在肩。青岛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髓,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山海城共融的美丽城市,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多项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近年来,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气质更加凸显,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守护绿水青山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一座城市进阶而上的鲜明标志。

沿着莲阴河走上一圈,看看河道有无垃圾等杂物,有无污水排入……巡河护河成了即墨区龙泉街道汪河水南村党支部书记修士安这个村级河长每天的“必修课”。“4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经过多年治理,这条河成了村民休闲的后花园,更成了开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提起这条河,修士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收官,这场持续三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这座山海之城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天更蓝了。全市将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新机制,聚焦抑尘、控车、压煤、减排重点领域,打出蓝天保卫“1+14”“组合拳”。“十三五”期间,共整治“散乱污”企业3070家,完成1242个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230台燃煤锅炉和60个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8万辆国三营运柴油货车完成淘汰。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历史性地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2012年国家实施新标准以来最优水平。

大沽河水丰河润生机盎然。邢志峰 摄

水更清了。深入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动实施胶州湾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实施一批截污治污重点工程,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十三五”期间,共对6174个入海排污口进行溯源,实现94个市控以上河流监测断面全覆盖,奖优罚劣。2020年,全市35条重点河流、33个重点水库的94个市控以上监控断面中Ⅲ类以上优良水体达到54个,“好Ⅲ”比例达60%,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11个国省控断面全面达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8%。

土更净了。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土壤环境保持稳定。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坚决杜绝不达标地块再开发。“十三五”期间,构建全市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成323个国省控土壤、农产品产地例行监测点位。累计将1023个地块纳入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完成国家治理修复试点任务。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超过国家、省确定的“双90%”目标指标。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数据、指标记录着青岛的变化,对广大市民而言,更为直观的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蓝天变多了,空气新鲜了,河水清澈了,成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绿色转型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原本被视为污染物的啤酒生产废水,在污水处理企业眼中却成了宝贵资源。日前,随着青岛啤酒生产废水约定间接排放限值合作协议的签订,啤酒生产废水只需简单预处理后即可按照约定主要污染物浓度限值排入污水管网,将成为污水处理厂碳源的极大补充,既可为啤酒厂节约污水处理费用,又为下游污水处理企业节约碳源购买成本,每年减少碳排放量可达5000吨。

上下游企业联手打造的这一循环经济新样本,开创了国内啤酒废液循环利用的先河,也成为我市坚持走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生态发展之路的生动样本实践。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下,青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展现出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这种战略定力,源自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把握。

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市创新编制《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6-2030年)》,积极构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格局。近几年,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产业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不断推进绿色发展。将生态环保与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战略实施、乡村振兴等一体推进。制(划)定青岛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低碳发展是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选择。作为全省首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青岛围绕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深入开展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能效提升工作,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争做碳中和先锋城市,倾力建设低碳型宜居幸福城市。

在经济高速发展大背景下,“十三五”期间,青岛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5%,煤炭消费结构占比30%,远低于全国、省平均水平,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削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年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减排增收、变废为宝的企业遍地开花,这些事例说明:通过技术创新、结构优化、思路转变,生态与经济能够平衡,保护和发展能够双赢。

用系统思维“破题”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莱西市九顶山原本是个矿山,曾经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但历经多年开采,加之缺乏有效治理,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成为鲜有生迹的废弃矿山,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但如今,这里变成了集葡萄酒生产、文化展示、旅游接待、休闲度假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葡萄酒庄,也带动院上镇走上了靠葡萄种植、发展特色农业的绿色发家之路。

“政府指导、规划先行、市场参与、多元化实施”的九顶山矿山生态修复的“青岛思路”,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深化和拓展,矿山生态恢复被列为“美丽青岛”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强调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我市坚持陆海一体、统筹协调,着力构建“一湾两翼、三山一原、一轴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维护山水林田海岛湾生态安全。加大植树绿化力度,推进全域绿化行动,实施森林提质增效工程、生态修复造林工程,打造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乡村,加强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不断提升。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年来,改革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为解决“行业主管部门不管环保,环保主管部门管不着”的尴尬局面,青岛在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下分设10个专业委员会,“横到边,纵到底”,这一环委会机制实现了生态环保工作的全覆盖。

生态文明建设,重在落实环保责任。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市政府与各区(市)政府签订大气、水、土壤等方面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在全市范围实施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机制,以“谁改善、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激发各区(市)抓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积极性。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条块结合、权责明确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崂山风景区。

三年来,青岛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完善各项制度,不断筑牢生态环境保护根基,用系统思维统筹推动生态保护修复,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进入新发展阶段,青岛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生态环保工作成效的落脚点,奋力建设人人都有成就感、参与感、归属感的生态之城,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