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青岛下线!“贴地飞行”将打开怎样的“想象空间”?

2021-07-20 12:16 作者:刘兰星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风云变幻,观其妙;万象纷繁,察其理。

用敏锐的洞察、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思想,解迷局,觅真相。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2021年7月20日,这是一个值得被世界交通史记载的日子——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

当5辆编组工程化列车鸣响汽笛、惊艳亮相,现场雷动起热烈的掌声。蓝色列车缓缓驶出,犹如光影精灵震撼人心,许多人掏出手机定格这一历史性时刻。

大国重器“贴地飞行”,从浮起来、动起来,到跑起来,飞起来,它刷新的是“地表”时速,擎起的是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的荣光与梦想。

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皆源于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憧憬与想象。

19世纪,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颠覆了几千年来的运输方式、生产方式。从此,技术的每一次跃升总是以追求速度与效率为牵引。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标准轨铁路问世。近两百年来,不同国籍的科学家致力于为轮轨列车提速。然而要让它摆脱地球引力,消除轮轨之间的机械接触产生的摩擦与震动,比登天还难。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高速铁路已经接近轮轨列车极限。

1922年,德国科学家赫尔曼·肯佩尔第一次提出“电磁悬浮铁路”的设想,打破了“车”必有“轮”的常规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等待,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磁浮原理样车,建成了一条长660米的试验线,证明了磁浮列车的可行性。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紧随其后,相继开始了磁浮交通技术的研发工作。

中国进入磁浮交通研究领域始于上世纪80年代,起初开展的是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研究。

在进入21世纪之前,各国关于磁浮交通研究均停留在试验阶段。

2002年12月31日,世界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高速磁浮交通示范线在上海建成通车。这是我国引进德国技术建造的第一条磁浮交通商业运营线,也是世界上第一段投入商业运行的高速磁浮交通线路。430千米的时速,第一次真正刷新了人类地面交通的速度纪录。

此后在2005年,日本开通世界第一条中低速磁浮线路。

2016、2017年中国相继在长沙、北京开通2条中低速磁浮线路。

相比轮轨交通的出现晚了约150年,磁浮交通的进展显得有些缓慢。

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它的成功研制,对于打造我国高端装备产业新引擎,形成轨道交通领跑新优势,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填补了航空和轮轨高铁之间的速度空白,可以助力形成航空、高铁、高速磁浮和城市交通速度梯度层级完善、高效、灵活便捷的多维立体交通构架,丰富我国交通运输速度谱系,提高轨道交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持我国高速交通领域先进优势,拉动高端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对于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01

有了高铁为何还要发展磁悬浮

谈及磁悬浮列车,许多人都以高铁的发展为参照进行比较。

纵观我国高铁发展史,从“一寸高速铁路都没有”,发展到拥有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从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再到正在研发中的时速400公里等级高速动车组,我国在高铁领域已经形成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运用经验。

国铁集团统计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由12.10万公里增加到14.63万公里、增长20.9%;其中,高铁由1.98万公里增加到3.79万公里、翻了近一番。“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

拥有世界最快高铁的中国,为何还要发展磁悬浮?

目前,高铁最高运营时速为350公里,飞机巡航时速为800-900公里。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恰好可以填补高铁和航空之间的这段速度空白。

作为目前可实现的、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高速磁浮用于长途运输,可在大型枢纽城市之间或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形成高速“走廊”。按实际旅行时间计算,在1500公里运程范围内,高速磁浮是最快的交通方式。以北京至上海为例,加上旅途准备时间,乘飞机需要约4.5小时,高铁需要约5.5小时,而高速磁悬浮仅需3.5小时左右。发展高速磁浮,有利于抢占轨道交通技术制高点,保持我国高铁领域的领先优势,助力交通强国建设。作为一种国际尖端技术,高速磁浮是世界轨道交通技术的一个“制高点”。

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的地理空间尺度的确需要这一速度段的载运工具,成为综合交通系统的一部分,使各种交通方式能够互补并互相衔接。

3月23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下达2021年交通运输战略规划政策项目计划的通知》,对今年重点战略规划政策项目进行公示。在今年新开项目中,有一项为“京沪磁悬浮高速铁路工程研究”,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有具体线路走向的高速磁悬浮研究项目。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其中提到,要研究推进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悬浮通道布局和试验线路建设。

除此之外,多地政府也提出了高速磁悬浮规划。

安徽G60科创走廊

去年12月,安徽省提出“谋划研究G60科创走廊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争取国家在G60科创走廊布局高速磁悬浮交通通道,并先行启动合肥-芜湖(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试验工程研发建设,逐步推动G60科创走廊高速磁悬浮通道全线建设,实现区间内1小时通达。

今年2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的《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提到,要预留京港澳高速磁悬浮和沪(深)广高速磁悬浮通道。其中京港澳高速磁悬浮在广东省内的走向计划从韶关-广州-珠海,沪(深)广高速磁浮计划从汕头-汕尾-深圳-广州。

沪杭超级磁浮示意图

此前,广深高速磁悬浮已在进行研究论证。中国工程院对此开展了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初步确定四条备选方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到,将“积极审慎开展沪杭等磁悬浮项目规划研究”

成都在东部新区的规划中将“聚焦国际铁路通道和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建设,前瞻性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其中前瞻性的交通基础设施有“预留以600-800公里时速直达重庆的超高速新制式铁路通道”。

海南省2019年曾研究海口到三亚新建轨道交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就是备选方案之一。

丁叁叁透露,下一步的计划是修建一条实际的线路进行测试,线路长度至少需要50公里。“正在积极与各地联系,会结合地方政府和国家部委的情况统筹考虑,选择线路在何处落地。”

下一步,相关部委将统筹考虑,择机择地修建一条实际的线路进行测试,线路长度至少需要三地两站,距离约50公里。

02

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上海磁浮交通示范运营线采用德国技术,但对于悬浮导向等核心技术,德国方面并不同意转让,成套设备进口是唯一选择。

在此背景下,我国从“十五”开始,连续在四个“五年计划”中,对磁浮项目进行创新研究的关注与支持。

2016年7月,我国关于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研制项目正式启动。这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课题。该项目由中国中车组织,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技术负责,汇集国内高铁、磁浮领域优势资源,联合3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攻关,目的是攻克高速磁浮核心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化系统,形成我国高速磁浮产业化能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摆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推动企业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企业参加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聚焦卡点、突出重点,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科研团队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

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介绍,作为一种新兴高速交通模式,高速磁浮具有速度高、安全可靠、噪音低、震动小、载客量大、维护量少等优点。

然而高速磁浮是超大工程系统,牵引、控制设备车地分置,车辆、牵引供电、运控通讯与线路轨道各系统存在复杂的流固-电磁-机电紧耦合作用,无法割离、孤立研究,须建立大系统耦合模型,协同设计,共同形成全系统的成套技术方案。在国家部委的指导下,中车聚集高铁、磁浮优势资源,组建联合团队,在上海示范线及前三个“五年计划”研究基础上,历经5年攻关,成功攻克高速磁浮核心技术,构建研发、试验、试制平台,搭建全系统国产化产业链,形成产业配套能力,研制成套工程化装备。2019年5月,试验样机下线;2020年1月,低速线路试验;2021年1月,成套装备完成。目前整套系统已具备筹建高速试验示范线,开展达速试验的条件。

从浮起来、动起来,到跑起来,飞起来,中国高速磁浮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为我国轨道交通技术持续领跑贡献了新的智慧与力量。

03

牵起山东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

青岛,“中国速度”的启航之地。跨越两个甲子,中国轨道交通演进的画卷在这里徐徐铺展。

1900年,胶州湾畔,一座铁路工厂在一个地名叫做“四方”的一隅诞生,青岛工人运动在此发源,中共青岛早期党组织于此发端。这正是“四方机厂”“中车四方”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不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开启新纪元”的厚望重托,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从青岛出发,结束了中国不能自行制造机车的历史。

此后,中国铁路工业一个个“第一”在此问世:成立全国第一个铁路客车设计科,被确定为中国铁路客车设计制造的主导工厂;率先推动中国机车牵引动力由蒸汽到内燃的变革;实现中国铁路客车走出国门“零的突破”……

1986年,在距青岛老城区三十多公里的棘洪滩,四方客车新厂打下第一根桩。伴随着1997年开始的历次铁路大提速,这片新土地肩负起更为重大的时代使命。

特别是迈入新世纪,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牵引下,“青岛造”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实现了不断超越。

如今这里拥有中国中车3家头部企业及威奥股份等30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企业,全国近60%的动车组和25%的地铁车辆都从这里驶出。这里建设了完整的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三级跨越。

今年3月,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工信部组织评选的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既是对产业过往发展成效的高度肯定,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机遇。

当下,代表“中国速度”的“青岛制造”正向着“青岛智造”乃至“青岛创造”步步靠拢,奋力书写交通强国的青岛篇章;未来,抢抓全球新一轮技术融合创新发展和轨道交通新一轮建设机遇,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青岛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在千亿能级之上,进一步迸发集聚能量的最佳路径。

7月骄阳似火,正如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83平方公里土地上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热情。这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所在。未来,这里将编织起一座高铁之城,成为领跑世界轨道交通技术的创新高地,更多“青岛造”列车将从这里驶向全球。

2018年11月17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成立。之初就树立起“企业化政府”的理念,淡化“身份”意识和行政管理思维,创新实践“管委会 公司”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管委会+N”模式,形成“管委会+”的集团军作用。在这里,平台公司、头部企业、研发机构、中介组织等都被充分调动,形成强大的“智慧大脑”。

站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的办公楼上,能看到不远处正在建设的双创园项目。今年8月,这里将成为示范区重要的双创载体,并作为“青轨产业加速港”的办公场所。

而“青轨产业加速港”的运营主体正是参与国家产业集群竞赛的主要促进机构——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同样在这个7月,该协会也收获了一个振奋的消息——

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推行实施“链长制”的部署要求,山东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共同体成立。联络处就常设在青岛的协会中。而在不久前,山东省轨道交通产业协会也拿到了工商注册许可,未来两个协会将在青岛同步展开工作,共同促进全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在这份长长的共同体成员名单中,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当之无愧地坐稳“链主”企业位置;整机制造企业则是位于济青两地的中国中车两大制造企业——中车山东机车和青岛四方庞巴迪;配套企业中,不仅有青岛本土的轨道交通配套零部件及关键核心技术企业,还涵盖了济南、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省内诸多铁路设备及材料相关生产企业,推动全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是这一共同体以青岛为坐标的题中之义。

04

打开城市产业发展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青岛在轨道交通产业上的发展“野心”远不止于此。

当600公里高速磁浮抓住“复兴号”交过的接力棒,为站稳世界轨道交通技术巅峰不懈努力时,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因深深根植这样的创新基因,未来发展的思路明确而清晰——央地协同,构建汇聚全球高速列车技术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等创新要素协同联动的全新生态。

5月18日,青岛举行了全市转作风创一流当排头动员会暨“项目落地年”观摩总结会,五个“全国一流产业集群”名单中,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赫然在列。

瞄准目标,不等不靠,青岛唯有全力以赴,才能匹配“地表”最快交通新时速——

7月15日,世界500强投资企业德国汉高集团签约落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当日,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行业和商用车行业的制动技术企业德国克诺尔青岛生产检修基地正式投入使用;

7月16日,总投资13亿元的中钛国创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投资方中钛装备既是国内钛合金领军企业,也是2021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

7月19日,总投资100亿元的轨道交通关键装备产业园项目开工奠基,这是山东省、青岛市2021年重点项目之一。

这些产业链核心项目的落户,将进一步推动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的完善,拉升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也是推进“项目落地年”最有说服力的“闪电行动”。

7月22日,2021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全球生态伙伴大会即将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届时全球的产业伙伴将听到从青岛发出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世界宣言”。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自信与底气来自哪里?正是高速磁浮这一未来技术。

高速磁浮技术的储备研发是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的任务,也是青岛市政府和中车集团共建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的重大支撑项目。为推进高速磁浮项目建设工作,青岛和中车双方加大投入,先后建成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665米高速磁浮试验线交付使用。同时,争取工信部支持,设立了总规模40亿元的中车(青岛)转型升级基金,围绕轨道交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风投创投资金保障,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

围绕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集群,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先后引进了中车工业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机构和汉高集团、沈阳中钛、北京中兴通、丹阳铁龙、苏试试验等一批轨道交通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同时,大力搭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本土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努力助力本土企业加入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天问世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就是明天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就像不用“轮”的“车”可以悬浮奔跑,对产业的发展期待亦需要更大的想象力!

依托产业基因、生态本底、数字赋能和资本助力,站在未来看现在,放眼全球找位置,在最大空间寻找合作人,瞄准主导产业、关联产业、衍生产业和新兴产业猛发力,打好平台招商、专业招商、政策招商“组合拳”。我们相信,只要保持发展定力,力促项目早日落地见效,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青岛城市发展亦将打开充满想象的新空间。

作者 | 刘兰星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