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6月25日讯(记者 朱颖)记者今天下午从市政府新闻办发布会上获悉,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53.8亿元,是2011年的2.2倍;在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的同时,全市人均财力达到9200元,是2011年的2.2倍。
新增财力向基层倾斜,区市级财政更具活力。通过体制倾斜,将更多新增财力留在区市,增强基层财政保障和支撑能力。区市级财力占全市的比重由59.8%提高到67.5%。财政收入过100亿元的区(市)由2012年的1个,增加到2020年的6个,在2020年山东省财政收入居前十位的区(市、县)中,青岛独占7席。
财政支出力度加大,重点支出更有保障。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1584.6亿元,是2011年的2.6倍。一方面调动更多资金投向社会事业、经济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为保民生、稳增长、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全市政府部门有力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过紧日子”,政府行政运行成本持续降低,“三公”经费支出由11.5亿元降至4.3亿元,压减幅度达到62.5%。
“十四五”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财政承担着更加光荣的职责和使命。青岛市财政局将牢牢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政策导向,主动作为、乘势而上,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财税政策引导,坚定支持扩内需
用好政府债券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和“两新一重”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运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拉动投资增长。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提升广大群众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支持打造培育集约化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促进“卡脖子”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支持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促进科技型企业群体持续壮大,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推动人才政策由普惠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焕发青岛创业城市的生机活力。
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稳住就业基本盘。
完善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支持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进一步加大“三农”资金投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
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重点保障粮食产能、农田水利、农村环境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建立现代财政体制
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完善资金和政策向15个攻势、13条产业链、全市重点工作集中整合机制,切实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有序推进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业务全覆盖,建立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督机制,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
在具体工作推进中,市财政局将突出“一条主线”(观大势、勇担当、转作风、促发展)、加快“四个转变”(从需求保障型向绩效引领型转变、从收支管理向全要素统筹转变、从本级财政向全域财政转变、从业务部门向招商部门转变),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财政力量,让广大市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红利。
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记者: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2020年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纾困性政策。请问,我市是如何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的,在促进发展、利企惠民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年有没有新变化?
答: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可以说,财政收支矛盾前所未有、“六稳”“六保”的压力前所未有、财政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局面,我们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冲企业经营困难。我们全面顶格落实国家、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规模性纾困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40亿元以上,力度空前,六大困难行业(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展览、电影放映)、小微企业和就业群体受益最大、感受最深。特别是,率先出台全省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分类普惠困难减免税政策,政策覆盖面由小微企业扩大到大中型企业,为6.7万户企业减税15亿元以上。
这些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发挥了为企业纾困解难的关键作用,去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6.4万户,增长15.4%。
2021年,中央定调,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在此基础上,减税降费政策相应进行了调整优化:
一是近年来出台的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制度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将继续实施,政策叠加效应会持续释放,群众和企业的减负获得感会越来越明显。
二是2020年出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措施,部分会适当延长期限,不搞“急刹车”,如,刚刚提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减免政策,年初我们针对小规模纳税人将该政策延续至今年的6月底,后续又继续延续到12月底;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3%降到1%的政策,仍继续执行。部分在到期后适时退出,如,阶段性减免养老保险缴费、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的税费优惠、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的税费减免等。
三是强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在落实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减免力度,如,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免征增值税的范围;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四是加大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的比例提高到100%,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
五是2021年新出台了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山东省自今年9月1日起,土地出让契税税率将由4%下降到3%,我市每年可为相关市场主体减税11.5亿元。继续清理收费基金,如,取消港口建设费,为出口企业减负20亿元;免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预计每年为我市企业减负约4亿元,惠及80余万市场主体。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宣传辅导,推动政策落实落细,帮助市场主体持续恢复元气、增强活力。
记者:近年来,政府债券资金在补短板、惠民生、稳投资、促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能不能具体介绍下青岛政府债券发行使用的有关情况?
答:政府债券,是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带动和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手段。
2014年,我们积极向中央争取将我市列入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范围,成为全国10个试点地区之一。此后,我们抢抓中央扩大地方政府债券规模的政策机遇,新增债券发行额度从2014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10亿元,年均增长53.8%,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2020年,为了对冲疫情影响,我们积极争取发行政府债券479亿元,同比增长54%,创历史新高。政府债券于当年9月底前全部发行,10月底前全部拨付,比国家规定时限均提前一个月,有力支持了公共卫生、市政交通、农田水利等317个公益性项目建设,带动项目总投资4000多亿元。
在补短板、惠民生方面,我市政府债券资金重点投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比如,去年我市发行8.6亿元学前教育专项债,用于全市25所幼儿园,解决7200余个学位缺口。去年我市发行医疗卫生专项债9.5亿元,用于市民健康中心二期、齐鲁医院二期、八医二期等项目,今年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发行15.6亿元债券,除继续用于上述项目外,还支持莱西市妇女儿童医院、同济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等区市医疗项目。
在稳投资、促发展方面,我市政府债券资金聚焦重点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比如,2020年以来,我市共发行专项债券287亿元用于58个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支持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国际院士港、临空经济区、青岛海洋高新区等,涉及总投资2404亿元,将有力推进我市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金融贸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11日,我市发行了2021年首批新增政府债券245亿元,创单次最大发行规模,平均利率为3.46%,利率水平较为平稳。本次筹集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主要用于地铁交通、住房保障、医疗教育、平安青岛等民生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占总发行规模的83%,为我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提供坚实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后续265亿元政府债券发行工作,按程序第一时间将债券资金直达拨付各区市及项目单位,推进项目实施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好政府债券资金补短板、惠民生、稳投资、促发展的关键作用。
记者:近年来,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财政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
答: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这几年市财政围绕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通过资金、资产、资源全要素统筹,打出政策组合拳,支持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和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一方面我们有效驱动“三驾马车”,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刚才讲到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拉动投资增长。我们还出台吸引外资奖励、社会化招商激励、总部经济集聚发展、产才融合、创投风投集聚发展、金融业发展等十余项政策、近百条措施,吸引境内外资本要素集聚,2020年,新批过千万项目301个,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25个;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在建项目比上年增加1258个。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汇聚私募基金规模超千亿元,将大量创投风投资本导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推动我市产业升级、动能转换。
二是积极促进消费。争取入选中央财政住房租赁市场改革试点,获得三年共24亿元中央财政资金,促进住房租赁消费。去年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吸引84.5万人次参与,拉动文旅消费1.6亿元;安排补助资金支持崂山风景区等12家A级旅游景区免门票开放;安排1亿元开展“单单有喜、期待惊喜”有奖发票活动,全市个人消费者累计开票数和开票金额分别增长23.3%和16.9%,促进消费回补、潜力释放,2020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03.5亿元,增长1.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4和1.5个百分点。
三是稳外贸外资。出台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口信用保险补助、服务贸易发展技术出口奖励、对外投资合作奖补等财政扶持政策10余项,进一步加大短期出口信用险补助力度,特别是对小微外贸企业给予100%补助。完善稳外贸税费支持政策,免征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去年为企业出口退税294亿元。2020年,全市新增外贸市场主体1000多家,实现货物进出口6407亿元,增长8.2%,占全省29.1%,增幅高于全国、全省6.3和0.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举,精准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做到“精准滴灌”。
一是强工业。连续三年投入10亿元以上,支持传统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出台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专项政策,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202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全市技改投资增长15.5%,成功入选全国工业技改领域典型推广案例,受到国务院通报激励。
二是壮民企。从激发创新活力、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共服务等6个方面出台35条具体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资金1.6亿元支持“专精特新”小微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成功争取我市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城阳工业园区获批国家双创特色载体,并获得中央奖补资金5000万元;成功争取李沧区、即墨区、胶州市3个区(市)入围全国小微企业普惠金融试点,争取中央财政奖励资金9000万元。2020年,全市民营市场主体达176.4万户,增长16.7%。
三是兴科技。统筹资金19.7亿元打好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促进科技资金、资本、技术等要素聚合,着力培育科技企业,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2020年,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超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300家,占全省三分之一。
下一步,我们还将围绕我市13条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完善政策措施,支持我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