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因盛产品牌,素有“品牌之都”美誉。上世纪80年代,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品牌战略,以海尔、海信、青啤等为代表的“五朵金花”,在全国脱颖而出并扬名国际市场。
经过近40年的积淀,品牌之都已经成为青岛发展最具特色的名片之一。可以很自豪地说,青岛品牌建设如今已妥妥地站在全国第一方阵。
如何在新时期继续擦亮这块“金字招牌”,唯有突破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日前,青岛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以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7月19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专门召开发布会,由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六部门共同发布并进行深度解读。
这是市委、市政府第一次联合出台品牌工作意见,足见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
《意见》第一次系统性对青岛品牌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实施“品质青岛”塑造工程,将打造“青岛制造”“青岛农品”“青岛服务”“青岛购物”“青岛文旅”五大品牌,作为全面提升城市核心功能、服务能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将促使扎根于青岛制造的“金花”遍地开花。
19项具体措施“干货”满满。这份《意见》的出台,透露了青岛在品牌建设、城市发展上的雄心和远略: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为目标。
以品牌建设为支点,通过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新引擎,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这是一次“品牌之都”的再出发,是“品牌之都”的重新定义。
01
“品牌之都”亟待注入新内容
一直以来,品牌就是青岛最显著的城市特色。1984年,青岛市被列入全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这激发了青岛推行振兴工业、培育拳头产品的城市发展思路。1989年,提出了创青岛金花的口号。随后,以海尔、青岛啤酒、双星等为代表的五家制造企业“横空出世”,青岛“五朵金花”声名鹊起。
青岛制造业的“五朵金花”,已经成为青岛品牌的最有力代表,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如今绽放得更加绚烂。在刚刚开幕的青岛啤酒节上,青岛荣膺“中国啤酒之都”的称号,为品牌之都又添新内涵!
在品牌建设上,青岛一直自有一套打法。自上世纪80年代,青岛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品牌战略,并开创了“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极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工业品牌带动服务业和农业品牌创建、三次产业品牌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来看一组数据:中国质量奖1个、中国质量奖提名奖3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9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68个,山东省名牌产品700个;中国驰名商标123件,中华老字号1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单从品牌总量来说,青岛已居于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
除了品牌数量,以海尔、海信、青啤和中车等企业为代表的千亿级知名品牌产业链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5%。可以说,品牌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更是一个城市的崭新世纪。那么,青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以何立足,又拿什么跻身“名城”,而且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名城?唯一的路径就是找到并塑造自身的独有优势。
虽有“品牌之都”的荣耀加身,但青岛有着更高远的追求,这种紧迫感,一方面源于城市能级跃升的内生增长需求;另一方面也是迈入新发展阶段,外部更强大对手和更激烈环境倒逼下的必然抉择。
品牌不单单是一个标识,它是一座城市人文、经济、环境、消费、产业的独特载体,是最独特和差异化的城市形象。从这一层面来讲,要跻身国际名城,长远谋划未来的城市IP,品牌建设不失为一项重要抓手。
品牌经济是青岛最具特色的优势之一,然而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这些年来,青岛“品牌之都”建设步伐呈现放缓趋势——
从2010年至2020年,中国品牌进入世界品牌500强的数量从17个上升至43个,但青岛一直仅有海尔和青岛啤酒入选榜单。并且现有品牌以传统产业居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力的品牌经济集群式发展活力不足,具有时代引领性、集群式发展的品牌生态格局尚未形成,城市品牌定位模糊、品牌创建动力不足、品牌建设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部分领域的品牌建设工作与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此情此景下,青岛正放大坐标找不足,奋起前行,谋划一条重塑“品质青岛”之路。
02
实施“品质青岛”塑造行动
品牌是质量的标志,体现了产品竞争力。当今世界,发达国家20%的强势品牌,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国际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的竞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扩大高水平开放,把握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优质产能和装备走向世界大舞台、国际大市场,把品牌和技术打出去。”
在成功晋级“峰会城市”,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全新机遇下,“品牌之都”有了新的历史维度,也就有了更坚实的跃升之基。
实际上,青岛已有近10年,没有出台过品牌建设的相关意见。品牌建设缺乏系统梳理和顶层设计,各部门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品牌建设目标任务不够明确清晰。
此次《意见》的出台,将是青岛品牌建设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发力。市委、市政府对品牌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品牌建设的工作体制机制,由青岛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品牌建设统筹组织工作,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品牌建设工作责任和目标,有效解决“九龙治水”的问题,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品牌工作新格局,形成做大做强城市品牌的合力。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打造“品质青岛”名片。“所谓‘品质’即品牌加质量,既有外在又有内涵,对城市品牌的定位做了最佳的阐释和界定。”青岛市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处处长王力民如此释义“品质青岛”。
青岛的品牌代表不应仅仅是“五朵金花”,而应是来自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产业品牌集群,青岛要实现品牌的百花齐放。
《意见》中正有此意:实施“品质青岛”塑造行动,将通过重点打造“青岛制造”“青岛农品”“青岛服务”“青岛购物”“青岛文旅”等五大城市品牌来实施,汇集更为广泛的品牌核心力量。
国内排头城市纷纷将品牌建设上升为城市战略,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推手。早在2018年4月2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推进大会,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之后紧锣密鼓出台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和服务能级,增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和服务全球的能力,增强上海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能力。
这次青岛高规格出台《意见》推动品牌建设,定将把品牌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
要以此为契机,深刻认识到,品牌是青岛构建全方位开放体系以及“走出去”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是激发、挖掘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对于品牌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应提升到全球性战略资源的高度。青岛品牌已经走向全球,对于这个战略资源,我们还需不断挖掘、开拓。
03
三大工程为品牌建设加速跑规划好“跑道”
发令枪响,要能够迅速起跑并跑出加速度,需要找准主攻方向,聚焦重点发力。
有了顶层设计之后,最核心的是行动和落实。
《意见》中提出将实施品牌基础提升、品牌供给提升、品牌需求提升三大工程,不断挖掘品牌资源,壮大品牌数量,优化品牌结构,提高品牌竞争力,夯实质量基础,创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三大品牌提升工程及政策保障等共包含了19项具体措施,为品牌建设加速跑规划好“跑道”。
青岛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打造2个世界级产业集群、1条世界级商街、3个国内一流商圈、10个特色商业街区,培育500个具有鲜明青岛特色的新品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达到20%以上。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路上,青岛思路清晰。既要有政府力量的助力,也要有相关协会、促进会等共商共议,离不开企业的深耕细作,更离不开高端人才集群、法律制度保障、政策机制激励等诸多方面的配套支撑。
“对于品牌建设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既拉高线又要保底,有“高大上”的国家重器,也着眼于中小企业,形成高中低全维度的品牌建设规划,让高端品牌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品牌发展。”王力民透析了这次《意见》出台的细节。
《意见》中提出,开展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价值测算,打造“胶东半岛品牌榜”。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品牌价值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品牌核心价值也是品牌精髓所在。只有明确自己的品牌价值几何,企业才有努力和提升前进的方向。
目前青岛品牌价值测评体系已初步搭建完成,开展了第一期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价值测算工作,将品牌主观评价转化为客观量化数据,挖掘品牌的经济价值,届时还将发布品牌价值百强榜。这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意味着不以产值论高低,而有了一个新的赛道,也从底层上夯实品牌搭建的基础。
定位是建立品牌的灵魂,城市品牌就如同产品品牌一样,著名品牌之所以屹立百年不倒,就因为它始终遵循着自己的定位和保持着与竞争对手的差异。
塑造“品质青岛”,青岛有了自己的鲜明定位,还要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品牌进行规划和策划,加强整个城市的整合营销和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显然,打造“五大品牌”并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自拉自唱的“独角戏”,而是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奏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意见》要求各责任单位制定推进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工作路线图、时间表及责任分工;各区(市)要充分发挥园区、企业、协会、智库等主体作用,强化品牌整体提升效应,凝聚“品质青岛”建设合力。
方略既定,关键是要扎实奋进争一流,以品牌建设引领青岛走进高质量发展又一个春天!
作者 吴帅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